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他们在生态岛上实现都市人的“田园试验”: 唤醒沉睡老宅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咸明 茅冠隽 2017-07-21 06:30
摘要:在刘庆看来,民宿不是个钢筋水泥浇出来的空壳子,而应该是可以“讲故事”的,有了老宅和土地、柴米油盐、晴耕雨读的故事,才能留住乡愁的“温度”。

以精品民宿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在崇明方兴未艾,成为绿色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间一座座闲置的老宅纷纷“苏醒”,变成了一间间小而美的民宿。

 

“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这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崇明建筑风貌提出的要求,也是崇明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实践的。业内人士表示,眼下在崇明出现“民宿热”并非偶然,它是因都市人回归田园的精神需求而生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亲近自然,但对住宿品质又有相当高的要求,精品民宿就是契合这种需求的最好方式。

崇明乡村之晨。黎军/摄

 

普罗旺斯、托斯卡纳等国外的田园圣地让人心驰神往,可当我们意欲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时,难免有些失落——我们的乡村在弱势中起步,在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的浪潮中手足无措。所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揣着“找回乡愁”的梦想,正在崇明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着“田园试验”,试图唤醒沉睡的乡村并让她焕发新生,用民宿实现更多都市人的“乡村田园梦”。民宿到底要怎么做?民宿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听听他们怎么说。

 

民宿怎样“讲故事”?

 

向化镇春光村的树影婆娑间,马头墙上,“知谷1984”几个字若隐若现。高大而开敞的空间,上下两层的门窗改成了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室内复古而清新的装饰,以崇明乡村常见的老宅“打底”,这幢苍老的建筑蜕变成了蕴含着LOFT风格的现代民宿。这里的主人叫刘庆,是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平常在市区工作,“知谷1984”是他对老家的祖屋进行改造的结果,1984是刘庆的父亲刘敏盖这栋房子的年份。在刘庆看来,民宿不是个钢筋水泥浇出来的空壳子,而应该是可以“讲故事”的,有了老宅和土地、柴米油盐、晴耕雨读的故事,才能留住乡愁的“温度”。

知谷1984外观。张峰 摄

 

长期在市区打拼的刘庆,以前很少回老家。对长江彼岸家乡的记忆,只有米饭的香甜没有变。“每次回崇明,都能吃到舅舅家的新米。”刘庆不禁好奇,为什么每次回家都能吃到新米?舅舅告诉他,稻子割下来以后先存着,等家里来了客人再碾出大米。刘庆从中获得灵感,把舅舅家碾新米的故事融入了民宿产品,做成了“知谷道米”品牌,一举拿下了全国农产品设计包装金奖。

 

“知谷1984”西侧的LOFT有整整一面墙的旧物:过去喝喜酒用的酒壶,暖被窝的汤婆子,三五牌的台式钟……有些是刘庆收拾老屋时拣出来的,有些是亲戚朋友送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唤起80后的儿时记忆。“一看到那套酒壶,就能想到七八岁时被父母带去吃酒席的情景,那时候物质条件不好,吃酒席是改善伙食的一个机会,场面又很热闹,基本上是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还有汤婆子,妈妈总是把家里仅有的一个汤婆子塞到我的被窝里,外面还会套个布套,怕烫着我,一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刘庆回忆道。

 

过去的农村,不少人家都藏着一两件用了上百年的宝贝,刘庆家里也有。现在摆在LOFT的一张长条桌面,便是祖父辈用过的雕花床板,纯手工艺制品,差点被父亲扔掉,幸亏刘庆在场,及时抢救回来,没想到做民宿派上了用场。最东面一栋民宿里,刘庆还保留了一张老饭桌。除此之外,特地做的烧火灶和挖的井,都曾经让前来的外国朋友大呼有趣。

 

故事的起点、“温度”的来源,大多来自于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当地农人民俗。来到“知谷1984”的客人,都能品尝到正宗的崇明农家菜、崇明老白酒,还有创新的黄油煎崇明糕,以及“知谷道米”。做民宿以来,刘庆结识了不少好食材的供应者和种植者,刘敏更是花钱请酿酒师傅做了一大缸崇明老白酒,专供客人享用。

飨宴1984。张峰 摄

 

 

没有大山名川的崇明适合发展民宿吗?

 

对于老屋的改造工程,刘庆和家人很满意。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善,他们一家如今常常回家,也常会呼朋引伴,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接下来就是要通过造绿等手段,继续改善周边的环境。”刘庆说。

 

不过,目前“知谷1984”还不赚钱。“但我并不着急,因为和很多民宿经营者需要承担大笔房租不同,我是自家老宅改造而来,房租这块支出为零,我也有了更淡定的心态去打造我理想中的民宿。”刘庆说,民宿行业的普遍规律是3到5年收回成本,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是如此。

 

随着岛上民宿热的持续升温,围绕民宿产业化发展的话题也不绝于耳。2016年,崇明民宿协会成立,刘庆成为会长。为便于识别和沟通,协会专门设计了logo,建立了沟通群,崇明民宿协会的管理团队和第一批核心会员均在其中产生。“欢迎有志于参与崇明民宿产业以及延伸产业的个体或单位,踊跃入群交流探讨。我们将积极邀请崇明相关领域资深人士以及民宿产业相关的专业机构入群为我们答疑解惑,共谋发展。”刘庆说。

 

刘庆和朋友们还考虑成立改造基金,帮助人们一起改造空置的老屋并成立“知谷民宿连锁”。但他的梦想不止于此——他希望有朝一日,有人一提起崇明,就想到崇明的民宿旅游。“目前,崇明正在创办或有意向创办的民宿项目有近百个,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瓶颈。抱团前行,共享资源,减少风险,互帮互助,才能共谋发展。”这是刘庆创立崇明民俗协会的初衷,也是一种对故土的反哺与回馈。

 

崇明没有大山名川,适合发展民宿吗,前景又如何?“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多变的,喜欢山水的不代表不喜欢田园风光、院落造景及文艺内容。”刘庆认为,崇明背靠大上海,位于2400万人口需求市场的1.5小时黄金度假圈内,用心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将比有名山大川的地方更有吸引力。

崇明乡间初春景色。袁德庆/摄

 

很多在都市打拼的中产者,都希望能在一个半小时内,从纷繁闹心的喧嚣世界逃离——通过隧桥这根“时空通道”,切换到恬静空灵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崇明民宿能提供给上海大都市可贵的精神价值,这也正是崇明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你那方小院宿内的意境营造力和精神文化生产力。”刘庆说。

 

民宿怎样贴近土地、贴近自然?

 

屋前有一长条毛石挡墙,中间略高的部分铺上旧门板便成了吧台,坐上去,脚下便是一大片田野;屋内,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这条毛石挡墙和田野。这是建设镇建设村里一个由专业人士建造的、名为“乡聚·建设村”的老宅改造项目,始于2016年3月、完成于9月。在主人陈远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这座旧貌换新颜的老宅。

 

陈远是个75后,来自福建福州,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对乡村有着浓厚兴趣。她告诉记者,城乡二元割裂导致乡村人口减少、劳动力流失,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商品经济的价值导向更给乡村带来人情的疏离、文化的淡漠。“有些地方‘小洋房’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它们匆匆建成,没有经过设计,没有经过用心打磨,铺着地砖的小院一个挨着一个,院前屋后寥寥落落只有一些老年人,并不‘生态’,也不够‘自然’。”

 

“打造有审美的乡村,进行有温度的欢聚,‘乡聚’由此而来。”陈远组织了一支由热爱乡村、关注乡村发展的建筑师、景观师建筑师、企业家、乡村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围绕“乡聚”品牌进行了一系列乡建实践,包括民宿投资、设计及建造,以及乡村实践活动组织,绿色农产品研发与实践等。经过多方考察,他们最终选择了崇明。因为“比起遍布全国乡村的各式小洋楼,崇明乡村的这些老宅无疑更加贴近土地,更加融合于自然环境。”

 

“乡聚·建设村”是陈远和她团队的第一个作品,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建成,为都市人提供绿色健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乡村生活体验。今年夏天,一场以“温暖、欢聚”为主题的农庄盛宴就在“乡聚”开张了。除了自己种的蔬菜,散养的鸡和羊,陈远他们还将周边农户家中的新鲜食材一扫而空。掌勺乡宴的沈惠荪是村里远近闻名的乡厨,曾经料理过几百人的宴席。陈远说,跟他讨论菜单的时候,他能一口气说出几十个地道的拿手菜。家常用的锅灶不够规格,沈伯伯大清早就在河边甲板上架起了大灶台。按村里人的说法,大锅大火烧出的东西才叫好吃。七月的午宴,屋外烈日炎炎,屋内也热火朝天,欢腾的人们停也停不下来,为新鲜的美食干杯,为浓浓的乡情干杯。

 

有了“乡聚”这个平台,寂寥的乡村渐渐热闹了,原本无所事事的村民来这儿打工,还有创业者找上门,合作搞项目。陈远感慨,当老宅重新成为“欢乐”的聚集地时,周边的村民,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隔壁家大哥家门口一片荒地,无人打理,不知哪天起就改头换面,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新鲜蔬菜,客人来了,都很感兴趣地到他们地里采摘购买;隔壁大姐搭了个鸡棚散养一群小鸡,到访的客人走时几乎每人都要带上一只;晚上,“乡聚”放露天电影时,邻居大哥大姐也十分自然地参与进来。

 

“在这里,你可以成为新农人,参与农耕,把新鲜食材带回餐桌;可以成为新村民,分享乡宴美食,共享欢聚时光;还能成为乡村志愿者,通过‘乡聚’平台了解并参与公益活动,也可以自发组织活动……认识不同的人,做有趣的事,成为最有情怀的乡亲。”陈远说,“最重要的是,当你参与乡村互动的同时,也正在把绿色和生机带回有些凋敝的乡村。”

 

怎样的设计、技术能让老宅“获新生”?

 

“乡聚·建设村”的老宅原本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普通双坡瓦屋顶农宅,如今,它被改建成LOFT风格的民宿,屋内有现代化的设施,整体仍保留着农宅的风貌,甚至有些地方还故意留下了改造前的胎记。比如,在朝南的石灰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囍”字,由彩色玻璃块镶嵌而成,颇有乡土气息。

 

“我们所选用的老屋不算太老,但具有代表性,它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当时是很普通的农宅。30年间,屋主曾对房屋进行了多次修缮,房屋主体结构稳定,外围质量较好。”陈远说,老宅已不能适应今天的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面临被遗弃、拆除的命运。“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挽救和保留这些老的记忆。”陈远说,她和团队将这项改造更多地视作建筑寿命周期中的一次修复和新陈代谢,在尊重环境、尊重文脉的前提下,使老宅发出新的光芒。

 

老宅的主体结构、屋面、地面的绝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空间布局上没有做太大改动,仅对内部使用功能予以重建。修缮所用的砖瓦、木料、门窗,70%以上由原屋材料回收再利用,剩余材料也是从其它农宅拆除工地收购。“我们充分利用了原生材料和废弃材料——天然碎石块垒砌的挡墙、混凝土碎拼地面、老砖瓦铺装等。废弃的老窗框、老门扇作为‘记忆的碎片’嵌入设计。场地原有的树木被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水稻等农作物作为景观元素被引入,以融入广阔的田园风光。”

 

传统建造工艺被再次采用。如“空斗墙”,这是一种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空心墙体的方法,大量运用于长江流域地区,它利用两层砖之间的空气层起到保温、隔热、隔音的作用,是一种绿色节能的建造工艺。又如建筑墙体饰面所用“纸筋灰”工艺,将石灰中加入碾碎的稻草加工成浆状,涂抹于墙面,除了起到增加灰浆连接强度和稠度的作用,还能为建筑表面增加古朴质感,使乡土建筑更加历久弥新。“建筑的传承性与分享现代技术并不相悖。”陈远说,本项目所处的乡村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很适宜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我们将清洁高效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接入公共电网,多余电量可被附近居民利用。”

 

【记者手记】再造魅力乡村的关键在于人

 

崇明坚持生态岛的定位,发展民宿旅游是一个方向,关键在于规划和配套,在于民宿作品有没有故事、创意,有没有灵魂,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民宿的主人应该是有文化、有素质、有鲜明个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民宿既当兴趣又当事业来做,并且能做好。这样的人在哪里呢?多数是“混”得好的农二代。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钱、有情怀、有乡愁,在大都市打拼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心中又挂念着家乡的父母长辈,牵萦着儿时的小桥流水、鱼米柴布,回乡做民宿,不只是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能帮更多人找回乡愁。

 

民宿要怎么做?在与刘庆等人的交谈中,有一个观点颇为一致——找准市场定位,尤其要瞄准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品味。从近十年来看,大众消费的主力军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大多有消费能力,且更在乎品质和体验,很少在乎花多少钱。

 

崇明有哪些特质能吸引到这些消费群体?现在人们很看重好的生态环境,吃得安全、住得舒适最重要。崇明有好生态、好环境,但这样足以吸引人来消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好的民宿,不仅本身要有特点、有品质,其周边也必须有配套的休闲娱乐空间和互动体验项目,才能形成整体的产业链。

 

目前来看,崇明民宿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庆幸的是,这些有志于搞民宿的人开始抱团发展,正在逐渐形成区域化的品牌效应。

 

题图为知谷1984露天客厅。张峰 摄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