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触怒了中央之后,祁连山生态保护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瀚斌 2017-07-22 09:24
摘要:同样需要严防的是,地方政府因为“忌惮”惩罚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甚至滋生懒政怠政,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环境与发展的伤害将会更大。

 

近日,关于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曝光,多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处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被问责。由中办、国办发文通报,央视新闻联播用近六分之一的时间播出该环保问题并严肃处理高级官员的新闻,近年实属罕见,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这份措辞严厉的通报,折射出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保工作的轻视,而对多名高级官员的处分则发出明确信号,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党政官员要付出代价。

 

事实上,祁连山生态破坏的背后原因,本质仍然是当地政府官员“发展观”的偏差,对于“经济和环保”间关系缺乏统筹协调的智慧。在这次祁连山的生态问题的通报中不难发现,2014年国务院在批准调整祁连山保护区划界后,该地区仍然违规在核心区或缓冲区审批通过采矿权9宗、探矿权5宗,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等突出问题。

 

各级政府“不担当、不碰硬、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这意味着,在开矿采矿等项目一次次审批的操作背后,生态环保评估环节要么缺乏约束力,要么根本就缺失。这正是未来制度构建需要改进的方向。

 

而舆论较少注意,却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对存在于“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祁连山事件所在地,处于我国重要的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生态价值巨大。但无法回避的是,其所处的西部地区,还处于脱贫攻坚的艰难阶段。在不少当地人的意识里,“要发展”较之于“要环保”或许更为迫切。在类似甘肃的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的人才、技术、资金较为匮乏,大自然赋予的矿产资源,便成了开发利用的首选。于是,无序开发甚至透支开发,在短期内刺激当地的税收和就业,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现实选择。

 

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这种逆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和行为显然亟待根治,社会上的“发展重于环保”思想也需要改变,但改变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次的严肃处理给当地政府敲响了环保警钟,如何妥善协调处理当地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则是后续更具挑战的课题——同样需要严防的是,地方政府因为“忌惮”惩罚而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甚至滋生懒政怠政,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环境与发展的伤害将会更大。

 

回顾整个祁连山的生态破坏历史,可以发现,早在2015年9月环保部曾约谈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并责令限期整改,但2016年中央环保督查进行督察后发现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在多次要求整改的督促下,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一次次的警示和责令似乎毫无作用,可见问题积重难返,牵涉的利益群体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类利益群体纷繁复杂。仅靠“堵截”可以治标但无法治本。重拳之后,相应的政策措施需要跟上。

 

生态环境保护不应只是“被动保护”“消极保护”,生态与发展也绝非“势不两立”。对祁连山地区而言,有必要探索一条产业结构转换、新旧动能更替的新路子,而这就需要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对当地的人口密度、地区产业、规划布局等多个角度重新定位,尽量降低当地人类活动强度,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将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为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当地的众多矿产资源项目、水利水电项目重新梳理,明晰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清单,国家产业发展部门应给予该地区足够的指导,补位产业转型带来的空白,以帮助当地政府既能保经济增长又能保生态环境。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