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精障女孩画风类似草间弥生、自闭症孩子把艺术家引来中国……他们在艺术疗愈中“发光”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7-07-16 21:30
摘要:"他在创作时总是异常专注、心无挂碍,有时候还会快乐地哼着不成曲的歌,这就是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

许多特殊孩子,有的患有精神障碍,有的从小脑瘫,还有的双眼只能看见微弱的光线。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们只是弱势群体,然而他们身上却有着特殊的艺术天赋。一个精神障碍女孩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创作“原生艺术”类水彩画,风格类似草间弥生;自闭症男孩所画的“小黄鸭”惟妙惟肖、竟把外国原作画家吸引到了上海;还有看不见谱子的盲童能唱出天籁之声……


在上海,有不少公益机构正在通过“艺术疗愈”的方式,激发出特殊孩子的艺术潜能,让艺术温暖他们的家庭、照亮他们的心灵。每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而令人感动的故事——
 


精神障碍者的画作令人惊讶
 

在普育西路公益新天地3楼的“无障碍艺途”的课堂,来的都是“特殊”学员。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他们都从附近的社区赶来学习,其中有精神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也有小儿脑瘫患者。他们有的喜欢聊天,有的喜欢画画,每个人每次的状态都不太一样,但几乎所有学员都很喜欢这里。

 

创始人苗世明很喜欢欣赏学员们的作品。在这位艺术家和专业策展人的眼里,脑部残障人士对艺术的感觉,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

 

他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言语,有时,非语言形式能更好地表达内心世界。在国外艺术圈,有许多“关闭了正常沟通渠道”的画者,尤其是孩子,会渐渐在一种特殊艺术门类“原生艺术”中表现出非凡的才华。

 

2009年,苗世明因为为北京“798双年展”筹划画展的机缘,结识了几名擅长作画的脑部残障人士。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简单培训,他们就能创作出令人惊讶的作品。让苗世明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在车祸中脑部遭严重撞击、智力受损的40多岁男子,擅长画各种各样的小人,满满一张纸,表情、动作从不重复。

 

在这个想法的牵引下,他于2010年4月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起名为“无障碍艺途”。每周,他都会和志愿者到小区里进行一到两次的绘画训练课程,还建立了第一家无障碍艺途艺术中心,机构经常举行大型的展览和配套活动。

 

“无障碍艺途”的形象代言人小龙,是个小儿脑瘫患者。他逢人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个矛盾的人。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的和狭义的相对论,他有时也很矛盾。”小龙还说:“以前,别人会把像我这样的人,送到慈善机构或养老院,或者无所事事,就是‘混吃等死’。我不希望那样,我觉得每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是为了某个目的活着……”而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每周都按时到“无障碍艺途”上课,在那里学习绘画和音乐。

 

学员中还有一个女孩“小燕子”,住在黄浦区的一个老弄堂里。起初,她画得比较普通,长处在于作品颜色丰富。后来有一次,她画了一个像章鱼一样的老太太,还取了名字“章鱼大妈”。大家都觉得这幅作品很有创造力,后来经过“无障碍艺途”老师们半年多的引导,“小燕子”显示出非常独特的特质:她笔下所有的人和动物、植物,都被画成锯齿状,在一朵花的花心里,画满了黑色的小人。

 

苗世明说,这种画法在西方原生艺术中被称作“通灵画法”,“小燕子”脑中的世界跟普通人很不一样。为了让公益机构能够良性运转,他把学员们的画制作成艺术品,还与一些企业和高校合作,出售这些作品获得一定利润。
 


画笔叩开自闭症孩子的心扉
 

“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有人说,他们是天才,因为爱因斯坦、梵·高、牛顿等很多出类拔萃的天才生前都有怪异的行为。也有人说,他们是异类,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个外星人,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是艺术教育类公益组织“享公社”对于自闭症孩子的一段描述。这个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工艺海派文化创新会创立的公益组织,一直致力于艺术公益的发展。

 

“享公社”曾经举办过一个“充满着心疼和感动”的画展,提供画作的画家叫杨成伟,是一个自幼有自闭症的孩子。他展出了近50余幅作品,包括传统人物、佛像、花鸟、仕女、书法等等,他用勾线笔描绘的线条流畅而微妙,构成了画中一景一物繁复精美的细节纹理,作品特色鲜明。许多人都觉得,一看到这些画作,就能感受到创作者平静执着而一丝不苟的灵魂。

 

杨成伟的母亲说,他在创作时总是异常专注、心无挂碍,有时候还会快乐地哼着不成曲的歌,这就是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在画展的开幕式上,杨成伟还宣布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教更多自闭症儿童画画,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生活意义。

 

前几年大黄鸭“游”来上海,也要感谢一个名叫岩岩的自闭症男孩。当时,年仅10岁的岩岩特别爱画画,尤其喜欢那只憨态可掬的大黄鸭,一见到它就兴奋得又蹦又跳。

 

岩岩的绘画老师苗世明将孩子想见一见大黄鸭的心愿写成书信,托人转给了大黄鸭的设计者、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没过多久,霍夫曼竟然回信了,他在信中真诚表示,他愿意到上海,看一看岩岩,也准备把大黄鸭带到上海。

 

很快,岩岩真的和霍夫曼先生见上了面。岩岩见到大艺术家并没有那么兴奋,毕竟来的不是大黄鸭,但霍夫曼先生却对岩岩和其他自闭症孩子们的作品惊讶万分。他特意要走了一幅岩岩画的大黄鸭作品,还送了一只小黄鸭给岩岩,上面签着名字,并写下“To YanYan:All Love From Hofman.(给岩岩,所有的爱,来自霍夫曼)”
 


盲童准确唱出三声部名曲


 

很难想象,一群盲童能合唱出巴赫的《G 弦上的咏叹调》:在无指挥的条件下,孩子们唱出高、中、低声部,每个声部都保持着稳定的音准和音高。

 

上海还有一支盲童合唱团,由盲童学校、低视力学校的20多名热爱音乐的中小学生组成,是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下设的童声合唱团。这个合唱团里,好几个孩子都是孤儿,刚入学时,跟周围同学、老师几乎零交流。通过音乐的熏陶,他们从勇于抬头面对他人开始,渐渐敢开口讲话、露出笑容。

 

而盲童学习音乐的困难非常人所能想象。孩子们从一、二年级起接受音乐的培养和熏陶,不仅会唱歌,还擅长民族器乐的演奏。三位盲校音乐教师和一位艺术指导长期执教,对孩子们倾注想象爱心。音乐老师于欢说,从每一个音节到每一个乐谱,乃至每一个微小的动作、细节,都需要耐心辅导。

 

盲童触摸乐谱的速度很慢,背谱子更是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地记下每一乐段的发音,老师每天都会给每个孩子录下当天所学乐章的准确唱音,并要求他们在课后反复记忆,第二天再一对一检查。

 

如何换气是盲童演唱时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因为他们看不到老师的嘴形和演唱时全身的状态,刚开始学唱时完全靠嗓子生喊。为了让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气息演唱,平时上课时,音乐老师竟然躺在课桌上演唱,让盲童触摸自己的腹部和喉咙,更直接地感受到用气方法。此外,孩子们的音乐表演力也有很大缺陷。音乐老师想尽办法弥补这个不足,比如演唱名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时,老师会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坐在秋千上,体会随着秋千摆动、凉风吹拂脸庞的感觉,再配合身体的姿势和表情。

 

盲童学校的校长说,盲童合唱团经常参加各种外出活动,但多数盲童的家庭并不富裕,很多时候他们去外面比赛,都需要基金会或者公益组织的赞助。学校尽力给孩子们拉赞助,希望他们得到更多比赛机会,通过这种艺术训练变得热情阳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