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郑重:1956年,复旦、五角场和大师们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06-30 19:27
摘要:1956年的那个夜晚,复旦校园所处的五角场区域,还是一片农舍田野样貌,远远还有战时留下的军营和碉堡。眼前的一切,并无一点大城市的霓虹声色。但正是以这里为原点,郑重开始走上新闻工作者之路。61年过去,郑重还能详细说出全程花费:火车票九块六角一分,三轮车车费三角。那晚,五角场的夜风吹过他的脸庞,他紧紧抓住手里的行李,以往只存在于概念里的上海,第一次展现在他眼前。

 

虽然后来去过那么多的城市,见过那么多的风景。但对郑重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发生在21岁。

 

那一年,父亲卖掉两车高粱秸,凑足钱让郑重从安徽老家坐绿皮火车到上海。十几个小时后车到南京浦口,乘客坐轮船过江,到下关车站再转车。从上海火车站北站出来时,夜幕已经降临,他再坐三轮车去邯郸路。

 

他是作为大一新生前来复旦大学新闻系报到的。1956年的那个夜晚,复旦校园所处的五角场区域,还是一片农舍田野样貌,远远还有战时留下的军营和碉堡。眼前的一切,并无一点大城市的霓虹声色。但正是以这里为原点,郑重开始走上新闻工作者之路。

 

61年过去,郑重还能详细说出全程花费:火车票九块六角一分,三轮车车费三角。那晚,五角场的夜风吹过他的脸庞,他紧紧抓住手里的行李,以往只存在于概念里的上海,第一次展现在他眼前。

 


五角场


以郑重到五角场为限,再往前推30年左右,五角场还叫“大上海”。

 

杨浦区地方志的资料显示:1927年11月,一批专家聚集在一起,研究上海的城市建设问题。1929年7月,上海当局正式划定江湾区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今中原路一线以西的土地约7000亩(4.67平方公里),作为上海的市中心区域。8月,新成立的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公布了《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以后,又提出了 《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上海市分区计划》《上海市道路计划》 等一批配套计划。以上计划即构成人们常称的“大上海计划”或“新上海建设计划”。

 

此后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希冀为市中心区的五角场区域,已建成五大公共建筑,即市府新厦及各局办公楼、市立医院及市卫生实验所、市体育场及体育馆和游泳池、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道路的辟筑,共完成72条,其中中山路、浦东路筑成,沟通了市中心区与沪南、南市浦东的外环道路。此外,市立第一公园、虬江码头一期工程、轻便铁路以及一批花园住宅(上海新村、三十六宅)先后建成,市光路商业一条街上,冠生园、鸿翔等名店分店迁入,使这一区域逐渐趋于兴盛。

楼定和 摄

此后,随着战事发生,“大上海”规划被搁置。因为战争而停下建设脚步的五角场,却意外留住了复旦大学。1937年,当局正拟把复旦迁出上海,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甚至已经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迁校。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得迁校计划未能实行。战火纷飞中,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组成了“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别迁往江西、贵州,并于12月底抵重庆。直到1946年8月,复旦渝校师生才回到上海。解放初期,经过院系调整,原华东地区大批名校的文、理科院系并入复旦大学,使得复旦一下子成为人才高原。事后的数据证明,1949到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复旦大学校门。

在郑重入校的1956年,过去只是被民间习惯性唤作“五角场”的五角场,第一次被官方确认了自己的名字——1956年1月,江湾区将邯郸路办事处与市中心办事处合并,改称五角场办事处,正式完成了以五角场代替市中心区的历史。也同样是在1956年,复旦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校区与社区,都迎来了各自历史的新一页。


复旦


 

复旦给郑重的印象,是从一大片篱笆墙开始的。

 

当时校舍内还留有大片篱笆墙,平整、美丽、有花纹,配合干净的煤渣路,成为学生上学时必经的风景。校园周边还有农民在耕田,如今的部分校内建筑,当时还是农民的坟墓。但学生们也不害怕,似乎这生的劳作与死的安息,都作为校园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被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闲暇的时候,郑重会去五角场购物。当时并没有那么多商店,只有一溜地摊。学生们在这里买铅笔、便宜的笔记本,然后再买上一个刚出炉的烘山芋,就够心满意足了。说到吃,郑重在入住复旦宿舍的第一天,上铺丁锡满看到他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走,吃饭去。”

楼定和 摄

当时也不要粮票,两个大男孩捧着各自饭盒走去食堂。郑重记得,当时学生们很多都穿着木拖鞋,木拖鞋敲击地面,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饭点的时间,在走向食堂的路上,就是一片声势浩大的“吧嗒吧嗒”。

 

“真有意思”,后来郑重给在山东读大学的中学女同学写信描述这里的篱笆、煤渣路和这种声响。女同学看得心驰神往,到上海来看郑重时,就专门到复旦大学食堂吃饭。吃了以后,连连称赞:这伙食太好了,有菜汤年糕,还有肉包子,还不要粮票。而当时在山东,已经开始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学生们吃到的,仅有山芋梗和小豆腐(黄豆碎末)这些。

 

一起吃饭的丁锡满,后来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一起吃饭的中学女同学,后来成了郑重的终身伴侣。


老师们


 

郑重在新闻系读书时,除了新闻专业课是本系教师讲授,其他的课都由中文、历史、哲学、外语诸系教师上课。有时又会分别和中文系、历史系或外语系的同学,在某一教室里听某一门公共课,持续上一个学期。那时的复旦,学生们彼此有交流,受各系的学术熏陶,郑重每每回想起来,仍然感到受益多多。但更多受益,来自老师们直接的教诲。当时复旦大学的老师们多住在复旦周边的宿舍。郑重也就有了机会去老师家里做客。

 

校长陈望道对新闻系情有独钟,因此新闻系的学生逢年过节都能去陈校长位于第九宿舍的家里做客。校长用糖果招待大家,还会说起当年学校如何创办、在重庆共克时艰的历史。郑重记得,陈校长特意用赵敏恒在路透社时率先发布开罗会议消息为例,鼓励新闻系的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新闻敏感。当时,赵敏恒根据蒋介石侍卫长和苏联要员同时在开罗出现的消息,结合罗斯福和丘吉尔不在各自国内的线索,判断有重要会议在开罗召开。为此他立即飞往葡萄牙,在里斯本用加急电报向路透社总社发送了开罗会议的消息,比同行们早了14个小时。这样的职业传奇,令学子们听得入神。

作为学生记者,郑重也曾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绍虞家拜访。郑重记得,郭绍虞满屋子的书扑面而来。其中有一张王个簃的绘画,在别人看来是不得了的珍品,但郭绍虞用这幅画贴在书架上,为线装书遮挡阳光。郭绍虞为郑重改稿时,还特意语重心长告诫他少用形容词,不要追求花哨语句,“文章要朴素”。这令当时正为卖弄辞藻而有些自得的郑重十分受教。

 

在新闻界工作大半辈子后,上个世纪末,郑重被分配住到四平路。此时他已经是一个老上海,选择五角场更像是一场首尾相接的回归之旅,毕竟这里是他上海梦开始的地方。此时的五角场和复旦大学,早已今非昔比。坟场、农田和煤渣路为更多新建筑和设施取代,一片繁盛景象。但还是有很多东西没变。包括校园里学生求知的眼神、安静的第九宿舍,还有食堂的肉包子。

 

1956年,郑重以为上海地处南边地气温暖而没有带棉裤来校。等到亲历上海漫长湿冷的冬季,才困窘地去国顺路添置冬衣。也许因为这样,后来不论去哪个城市生活,每每想到五角场和复旦,郑重心里总有一种暖意。


郑重,1935年生,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本文编辑:沈轶伦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来源:东方IC 新浪博客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