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见识 | 成为一流湾区,它们靠的是什么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17-07-15 15:42
摘要:知识、关系、原动力———这些是遥远的对手无法匹敌的


7月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在香港签署。


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的支持下,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湾区崛起背后有哪些必备要素?湾区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一些经验,也许能为粤港澳湾区建设提供镜鉴。


东京湾区
以开放心态拓展城市未来


19世纪中叶之前,东京湾还只是一个物流中心。明治维新后城市化加速,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成人工海岸线,出现了很多人工岛屿。东京向西发展出京浜工业地带,向东发展出京叶工业地带,使湾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之一。后续吸引而来的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大型商业设施,又让这里成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和消费中心。


不过,真正吸引人口、产业和各种资源向湾区聚集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产业布局、港口设施和开放氛围。


良好的湾区意味着良好的港口群,东京湾拥有六大港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京浜、京叶两大工业地带以东京为中心,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两侧延伸。这种布局将工业地带与东京主要城区的大体量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隔离。这里的新型工业地带,“新”在于彻底的临海和大规模的集聚,做到了高效率的大进大出,同时又与在腹地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日本的制造业立国、出口工业立国战略之所以能够得以成功,与其布局上的秘诀密不可分。


其次是能源配置上的效率。在东京湾的两大工业地带上分布有众多以进口能源为前提的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等能源工业,给工业地带本身和其腹地的城市提供了稳定、廉价、多样化的能源,为后续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能量保障。


与此同时,东京湾区为经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很多港口都有具有国际特色的街区。所以说,拥有港口只是在物理上提供了交流门户,更重要的是本身的开放程度,决定了港口城市的国际化氛围。港口城市的传统辐射到周边地区,更促使整个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良好的沟通机制
协调大小事务


湾区内往往包含了许多大中小城市,它们之间沟通协调的好坏,决定了湾区建设是稳步前进还是“朝三暮四”。对此,日本东京湾区实行多种形式的沟通机制,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采取会议协调协商的方式。


比如说,东京湾过去的国际机场只有成田机场,羽田机场主要负责国内通航。于是,在羽田机场国际化过程中,成田机场所在地千叶县受到利益冲击在所难免。在湾区内,各都县和城市互相之间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多种层面的沟通,把大局和利益主张之间的平衡做好。日本就不吝将时间花费在这种沟通上。


保持区域建设的长期性和协同性靠的是规划。国土部门、交通部门、产业部门等对区域发展有各自角度的布局和规划,各都县和城市也有自己的布局和规划。


日本有全国性综合开发计划,由经济企划部门和国土部门负责,对从人口分布到产业分布到基础设施的分布进行全国性的谋篇布局。再往下有大区的规划,如大东京的规划。大东京规划之下,每个地区又有各种规划,如千叶县有千叶县的规划,千叶县自身又有临海部与内陆部的规划等等。


这些规划的衔接,都由智库居中协调。由于日本的政府决策者不断变更,每个时代又都有每个时代的诉求,对整个地区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的就是智库。他们作为对本地区有长期的研究、认识和推动的一批人,通过参与和主导各种各样的规划来不断地落实对地区发展最为妥当的项目。


纽约湾区
“织”出一张密布的交通网


纽约湾区,又被称为纽约大都市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如今,纽约湾区以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便利的交通、整体水平极高的教育和优质的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成为了美国甚至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在纽约湾区的发展历程中,一张密布的交通联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者相信,城市联通才能显示其集群效应。


比如,在曼哈顿中城的东西两侧,不足两公里方圆内至少有两个最主要的轨道交通枢纽:在西部的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和东部的中央车站。这两个车站链接几十条铁路,每十分钟都有开往康州和长岛的长岛铁路以及开往新泽西的新泽西铁路。


湾区对交通联网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纽约港务局与纽约区域委员会同期成立,负责改善、兴建交通和海港设施,协调港区发展,加强大纽约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纽约港务局是得到州立法授权的跨州准政府机构,财政上自给自足,出台了有关港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为纽约大都市地区发展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模式。


与纽约港务局并列的机构为大都会运输署,它是管理纽约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机构,成立于1967年。其管辖范围包括4000平方英里的大纽约地区:包含纽约市五大区、纽约州12个县、新泽西和康州的部分地区内的交通运输,同时,该机构还管理着纽约地铁、巴士及渡轮。


在纽约湾区,交通的便利和发达意味着更多就业机会的连通,就连交通服务行业本身也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当整个湾区面临地方与区域经济结构脱节、工薪阶层工资停滞不前、住房供给缺乏、区域气候变化等问题时,完善的交通网络也许能够为当地打开一个新局面。


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中,交通领域也提出了优化服务项目。比如,港务局提出的“门户隧道”铁路项目,意图新建一条铁路线,弥补原先受损的线路给人们日常通勤造成的不便。他们相信,路通了,人才能流动,流动就会带来碰撞与机遇。


旧金山湾区
创新企业的“栖息地”


说到旧金山湾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硅谷。


有报道显示,全球瞩目的独角兽公司中,有101家的总部都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对独角兽公司的吸引力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甚至国家。尽管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地价飙升、劳动力成本上涨、国际竞争激化、商业环境周期性恶化等问题,孕育着创业精神的硅谷却始终在信息技术的滚滚大潮中领先群雄。


背后的“秘密”在于簇群效应。也就是说,硅谷为企业提供了不可比拟的创新生态系统,孕育出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


其中包括:在电子领域,瓦里安兄弟发明了真空电子管;英特尔的工程师们发明了微处理器。在计算机领域,斯坦福研究中心的道格拉斯·恩格巴特于1968年首次提出将电脑用于提高个人生产率的概念;苹果公司推出第一台成功的微型计算机;IBM阿尔梅登实验室发明了磁盘储存信息的随机存取和相关型数据库。


硅谷的实力建立在上述这些闻名世界的发明基础之上,但也有许多重大技术进步产生在其他地区。因此,真正令硅谷与众不同的不仅仅是这里发明的技术,而是把这些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并将其推向市场的在当地创建的企业。


换句话说,硅谷的故事是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的历史。


作为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栖息地”,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已经在这里随时间得到有机的发展。“栖息地”中包含了人员、企业与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与互动模式。


同时,这里又是一片“产业聚集地”。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某地的技术(创意)外溢会造成同一产业的企业聚集于某一地区。硅谷就经历了这样的汇聚过程,它由电子企业起家,此后领导着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潮流。


正如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说:“要在全球经济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更加立足于本地资源———知识、关系、原动力———这些是遥远的对手无法匹敌的。”旧金山湾区就是一个发挥本地知识和关系簇群优势的典范。

 


( 综合自《瞭望东方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网易科技、凤凰财经)

题图说明:主体贯通的港珠澳大桥。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