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荟珍屋”主人赵文龙带你走进黄炎培书房、荣毅仁写字间……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乔进礼 郭红 2017-07-23 10:18
摘要:九亭的“荟珍屋”珍藏了4万平方米明清建筑以及近代建筑。

在九亭镇,隐藏着一个幽静、古雅的园——荟珍屋。古朴的石板路、错落的亭台楼阁、精致的雕梁画栋、别致的小桥流水……占地13.5亩的荟珍屋收藏着4万平方米的明清老宅以及上万件苏作家具。

 

荟珍屋的主人是自称为“木痴”的松江区收藏协会会长赵文龙。40年来,赵文龙与木为伴,收藏颇丰。

 

▼赵文龙

 

▼荟珍屋建筑

 

收藏近百幢老房子

 

敲开荟珍屋厚厚的木质大门,古朴的深宅大院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赵文龙于2000年前后在此开始辟池垒石、架木起屋,建起了荟珍屋。

 

“荟珍屋里收藏了近百幢老房子的木架结构,大多是我在徽州一带从许多破败不堪的明清大宅中抢救出来的。”赵文龙说,这些老房子的原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

 

如今在荟珍屋内有十几栋完整的老建筑,如荣毅仁的写字间、黄炎培的书房、杜月笙的房子,以及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不知何地大宅里的花厅等,赵文龙通过修旧如旧的方法,让这些精美的老房子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

 

赵文龙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将荣毅仁写字间“移至”荟珍屋的情景:“那些柚木的门、楼梯精致度相当高,故居窗户所用的磨边水晶玻璃,当年都是从国外进口,国内无处可寻。”

 

▼荣毅仁写字间

 

为了赶进度,完整地抢救这座故居,赵文龙与其工人们没日没夜埋头苦干,仅花了4天时间,就完成了工作。赵文龙回忆说:“尤其是拆除当年绝无仅有的窗玻璃和古铜拉手等,动工时要小心翼翼,绝对避免破碎。”最后,把门窗、楼梯等木构建整整装了两辆大卡车,运到了荟珍屋。

 

▼荟珍屋建筑

 

一座荟珍屋传承文化

 

赵文龙将记者领到了他宽敞的库房里,扑面而来是一股陈旧的气息,仔细一看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如退了些许颜色的椅子、案几、柜子、床、屏风等明清老家具,还有一些门窗、榫头、房梁、檩子、椽子之类的建筑材料,层层叠叠几乎将库房填满。

 

据赵文龙介绍,这里藏着他收藏的万余件古董家具,大多是从江浙皖各地收集而来。

 

大到房屋,小到家具,荟珍屋就像一座“苏作”博物馆。在赵文龙眼里,木作和瓷器一样,都是中国留给世界文化的财产之一。不过,木作不易保存,也不像瓷器那样引人注目。因此,赵文龙希望他和荟珍屋能尽力保存下“苏作”中的精品,展示给后人参观、学习。

 

“私人园林是种高境界的把玩,荟珍屋并没有一个很完整、周全的设计,只是随着喜好慢慢建造调整。中国的榫卯结构房屋,为这种把玩提供了条件。一棵树、一块石乃至一栋房子都可以调整变换,真是其乐无穷。”赵文龙说。

 

荟珍屋在保护这些遗珍的同时,也保存着历史的记忆,这不是博物馆学术式的整理,而是一个生活的园林,在这里各种原生态与当年文人雅士的书斋花厅是融合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当下和谐共存。

 

一直以来,赵文龙将传播木作文化当作自己的使命,他说:“古董家具是历史的沉淀,如果我们今天不好好珍惜和保护的话,我们的子孙后代很难看到老祖宗使用的家具了。”

 

2014年前后,赵文龙受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艺术人文研训中心邀请,给一些学院讲述明清家具的鉴赏要点,毫不吝啬地分享如何准确掌握家具木作的类别、鉴定等知识。他不仅自己传播木作文化,还“逼”着女儿和他一起走上了这条路。对于荟珍屋的未来,赵文龙希望与一些学术机构合作,将荟珍屋变成一个传承文化的平台,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木作等传统文化。

 


本文摘编自微信号:松江报(sjb67812060)  图片提供者: 邱成凯

栏目主编:任翀   题图编辑:笪曦

栏目邮箱;sh_chuangke@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