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医学科普,要抓眼球更要精准权威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7-07-22 18:05
摘要:“好医生看病,看好一个人;好科普一篇文章,可以影响一群人。”市医学会科普和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立强举例,“将子宫比作梨子,便是起源于我国妇产科学先驱、协和医院林巧稚教授。时至今日,林先生这一既高级又普及的知识,已成为约定俗成。”

 

今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医学会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医学科普高峰论坛”上传出消息: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公众健康素养至2030年要增至30%,目前我国这一水准仅为 16%。提升健康素养,传递医学科普知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专家直指,目前国内医学科普仍存在公信力不够的尴尬。医学科普如何做到既高级又普及,亦是好医生需要不断探索的功课。

 

医学科普发展、还有“四个不足”

 

论坛传出消息,我国慢性病防控面临不小挑战,防控措施可归纳为“444重点”,通俗地说,4种慢性病(心脑血管、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肥胖),4种不良生活方式(烟、膳食、缺乏运动、酒)。在防控疾病的过程中,医学科普发挥重要作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副书记龚志成教授开门见山说,当前,我国医学科普存在“四不足”。首先,公信力不足,披着外衣的保健品科普导致缺乏诚信;其次,综合统筹不足,行业标准与认证机制的缺乏,导致任何人都可以做科普,一次性科普多、系统追踪少,科普作品缺乏连续指导性;再者,舆论氛围与重视不足,以控制输液为例,社会认知仍存在较大差异,至今许多患者以为输液“是好事、是福利”。最后,治理配套措施不足。再以合理用药为例,2015至2016年间,全国共有200余家医院、三级医院官方微信微博发文,但配套没跟上还是酿成惨剧。他举例,18个月的患儿,母亲将“冲服”泡腾片误以为“口服”,最终导致患儿窒息死亡,类似这样的案例如科普到位,也就不会发生。

 

“将子宫比作梨”,好科普高级又普及

 

“好医生看病,看好一个人;好科普一篇文章,可以影响一群人。”市医学会科普和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立强举例,“将子宫比作梨子,便是起源于我国妇产科学先驱、协和医院林巧稚教授。时至今日,林先生这一既高级又普及的知识,已成为约定俗成。”

 

中山医院副院长秦净坦言,当前环境下医学科普更有积极推动的意义。所谓“大医治未病”,提高大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更是公立医院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过,医务人员如何突破固有思维做科普、怎样“接地气”成为一大难关。

 

很多医生习惯于运用大量专业术语,采取专业讲课、宣教模式,长此以往科普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医患双方都会产生挫败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廖志林教授分享了华西医院的经验,“网红风格,搞笑配图,用方言配以权威知识信息,赚足眼球”。《琅琊榜》一播出,推出“梅长苏就医记”,内容是华西医院门诊服务看诊问诊流程,立马吸引了众多粉丝、普及了就诊必备知识。

 

科普要抓眼球,更要精准与权威

 

近年来,医学科普逐渐增多,质量也鱼龙混杂。面对泛娱乐化的趋势,秦净直言,当前,医学科普的数量仍不算多,亟待呼吁更多医务人员参与其中。不过,科普的普及是目的、科学是关键,正因此,传播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以中山医院为例,自上世纪90年开展健康促进大讲堂“纳凉晚会”,至今医院“科普土壤”积淀30余年。从漫画、小说到动画、微电影,科普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科普达人亦涵盖医生、护士、医技、行政等医院各个岗位。“自发性是科普工作者的出发点,目前医院有专项资金与制度鼓励各个岗位人才投入到科普工作中。”秦净说。

 

廖志林说,撰写科普既要“借热点、抓眼球”,但同时必须保证知识权威。科普作者“捧着医者诚心写、贴着患者担心写”,才能真正达到健康传播的目的。龚志成还建议,医学科普可以让更多病友参与其中,此外,医疗机构也可以树立标准、多引导、发挥技术力量、承担主导作用。社会舆论内容则应精准传播,抵制伪科普。另悉,今天下午第四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决赛同时召开。大赛共有11家上海医院参赛作品入选,5家全国知名医院的科普精英同台表演。

 

栏目编辑:孙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