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钩沉】盘点那些上海老品牌,周恩来曾赠送尼克松,邓小平掏钱购买
分享至:
 (1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整理 2017-05-29 06:06
摘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带着读者追随历史的脚步,盘点上海老品牌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工业城市,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打造了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车、中华牌铅笔等曾经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冲击和城市转型,很多上海老品牌面临经营危机,有的不断突破寻求复兴,有的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这些上海老品牌,都是点亮城市的名片,能够唤起国民的记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带着读者追随历史的脚步,盘点上海老品牌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赋予了城市的个性与能量,更为上海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永久自行车:连老布什也爱骑

 

1949年底,伴随着新中国成立,永久牌自行车诞生。

 

当时受我国同苏联特殊关系的影响,设计出来的商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画面上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顶端,熊即代表苏联,地球即为整个世界,寓意共产主义一定要在全世界胜利。商标起初定名“熊球”牌,后经反复讨论斟酌,取“熊球”谐音“永久”,并在商标最终定稿上增加了“永久牌”三个红字。   

 

1979年,永久自行车厂研制出的SC67型公路赛车,经美国专业检测机构检测,产品质量完全符合该国安全质量标准。日本自行车从进入美国到打开销路,花了近20年时间,而我们的产品却只花很短时间就“过关”了。SC67型车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还特意和夫人骑了“永久”自行车在天安门金水桥畔拍照留念。

 

二八型号永久牌自行车。

 

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结婚实行“三转一响”,即四大件家庭物品——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其中“永久”自行车就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大件。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如若没有票,即便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一辆“永久”自行车。一辆普通自行车价格在160元左右,而在黑市上一张“永久”自行车的票竟然要卖到100元,这可比那年月大学本科毕业生五六十元的月工资还要高。当时许多人因买不起或买不到“永久”车,甚至选择买一堆“永久”车配件来自己组装成车。   

 

“永久”车不仅在上海本地很“吃香”,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力。轰动全国的“永久村”试点即为一例。1981年秋,湖北《孝感报》报道了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提出超额交售2万斤公粮只求买一辆“永久”自行车,应城县委、县政府不仅答应其要求还同时决定全年超卖万斤粮食的农户,都供应一辆“永久”车的事情,《人民日报》予以转载。时任永久厂厂长王元昌得知“多卖粮只为买永久”后,即写信给《人民日报》承诺在完成212.5万辆年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增产1200辆满足应城县的相关需求。

 

很多职工加班加点干,当年10月中旬即将精心制造的1200辆“永久”车送往应城,得到应城人民热烈欢迎。正是通过此事,永久厂开始在应城县试点建立“永久村”。到1985年底,全国共建成22个“永久村”,11500位农民成为“永久村民”。

 

1984年2月,吉林省怀德县建起该县的第一个“永久自行车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遭受欧美国家对中国自行车反倾销、五金交家电统购统销取消等事件,以及外来品牌进入中国大陆、国民出行交通工具日趋多样等原因,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永久”车步入“低谷”。2001年,上海民企中路集团入主“永久”,占有54%股份对其进行重组,“永久”车重获活力。2002年至2004年,“永久”车连续三年实现全国内销第一,其产品种类也适应市场新需要更加多元化。   

 

时代在变,自行车不再是几十年前的独挡天下,但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工具,成为人们出行方式的有益补充,尤其深得年轻人青睐。“永久”自行车不仅是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美好记忆,在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合力下,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制造”工业老品牌必将永永远远,天长地久。

 

大白兔奶糖:作为国事礼物,周恩来赠送尼克松

 

诞生于1959年的“大白兔”奶糖,是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产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农村地区买不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市民心甘情愿排上几小时的长队限量抢购“大白兔”奶糖。

 

人们喜爱“大白兔”奶糖,关键在于它口味纯正、口感醇厚。流行于当时的一句经典广告语更为抓取人心:“七粒大白兔奶糖等于一杯奶”,这就不是简单的品尝甜味,而是增补营养了。   

 

不仅中国人喜爱,“大白兔”奶糖同期风靡世界,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2年,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先行来上海“打前战”的美国随行人员,尝到“大白兔”也是赞不绝口,随后推荐给了尼克松。尼克松也是吃一颗想两颗,接二连三。周总理见状,当即批示将“大白兔”奶糖作为国事礼物送给尼克松。此后,“大白兔”奶糖出现在美国复活节礼品市场,成为美国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大白兔奶糖生产线(资料图)

 

步入20世纪90年代,大城市吃糖的人渐趋减少,“大白兔”奶糖原本紧张的供求关系改变,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拓展市场。进入新世纪,“大白兔”进行大变脸,从配方到包装直至口味,全面变换。“大白兔”不再是局限于单一的奶糖,而生发出鲜乳牛奶糖、太妃糖、奶油话梅糖、花生牛轧糖、大白兔咸心等种种新品。   

 

随着上海梅林注资“冠生园”,“大白兔”不免给人易主的感觉。事实上,“冠生园”集团还在,“冠生园”、“大白兔”仍是中国的驰名商标。对于被时代车轮赶得气喘吁吁的“大白兔”,我们热情饱满地为它加油——“大白兔”快跑!

 

中华牌铅笔:邓小平买给孙辈

 

1992年2月18日,适逢我国传统元宵。当晚,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参观购物。在参观完三楼的服装柜台之后,邓小平正准备进电梯时,看见不远处有一个文具柜台,便走上前去饶有兴致地看起来。全国劳模马桂宁热情地向邓小平介绍各种新款铅笔、圆珠笔和各式橡皮,邓小平女儿邓榕在一旁说:“您就买一点吧。”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买了四盒铅笔与四块橡皮,准备送给孙子孙女们。这四盒铅笔,即是闻名遐迩的上海老品牌——“中华牌”铅笔。

 

1992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购买文具。

 

“中华牌”铅笔如今是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旗下的知名品牌,集国家工商局、国家技监局、海关总署重点保护商标于一身,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著名品牌之一。如要追溯它的“前世”——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则还需把时光的指针回拨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当年,正是中国铅笔制造工业的萌发之时。

 

1933年,身揣实业救国理想的吴羮梅自东瀛归国,在沪发起集资筹建铅笔厂。他与章伟士、郭子春等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历经艰难,筹得5万元资金,并解决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等难题。1935年,他们在上海建成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制铅芯、铅笔板、笔杆、及外观加工的全能铅笔制造工厂,从此之后,“中铅公司”的产品逐步挤进由洋货充斥的市场,奋力争得一席之地。随后又摆进了繁华南京路上的永安、先施、大新这样著名的百货公司文具柜台,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身价和知名度。自此产品信誉、销量与日俱增,不仅在申城站稳了脚跟,还逐步扩大了销售区域,东南亚、泰国等地也都留下“中铅”的踪影。抗战八年中,“中铅”制造了完全国货铅笔5千多万支,行销大后方各地,极大缓解了后方急需文化书写用品的燃眉之急。

 

中铅公司在解放后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1954年10月,上海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铅公司改名中国铅笔公司一厂。当时,新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因此,工程设计制图用的绘图铅笔需求大涨,然而遇到一个颇为棘手的窘境,乃是中国从来没有规格齐全、品质过硬的国产绘图铅笔,大量使用的还是价格昂贵的美国“维纳斯”牌绘图铅笔等舶来品。

 

 

深受新时代精神感召的“中铅”职工们为此奋发图强,立志改变此种窘况,誓成属于国人自己的高质量绘图铅笔。经过数以百次的试验、改进,1954年3月终于制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当时“中华”铅笔的硬度有HB、F、H~6H、B~6B等14种规格,可用于笔记抄写、工程设计、机械制图、速写素描、多页复写等。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美、德、日等国的绘图铅笔就此在我国市场上绝迹。“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成为中国唯一能与国外绘图铅笔一争长短的优质国货,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中铅一厂”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跃成为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业。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铅笔一厂改制为中外资金融合的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从此进入了又一个奋发腾飞的新时期。

 

岁月悠悠,作为上海的老字号品牌,“中华”铅笔始终以过硬的品质与良好的声誉深入几代人的心中,成为不折不扣的“国民文具”。


(本文资料和照片来自《上海老品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主编贾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