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一周年|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深化认识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7-05-23 09:59
摘要:5月17日,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2017年5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海社科院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暨《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界智库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就学习体会发表感言。


学风问题,是个大事儿

燕爽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5月17日,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习总书记的5.17讲话,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战略部署。如今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包括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第一,我们更加需要坚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更加体会到要使中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保障。第二,我们亟待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成果。第三,我们迫切需要多出人才。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学者的努力,需要我们悉心培养一批新的学者与专家。

 

最后,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学风的问题。上海有个教授叫黄天华,今年67岁。他用30年的时间编撰了5百万字的《中国财政制度史》。他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编撰这部著作,因为他觉得中国人写了那么多的历史,却没有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财政制度史。他在出国访学时发现,研究中国明朝、清朝的资料在伦敦和东京,研究其他朝代的资料在伦敦和巴黎。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权威研究文献为什么都在国外?于是他在年轻时就立下壮志,这辈子一定要编写出中国人自己的财政制度史著作。30年里,他含辛茹苦寻找史料,项目拿不到,经费也不足,以至于后来出差到北京开会,就住在火车站。30年来,每一个春节、元旦、大年夜,他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出成果出人才,关键还是要靠精神。只要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才可能成为现实。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正逢其时

唐洲雁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习总书记的5.17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当前我们正在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什么?就是衣食无忧。一个国家14亿人口不再为吃饭的问题犯愁,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4亿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之后,想什么、追求什么,这些问题跟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问题,完全不一样,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以分析和研究,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民生领域,更加关注思想道德领域,更加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我们面对一些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多元,我们怎么去加强社会治理?怎么处理好新的历史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怎么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努力解决。

 

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仅仅看它创造了多少财富,而要看它创造了多少思想。我们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世界两千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思想都在影响甚至改变着世界。比如说毛泽东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就非常深远。毛泽东提出来的三个世界的划分,到现在也不过时。邓小平同志对和平与发展的判断,依然有效。现在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正在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可以说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发展,不断提供中国方案,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这些都说明我们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正逢其时。


是时候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了

孙劲松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时,很多中国人还坚持中体西用。李鸿章说我们只是器具不及人,但是我们的文化还是很好的。所以1872年清朝派了第一批学童到美国,学的都是军事和工科,没有学文科的。这个时候我们在文化上还是非常有自信心的。

 

但是甲午海战开始动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大批知识分子去日本学文科,如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等,心里想着我们要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强大起来。后来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但中华大地依旧是军阀割据混战。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连自己的土地都保不住。这种失败可以说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的知识分子反思到我们的文化根子,提出废除汉字等激进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后,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离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过。我们有责任讲清楚为什么站在这个位置上?这种能力就是认识事物、把握规律,能够科学、真实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既是我们的理论任务,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中国的问题,对中国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的发展路径,我们有责任说清楚,告诉我们的老百姓,告诉世界各国。


学术事业需要有情怀的人坚守

沈国明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立法研究会副会长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创刊20年,一路走来,和一批有情怀的人密切相关。如果大家都赶时髦,或者不是沉下心来认真做这个事,恐怕很难坚持到今天。

 

上海学界正在学习黄天华教授的事迹,我们既要学习他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同时一些科研机构管理者要认真反思:为什么他这么苦?我们的科研立项制度、评奖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应该考虑做一些改进。扶持黄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他能够成就他想做的事业,让他有接班人。


搞好科研管理,方法真的很重要

李安方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研究员

 

我本人做过科研人员,现在是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经历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科研体制确实需要改进。上海贯彻落实习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科研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同时,搞好科研管理,方法真的很重要。

 

当前我们的社科知识概念体系,可以说很多都是西方提出建构起来的。我们对此应该汗颜。地球的历史有46亿年,人类文明史不过5千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从“五四”开始算才一百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有发展空间的。中国的文化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创新思维,我们的发展潜力巨大。


既要放眼世界,更要立足中国

轩传树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了,社会信息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全球化、信息化了,在学术研究上搞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指导、阐释和表述,如果放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民族性,甘当洋人的学生,跟在后面,沿用西方的学术理念、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样是没有出路的。放眼世界,主动借鉴学习他国学术研究中的合理要素和最新成果,才是理性选择。立足中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才是发展正道。


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殷莱克

图片编辑:朱瓅

内文照片提供:殷莱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