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每逢端午节,屈原都向我们走来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7-05-29 15:56
摘要: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民俗,不管有多少种版本的考证和阐释,屈原都是一位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民俗,不管有多少种版本的考证和阐释,屈原都是一位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这位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光焰万丈的文学成就,始终与他的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被后人永远铭记。那个悲愤绝望、怀石投江的背影,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气质的人格化象征。

 

“文以载道”,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中蕴含的理想抱负和精神气质,深深浸淫着两千多年来的一代代读书人。通过这些读书人的文化实践,又感染熏陶着更多的普通人,塑造着历代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人格。爱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这种情怀深沉悠远,与生俱来,须臾不离。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它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抵御外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华儿女,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了无比壮丽的历史篇章。

 

爱国也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范畴,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甚至在形式上走向自己的反面。19世纪中叶,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天朝上国”的自信和迷思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是对传统文化的动摇和怀疑。甚至不仅仅是中国,当时的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遭受着西方文化的强烈震撼和冲击。痛定思痛,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在亚洲率先开启了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进程。

 

中国没有选择日本那样的道路,但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对于本土文化的动摇和怀疑难以避免。一些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渐渐演化为“恨铁不成钢”的“怒其不争”。一些仁人志士在思考民族积贫积弱原因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归结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造成民族贫弱的罪魁祸首。而在思考前方出路的时候,又不约而同地将矛头对准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彻底摆脱传统文化,国家和民族才有出路。于是那些曾经天经地义的信念、那些金科玉律的箴言和教条,在人们的心目中开始动摇,受到怀疑。

 

国家和国族长期处于危机之中,内外矛盾时而激化。与之相呼应,激进的文化思想也日益浮出水面。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激进的文化立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越来越激烈的批判和否定,甚至于认为凡是传统的都是坏东西,只有彻底革旧,才有可能布新。文化立场影响到政策取向,在1912年和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甚至两度强制废除传统的农历春节。

 

在激进思想冲击下,屈原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一度被质疑、被否定。《离骚》是否是屈原所创作,甚至屈原本人的有无,都成为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学者经过考据考证,认为屈原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离骚》也并非屈原作创作。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屈原的爱国情怀被刻意淡化,他甚至被塑造成为封建帝王愚忠殉葬的形象。在反传统的大旗下,这种精神当然是不能提倡的。

 

历史又走过了100多年。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早已一扫当年积贫积弱的窘态,成为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兴大国。人们重新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并进而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爱国,成为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自觉。站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回望,我们已经拥有更加从容淡定的心态,也就更能明白,历史上长期以来对于屈原的推崇,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他的贬损,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爱国情怀的一体两面。曾经对于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出走,其实是一个民族处于困境之中的求新和寻路。当她已经闯出了一条新路,度过了危机,传统的回归就如同精神和文化的回家一样,成为必然。

 

据说最近十多年来,以“屈原向我们走来”作为开头的第一句,成为应试作文中惯用的一个套路。从写作文本身来说,这当然是一个荒唐的笑话。但是,如果我们把屈原理解为一种高尚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化身,理解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失推崇备至的一种文化人格,理解为一种永恒不息的爱国情怀 ,那么这样的“屈原向我们走来”,回到我们中间,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