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在现场 | 临沂“暴走团”背后的社长:1万名徒步者何去何从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2017-07-17 20:56
摘要:公路徒步,是“无可奈何”,还是要“气势”?

7月15日,山东临沂大雨连绵整日,很多本想徒步的队员心里本就憋闷。“山鹰户外运动俱乐部”社长许昌达(化名)又在徒步队队长的微信群里下了死命令——凡是在公路上徒步的队伍,统统停止。

 

用意,不言而喻。

 

命令下达一周之前,7月8日清晨5时20分许,在临沂市兰山区涑河北街与临西十二路交会东50米处,一位女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开车冲向违规走上机动车道的“暴走团”,造成一死二伤的惨剧。

 

舆论大哗。这支“暴走团”在事故发生地打着的“山鹰”旗帜,将众人目光投向一个当地的民间公益体育社团——“山鹰户外运动俱乐部”。  

 

在临沂,每天大约有7000位徒步者来自这个拥有1万名成员的社团。他们成群结队,整齐划一,徒步健身。 

 

许昌达记得,当出事队伍的领队“闪电”来向他说明,队伍准备在涑河沿线开跑时,他因为那段时间有些忙,无法第一时间去测评路况,就回了句“你们先跑跑”。没想到,事故发生了。

 

“车撞过来,队伍哗一下被冲散,尖叫声此起彼伏。我一个劲往马路中间跑。”同在队伍里的石雨生(化名)回头看到老商时,老商已倒在血泊中。1分钟多后,石雨生看到老商的头动了一下。

 

“我们知道他伤得很重,但谁也不会想到,老商会死。”石雨生想不通,健走锻炼本是保命的,怎么反倒送了性命。

 

如今,当地交警部门已在规劝解散仍在公路上组队徒步、健跑的市民。

 

许昌达在微信群里甩了一句:“如果有擅自组队跑公路的,以后‘山鹰’就不认这个队!” 

 

 

“山鹰”正式收编41支徒步队,出事队伍还不是?

临沂当地专门用于市民徒步的滨河健康步道。

 

最近,当来访者“口误”和许昌达说起“暴走”,他的眼皮会猛一下抬起,不耐烦地纠正:“我们是徒步,不是暴走!”

 

许昌达认为,“徒步”这个词更显理性、克制;他也坚信,他所带领的41支徒步队和若干下属健跑队,都是这样的团队。而出事的健跑队,尚未正式纳入。其领队“闪电”,很想让队伍直接隶属于“山鹰”。

 

“闪电”是网名,他说,取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他很喜欢在路上用双脚风驰电掣的感觉。

 

“闪电”说,他这支队伍从6月末开始,已在这条公路上走了十多趟,每次都出汗,酣畅淋漓。“以前我们是走最右侧的非机动车道。这几个月一直在修路,但我们也都是靠右侧走的,没变过道。”

 

“这条路平时限速50公里,因为修路,那几天限速10公里,应该说是很慢的。而且早晨5点,向来就没有什么车辆。”“闪电”有些委屈,因为他的“经验失灵”。

 

可当记者问起为何事发地点恰恰是在道路左侧的超车道时,“闪电”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这些就不要再问了。”

 

在“山鹰”,每新增一个团队,都会由社长向队长授旗,以证明队伍的“正规性”。

 

“闪电”队的队员曾在事发前恳请许昌达帮忙做“山鹰”的旗帜,许昌达被热情打动,就请人做了一面写着“山鹰涑河黎明健跑队”的旗帜。还没等正式的授旗仪式,队员们就打电话告诉许昌达,想要把队旗提前拿回去,这样“走起来有气势”,许昌达默许了。

 

许昌达说,目前“山鹰”正式收编的徒步队,已有41支;目前还有11个队伍等着他考察、授旗,宣布队长姓名。

 

他还告知,事情发生后,人们都觉得出事的是“山鹰”队伍,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但是他“认”,也不责怪“闪电”。

 

“大家都是为了健身的单纯目的集合在一起,必须互相尊重。”许昌达说,这是他带队伍的习惯,“我们彼此之间知道对方的名字,可能就是微信网名”。

 

“山鹰”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许昌达是“无心插柳”。

 

2009年,登山爱好者许昌达在带队登山时发现很多登山者脚力太差,就在临沂的滨河步行道上带着登山小分队暴走训练。队员们在滨河步行道的起点处汇合,之后以各自的最快速度自管自往前奔走。因为节奏不一,队伍有时距离起点没多久就被冲散。日子久了,围观者想要加入,队伍从十几人发展到三四十人。2012年,出现了上百人的团队。

 

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许昌达意识到必须做些改变。原本“不喊口号不放音乐”的沉默队伍,迎来了第一个播放律动感强烈音乐的小音箱。

 

2013年底,许昌达意识到每天100多号人的队伍在河边“走不整齐”,就分出了二队。此时,“暴走”已被改成徒步。“很多人年纪大或者体力不够好,但也想参与,我觉得是个好事,所以就让队伍放慢速度,允许更多人有条件参与。”许昌达说。

 

不久,三队诞生了,这支位于河东区的沿河徒步队伍是第一支离开许昌达视线的分队。

 

在那以后,“山鹰”麾下的徒步队日益壮大。很多最早跟着许昌达登山的“元老”,纷纷以自己居住的社区周边作为中心据点成立徒步队伍,开展清晨和夜间的徒步。

 

问题开始萌生——城郊的一些队伍在“就近锻炼”的思维下,不再“舍近求远”局限于几个广场、公园和步行道,走上了公路。

 

2016年5月,许昌达以“兰山区户外运动协会”的名称向区民政部门注册,由他担任会长。而“山鹰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民间叫法,依旧是队员们口口相传的。

 

“从参与人数来说,我们一直是这个城市全民健身的领头羊。”事发后,许昌达依旧对“山鹰”有信心。

 

“胆小鬼”社长?

7月8日事故发生路段。

 

难以想象的是,在“山鹰”,连不少女队长都觉得许昌达“胆子小得要命”。队长群里,一年到头充斥着许昌达下的“禁令”——有雾霾的时候不让走;毛毛雨不让走;雨停了地面有点湿,还是不让走……    


许昌达还要求每位队长把团队每日徒步的视频及时上传,供他查验当天安全情况是否达标。


“视频太多了,他经常看到凌晨一两点,还在群里挑剔安全问题。现在出事了,才知道他这几年担了多少压力。”其中一位女队长告诉记者。

 

采访中,“山鹰”的成员们尽显维护之意。


可让人觉得反差强烈的是:许昌达组建运动协会的冲动,其实源于对冒险和“穿越死亡线”的渴望。


2009年,他痴迷上了登山运动,开始独自遍访国内名山大川。一年后,他尝试招募志趣相投、体力较好的驴友一起登山,他任领队。


“我带队去一个地方,从来不会找当地向导,也不会提前去探路,进了山就知道要怎么做了。”聊起登山,他异常自信。他说,喜欢登高山,多次带人攀上有着“死亡线”之称的太白山。


许昌达的登山生涯中,只下过两次“下撤”的命令。


第一次,他带着一行7人穿越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有位队员患重感冒,难以前行。眼看沙尘暴就要来了,许昌达决定选择避风处紧急露营。拿出感冒药、红糖姜茶等让生病队友吃下休息一会儿后,他命令队伍紧急下撤。


另一次,是在爬临沂附近“不算太险”的山。“我看看天气不大对,又带着一帮没有什么户外经验的人,就不敢去冒险了。”许昌达说。

 

7月14日,一条消息,又将队伍推向众矢之的——“铲车留后压阵,临沂暴走团升级改造”。32队徒步队刘队长告知,这辆车实际上是他儿子的车,紧跟在队伍后只不过是为了和队伍里一位熟人寒暄,并非“压阵”。
   

至于网上热议的队员们夜间穿的反光马甲,许昌达坦言,是他批发来的。
   

2015年,随着公路上徒步队伍逐渐出现,许昌达开始为他们寻找反光马甲和荧光棒。队伍在夜间统一着装、身上散发荧光条亮光、从队头到队尾萦绕动感乐音,在许昌达看来,被行车驾驶员误撞的几率会减小。


带有荧光条的蓝色速干衣,是许昌达从上海一个厂家批发来的。86元一件的价格,让许多徒步队外的人都来找他订购,一时间临沂多了不少穿此荧光衣的锻炼者。


许昌达还提出,每个队伍必须设置“安全员”:一队配有5位安全员,分别位于队伍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协调队伍和车辆在道路拥堵处的避让;安置好中途停走人员的撤离;防止有人掉队。


对公路路线,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审查标准,比如“一般情况下是两人一排,给非机动车留下富余”。  

 
许昌达曾经“取缔”过一支位于临沂市交通北外环的“枣园徒步队”,这支队伍全程都在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上行走,但没有队形,人员走得零零落落,安全隐患大。然而,这支队伍在被他“取缔”以后是否还有后续行动,他也无暇顾及了。


“有的队员住宅附近,真的没有公园、操场、广场,他们想跑怎么办?我只好满足。”多年和“公路徒步队”队员斡旋与平衡中,许昌达的脑中其实留下了很多“后怕”。他说,有时甚至吃饭吃了一半就冲出门,开车奔赴某条最近老在琢磨的公路徒步线。


在国内一个大型户外资料网上,许昌达是山东临沂版的版主。记者在其上发现,许昌达向报名参加他团队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拟下条款:活动组织者将尽力避免风险,……可预期和无法预期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请队员自行评判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参与,自担风险……


他说:“但这也并不代表你在事后能够完全脱责,毕竟你是组织者。”    

 

 

公路上徒步,是“无可奈何”?

 

这几天,许昌达反复强调一组数据:“山鹰”41支徒步队伍中,有20多支的路线在公路上,其余的均在广场、步行道上。
   

目前,交警部门正在就近协调当地的学校、社区等具有较好徒步条件的场地,以供这些公路徒步队日后长期使用。


“人民广场、书法广场、凤凰广场、沂蒙广场……临沂已经有那么多可以锻炼的广场、公园,这群人为什么却偏偏要去公路上自找危险?”当地出租车司机小刘的质疑,绝非孤例。自7月8日事发后,小刘的“的哥”微信群就没有消停过,所有出租车师傅都把矛头指向“暴走团”。


经“山鹰”成员和多位出租车司机指路,记者来到临沂的“暴走团高频出现公路段”探访,发现大多为散布着批发市场的城郊结合处。这些地段车流量大,而且不乏高速行驶的装载卡车。而在这些地方,若要寻找安全的徒步区,似乎并不可得。


例如事故发生地,是临沂市近郊区路段,村庄汇集。事发地距离死者老商居住的响河屯村,仅2公里。


死者老商今年50岁余。据老商小区门口的保安回忆:老商有早锻炼的习惯,每天早上天一亮就出门,回来时也就不到7时。


“我们这个农村社区里,能坚持长跑的人不多。老商在外面徒步时没有固定伙伴,这附近也没有跑步专用道,他就一个人跑村道和附近公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他竟然跟了团,上了公路。”老邻居替老商惋惜。


“要说锻炼,周边设施的确是不太能满足各年龄层次需求。”村民领记者去参观响河屯村最主要的活动场——两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是去年刚建成的,配置了健身器材和篮球框。


同样,“山鹰”32路的刘队长也觉得自己在公路上徒步,是“无可奈何”。他所在的村,前几年修了健身运动用的小广场,面积四五百平方米,用他的话说,“只够给年轻小伙子们打打篮球”。

 

曾有人劝他去健身房办卡,他简直暴跳如雷:健身房一买就是好几千元的卡,开着车去还要烧油钱,这附近好几个村的农民,能有几个负担得起?


他以前带队徒步的公路是临西九路,徒步者大多是公路沿线村庄的村民。事故之后,他的队伍也被“禁足”。他赶紧找了宏达路小河边的便道,作为日后徒步的保底场所。


“这样队伍的气势肯定走不出来了,因为路短而且小。”他慨叹,“我以前的路条件非常不错!非机动车道有4米宽,虽然路中间有5个红绿灯,但是所有的路都是右转,方便转弯继续走。”


采访之中,记者多次听到了这个词——“气势”。那么,究竟为何非要“气势”?却始终无人回答。


7月15日下午,许昌达给记者发来一个县郊的地图定位,告知:“我躲到山里了……”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本文图片均由杨书源摄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说明:7月16日晚间,被当地交警劝退的在公路徒步的市民自发小团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