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市郊小镇上有这么一群志愿者,用爱心陪护病人走过“最后一程”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付婷 黄勇娣 2017-05-25 12:14
摘要:为了满足一位40多岁鼻咽癌患者的心愿,他们专程去50公里之外的七宝古镇买来他小时候吃过的糕点;一个孤寡病人嫌弃医院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值班护士就帮他做夜宵,汤圆、馄饨、面条、饺子,每天换着花样煮给他吃

“作孽,医院里刚摸过死人,回来又抱孩子……”身边长辈的一句话,让身为“舒缓疗护”病区护士的小代有点尴尬,但并没让她放弃自己的志愿选择——和同伴们一起营造一个“爱的港湾”,陪护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日前,金山区金山卫镇举行了一场别样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故事的主角,是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她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了“舒缓疗护”,也即“临终关怀”的深刻意义,让志愿服务的力量震撼人心。

 

“比起身体上的治疗,舒缓疗护在做的,更多是探求病人心灵和精神上的治愈,实在难得。”一位现场落泪的听众感慨道。

 

爱的疗护,让癌症晚期病人奇迹好转

 

80岁的蒋阿婆,是金山亭林镇的一位老人。阿婆皮肤黝黑,个子瘦小,但眼睛却十分有神,她平时在家里不仅干些农活,还帮忙带带重孙。

 

但就是这位看起来十分普通的老人,却曾经是一位癌症晚期转移的患者,被医院诊判还有不到两周的生命。如今,距离她当时濒死的状况,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这一切,要从金山卫镇“舒缓疗护”说起。

 

2014年底,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舒缓疗护”病区,专门接收晚期肿瘤、老衰及脏器衰竭的患者。对来到这里的病人,医院做得最多的,是想办法减轻病人的临终痛苦。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到舒缓疗护病区来的病人,基本已经宣告药物治疗的无效,所以,我们更多考虑怎么减轻病人的痛苦,注重心理上的安慰和宁静。”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书记高浩美告诉记者说。

 

“舒缓疗护”,就是一般人概念中的“临终关怀”。而蒋阿婆就是病区在2016年初接收的病人之一。

 

刚到病区时,蒋阿婆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米水不进,整个人都变了样,一天要吃六七片止痛药,才能勉强缓解痛苦。看到蒋阿婆如此辛苦,病区医护人员感到很心疼,总是想尽办法减轻她的痛苦。护士们只要有空,就帮助阿婆按摩身体,陪护聊天,想要从精神上帮助阿婆振作起来。

 

由于知道阿婆信佛、但不识字,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就经常读佛经、讲故事给蒋阿婆听,有时一读就是几个小时。阿婆有了倾诉的对象,心里有了寄托,渐渐地精神状态好转起来,连饮食也正常了。几个月过去后,蒋阿婆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还可以做些简单的家务活,没事还到病区其他病房转转,陪护其他病人聊聊天。

 

随着蒋阿婆的好转,已经不符合病区收住条件,医院通知亲属接阿婆出院回家。然而,接到喜讯的蒋阿婆却并不想回去,还想继续留在医院。

 

“这里好,有人陪我说话聊天,医生护士妹妹也都好,我住着舒服。”

 

蒋阿婆并不是唯一一个给予“舒缓疗护”病区高度评价的患者。从病区成立以来,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收获了患者家属送来的20面锦旗、4封表扬信。

 

2016年,舒缓疗护病区荣获全国“关爱生命 奉献爱心”先进集体称号,成为上海市仅有的六家单位之一。随后,他们又荣获了“全国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的称号,“舒缓疗护”探索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现身说法,病人自己当起了志愿者

 

“舒缓疗护”病区有一个“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这支由医护人员、社会人士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经有固定志愿者四五十人。他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病区陪护,为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送去温暖。

 

“90后”青年鱼平,是一名理发师。19岁时就开始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他,到舒缓疗护病区做志愿者已有两年。给濒死的病人理发,面对的往往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挑战。病区的病人,很多都是卧床不起,不能自理的状况。有的病人,饱受病痛的折磨,身体碰一下都会疼痛不已。

 

“有的病人已经好长时间不能洗发理发了,再加上身体虚弱,理发更要细心耐心。”鱼平说,“有一位大伯,头发油腻腻的,雪花般的头皮屑粘附在头发上,大概长期打针吃药的缘故,还有一股特别的味道,头发显得稀松脆弱,发剪移动时一不小心似乎就要把头发连根拔起……”

 

鱼平在做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甚至不被理解的,但他却从中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快乐。

 

“有一次,在街上有位陌生人突然拉住了我的手,我很吃惊,忙问什么事。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父亲最后一次理发是你理的,谢谢你。我至今记得那位家属诚恳的眼神,动容的神情。我作为志愿者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家属却一直铭记在心……”

除了医护人员和社会人士,在“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里,还有几名特殊的志愿者。沈阿姨就是其中之一。沈阿姨乐观、开朗,谈笑风生,气色红润,见到她的人,绝对不会把她和癌症患者联想到一起。  

 

然而,沈阿姨早在几年前并不是这样。2009年,沈阿姨罹患乳腺癌接受手术,2012年复发后,进入癌症晚期并导致肝脏损伤。此时,适逢丈夫糖尿病几近卧床,儿子身体也不好,沈阿姨陷入深深的绝望当中。

 

了解情况的病区护士长杨慧峰,主动和沈阿姨接触,一有空就带她出去散心并用心开导,让她相信身边还有关心爱护她的人。就这样,沈阿姨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活下去的勇气。

 

渐渐地,沈阿姨不再过多地去考虑自己的病痛,转而放到不断地去挑战自己、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2014年,“舒缓疗护”病区一成立,沈阿姨就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用自己的“同理心”去关爱病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在“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中,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聚爱成山,真情付出传递人间大爱

 

“舒缓疗护”病区成立以来,差不多每三天就会有一位病人离世,可谓看尽生离死别。尽管如此,从病区的医护人员到志愿者团队,都把这短暂的时光看做最宝贵的时间,尽心尽力为病人们做好服务。

 

为了满足一位40多岁鼻咽癌患者的心愿,他们专程去50公里之外的七宝古镇买来他小时候吃过的糕点;一个孤寡病人嫌弃医院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值班护士就帮他做夜宵,汤圆、馄饨、面条、饺子,每天换着花样煮给他吃;每个护士手里都有一个日记本,记录着每个病人生命最后的点点滴滴……

 

除了每天的护理工作之外,更多的时候医护人员就陪伴在病人身边,问候、聊天、读报、微笑、握手、抚摸,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病人全心的付出。

 

在病房设计上,则处处透露出家的温馨:客厅、沙发、电视机、洗衣机等应有尽有。为了避免病人长久卧床身上压疮的问题,医院还特地设置了10个气垫床位,并定制了几十套棉床单给病人使用。

医院还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中医、心理学、民风习俗等知识,并应用到护理工作中。针对一些最终想要回家“养老”的病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居家疗护”,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定期让家庭医生上门关心病人情况。

 

“有些人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会想要回到家里。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居家疗护’。今后,也会在服务方式上进行更多探索创新。”高浩美说。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