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科创中心3周年|王振: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7-05-26 06:06
摘要:大都市型创新是一条走得通的路

2014年5月22日到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如今3年过去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如何,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5月24日,上海社科院举办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诸多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王振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经过三年的探讨和实践,已全面进入项目部署与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攻坚阶段。

 

要以张江科学城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大力建设世界一流创新载体,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要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大学、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创新动能,培育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先锋企业。

 

要建设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和各类全球性功能平台,培育造就更加突出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更多的本土高科技企业和走出去企业总部,以及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上海,形成多元融合、合作共享的创新创业大社群。

 

要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功能和桥头堡功能,推动上海的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依托上海走向国际、走进内地,夯实上海迈向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的基础。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使命。我们要咬住青山不放松,既要抓科技创新大项目的布局落地,更要抓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让上海更具魅力、更具活力、更具集聚力和辐射力。


增强人才资源在上海的锚固性

唐亿文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上海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的是组合拳,具有上海特色:一是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的优势,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吸纳国际人才,强抓国际人才红利。二是充分利用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出台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使科技和资本充分对接,共赢发展。三是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院校科技资源和完善的科技研究体系,承接国家重大战略性项目。四是充分利用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聚焦难点焦点问题,逐一破题解决。利用上海自身优势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可以在全球激烈的抢夺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背景下,增强上海的竞争力和人才资源在上海的锚固性,同时这些资源的导入又进一步强化上海独特的创新环境。

 

三年来,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在企业访谈时,企业对上海的综合服务能力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包括政府精细化的服务,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在上海获取资金的便利度和机会,在上海开展联合研究的便利度以及相关科技服务产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在上海开展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些都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向往和进驻上海。

 

关于接下来的发展,提几点建议:一是要沉下去 把政策更好落实,针对具体问题攻关;二是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上海成为科技人才实现梦想的家园;三是要发挥好市场力量的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重要载体。


率先构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

李伟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目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深化和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模式路径创新,围绕“四梁八柱”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创新突破、改革攻坚。

 

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面,需要在着力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上海的开放优势,积极探索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化合作模式路径,形成和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和机制创新,有效发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上海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研发转化功能性平台建设方面,需要围绕规划建设的重点关键领域,借鉴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与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在重构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工业互联网领域,上海应该率先构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与美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德国工业4.0平台的合作与竞争中,形成和提升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制高点竞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方面,既要强化张江高新区、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地区的规划引领和重大项目布局,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与长三角等周边区域的合作,通过研发成果产业化收益共享机制的创新探索,在更广范围建设上海科创中心的产业支撑腹地,充分发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需要有效发挥国家赋予上海先行先试的普惠税制、投贷联动、股权托管交易市场等政策举措,打造更多开放便捷高能级的众创空间,形成创新创业蓬勃潮涌的发展生态。


重在科创“引领”能力建设

金芳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上海的优势一直存在,比如工业的实力非常强,科教资源、高校资源很扎实,而且上海还有个特殊优势,就是外资企业非常多。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非常强调科技性和引领性。科技性,就是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就是科研实力的增强。而引领性,就是指科创中心的科研引导能力。以前,我们重视吸引外资,但是外资来了以后,我们发现实际上,外资企业并没有带动我们本地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甚至反过来把我们的技术人员吸引到它那里去,就是经常说的,变成反向溢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科创中心建设,重在引领。就是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型的发展,转化为创新要素配置型的发展。引领性的表现就是要有影响力,无论是先导产业也好,前瞻性的科技突破也好,还有科研机构的引进来也好,这些都是引领性的具体表现。


可以适当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

赵付春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需要借鉴国际上在数字经济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国家的经验。这方面,韩国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成功转型的国家。

 

韩国是二战以来,少数几个从落后国家,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阶为发达的数字经济国家的成功案例之一。从1960年代以来的近六十年中,韩国经历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发展阶段。通过产业与科技政策的配合,该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回顾这一历程,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韩国重点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对其成功向数字经济转型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二是韩国的研发投入力度大,结构相对合理。三是韩国财团的成功变革对创新驱动作用非常关键。四是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可以借鉴韩国大德科学城的建设经验。大德科学城自1973年创设以来,随着韩国产业不断升级,科学城定位、政府角色相应发生变化。2000年之后,随着数字经济年代的到来,大德科学城从单纯注重研发能力转向科技产业化和创业生态体系的营造,定位为国际化的科技企业带和创意经济动力源。


大都市型创新是一条走得通的路

陆军荣  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处研究员

 

三年的筹划与建设,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型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与优势在不断挖掘提升,尤其是全球影响力得到大幅提高。今年年初,根据知名国际咨询公司对841位全球技术产业领袖的调查,上海被认为是未来四年里除硅谷之外的全球领先创新中心,得票率达到26%,而去年的得票率仅为17%,其次是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也可以看出,国际大都市成为创新中心的趋势在逐渐形成,并得到认可,而上海正在迎头赶上。

 

上海的大都市型创新有四个方面的优势特点:一是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结合。上海既有C919、风云四号卫星、先进医疗设备等高新技术研发与产品,也有像共享单车等模式创新。上海的创新是美国西岸硅谷模式与东岸纽约模式的结合。二是本地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结合。譬如本地创新资源与自贸区离岸创新结合,同时上海创新也向长三角周边实现研发与产业化辐射联动,体现带动与战略作用。三是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结合。上海的市场就是创新的试验场。譬如内贸流通领域的盒马鲜生,一旦成功就可复制全国。四是主体创新和平台创新的结合。上海搭建各类平台为创业者、为企业主体、为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创造条件。

 

未来,上海还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可以进一步拓展。上海需要进一步释放创新资源活力,尤其是被关在体制内、被闲置的各类人才、技术、空间资源;针对成本问题,上海要通过提供更多的创新公共产品,降低创新的综合成本,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上海要借助自贸港区建设机遇,建设更有利于人才、服务、信息、资本自由流动的“空港自贸港区”,发挥开放创新优势,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将上海创新能力转化为“一带一路”市场的拓展能力。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照片提供:查建国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