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建行中行相继推出“校园贷”,学生金融需求宜疏不宜堵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非君 2017-05-23 21:21
摘要:一旦某个群体的金融需求在正规渠道得不到满足,就等于把机会让给了游走在政策边缘的机构。

“裸条借贷”“欠贷自杀”,被负面消息缠身的“校园贷”终于有了“正规军”的介入——近期,建行、中行相继推出“校园贷”产品,意在通过“开正门”的方式,审核、满足学生的借贷需求。

 

从监管角度来看,伴随“校园贷”乱象的曝光,行业整顿一直都在进行。只不过此前的防控政策走的都是“堵”的路线——2016年4月,银监会和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出手整顿“校园贷”市场;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以规范“校园贷”;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堵”缺口难免存缝隙,在一系列整顿措施之后,全国虽然有47家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但依旧有机构和学生“双向选择”,铤而走险。

 

为什么“校园贷”劣迹斑斑却始终无法根除?从表面上看,这是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利用在校大学生认知能力差、防御心理弱的特点,违法违规开展“变相高利贷”,但究其本质,是大学生被压抑的金融需求让网贷公司钻了空子。

 

十多年前,一些商业银行曾有过一波针对大学生的市场开发。他们意识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个人信贷领域的潜力,纷纷为大学生量身定制信用卡。也确实有银行通过这个契机,为多年后收获了优质客户。但由于各地陆续发生大学生透支信用卡事件,银监会于2009年7月要求各家银行停止了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审核。这几年出现的“校园贷”,就好比穿了“马甲”的信用卡滥用现象,只是形势更为严峻。

 

所以,“校园贷”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了金融经济的现况,那就是一旦某个群体的金融需求在正规渠道得不到满足,就等于把机会让给了游走在政策边缘的机构。大学生看似不理智的选择,和前些年面临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不乏相似之处。因为正规渠道融资门槛过高,很多中小企业主在自身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下,转而向地下钱庄寻找资金。

 

所以,此次正规军进场的最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对“校园贷”的整治终于从“堵”走向了“疏”。但与此同时,考虑到传统借贷模式惯用的“严要求、高标准”的审核逻辑,要让“正规军”真正在校园中发挥作用,还需要细则的跟进落实。

 

比如,中行推出的“校园贷”据说将采用由高校和银行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的做法。作为正规军,风控把关肯定是需要的,但如何动态、全面地考量学生的借贷需求和偿还能力,学校参与到何种程度,值得推敲。在“校园贷”之前,为大家所熟悉的“助学贷”都是经由学校审核的,不少学校的评估要求中包含了“不能购买名牌、高级手机”等标准。和扶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助学贷”不同,“校园贷”用于大学生消费,这类需求因人而异。应该避免因为学校的介入,把学生的此类借贷需求按照笼统的标准“一刀切”。

 

此外,正规军介入“校园贷”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还要从长远出发,培养大学生的金融消费习惯。在国外,财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触各种理财概念,到了中小学阶段,学校还会设置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来鼓励学生研究投资理财、信贷业务等。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教育比较缺失。此前“校园贷”新闻中大学生暴露的草率、轻信,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如若正规军介入后能着眼长远,引导大学生的借贷需求,培养其风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为自己积累未来的消费主力,这对金融机构和大学生而言,才是真正的“双赢”。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