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什么样的膳食结构更有益于中国人?听营养专家说个性化营养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7-05-22 11:31
摘要:防晒指数为15的防晒霜几乎能完全阻断维生素D在皮肤中的合成。

在坊间,有关营养的话题几乎每天都会在餐桌被提及。究竟应该怎么吃才有营养?那些主要根据西方人的研究制定的标准和推荐,真的适用中国人吗?今天,中国营养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前夕,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林旭,她同时也是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基础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作为50后的林旭研究员虽然工作繁忙,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身材还特别挺拔,神采奕奕。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有些观点可能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

 

维生素D不是晒晒就有的,胖子更缺

 

维生素D缺乏是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营养问题,能不同程度地增加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维生素D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仍缺乏全国性的数据。在前期的京沪中老年人群队列研究中,他们发现维生素D缺乏在中老年社区人群高达94%,能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并在肥胖人群中与胰岛素抵抗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他们还发现维生素D缺乏能增加中老年人群的肌肉丢失相关。

 

然而,目前根据西方国家数据制定的我国维生素D的参考摄入量及临床诊断标准能否适合中国人国人仍不清楚。在中科院的资助下,他们首次在亚洲人群中开展了两项随机双盲维生素D干预研究,研究剂量效应,副作用和遗传和年龄肥胖等因素对干预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他们发现即使按照我国推荐干预摄入量的5倍(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进行维生素D干预20周后,仍有25%的研究对象缺乏维生素D。

 

人体80-90%维生素D是经皮肤合成中获得的,但并不是晒晒就有的那么简单。我国有3亿多人居住在北纬37度的高纬度地区,居民冬天就算晒太阳仍无法通过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 。此外,传统的崇尚“美白”的文化,经常采用防晒措施阻断了皮下维生素D的合成,例如,防晒指数为15的防晒霜几乎能完全阻断维生素D在皮肤中的合成。而在膳食方面,我国居民日常膳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D如金枪鱼、鳕鱼等深海鱼类,而且不像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有维生素D强化牛奶等食物;加之现代人接触阳光和户外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因而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增加中国居民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与此同时,在他们最近的干预研究中发现在评估维生素D的生物利用率时,由于中国人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单体型的分布频率和亲和力均与白人和黑人均存在显著差异,因而需要采用有别于白人常用的检测方法。除了种族间的差异,在他们最近的干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个体遗传因素对干预效能的影响大于非遗传因素如干预前的维生素D缺乏程度、性别和肥胖程度。发现超重和肥胖个体需要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才能达到正常体重个体同样的血液浓度。这也提示了个体化营养的必要性。

 

“好脂肪”和“坏脂肪”,全谷物和精制碳水化合物

 

在2015年发布的《美国膳食指南的科学报告》(报告)中建议解除每日胆固醇摄入量300毫克的限制、取消了脂肪占总膳食摄入的能量比例引起广泛的关注。曾经过于简单化的饮食指南,造成了“脂肪都是坏的”等误导性效应,而所谓“低脂”食物时,往往添加不健康的糖和精制淀粉来替代食物中的脂肪。然而国际多个大型随机干预试验和大规模长期人群的追踪研究数据,证实了来自坚果和橄榄油的健康脂肪对人体健康有益,并发现了添加糖尤其是含糖饮料以及工业源反式脂肪的损害作用。因此,最新版的《报告》倡导摄取植物源的”好脂肪”,降低反式脂肪并避免以高糖低脂食物来替代饱和脂肪,并在限制总卡路里摄入和主要来自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的同时,取消了膳食脂肪摄入比例和对膳食胆固醇摄入的限制。虽然大量摄入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对健康有害,但全谷物等碳水化合物如却对健康有益。 

 

美国健康膳食建议的变更对于中国居民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营养转变,即动物性食物、膳食脂肪和精加工谷物的摄入显著增加。中国居民日常所需能量的30%来自大米,而近年来的大米加工愈发精细化。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高碳水化合物/低脂的膳食结构,反倒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如,在上海女性健康研究追踪,74%的血糖负荷源于大米,而随着大米摄入量的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显著升高。在多个国家的荟萃分析中也发现,上海女性的发病风险最高可达55%,比其他种族都要高。而在林旭组研究在京沪中老年居民队列追踪研究中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发现随着居民膳食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的升高,体内脂质合成通路产生的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这类脂肪酸能显著增加6年后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低碳高脂膳食干预与高碳低脂+限制能量组在具有相似减少体重的作用,而且只有低碳高脂膳食干预能显著地改善血脂异常而且也能抑制体内脂质合成通路产生的脂肪酸的水平。此外他们也发现糙米干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血压异常,而亚麻子、核桃干预则能显著逆转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向心性肥胖等代谢风险因子。

 

与此同时,林旭研究员的团队通过与国际基因联盟(CHARGE) 的合作开展的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全基因组研究中也发现在中西方人群中有多个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反式脂肪酸等的膳食来源、人群分布特征以及与疾病风险关系方面中西方人群也存在差异。例如,美国的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有80%加工来源(氢化植物油),20%自然来源(牛羊肉和奶制品)。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和糖尿病风险。而京沪人群的膳食中反式脂肪酸主要源于奶制品,并能降低6年后的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此外他们还发现个体之间在遗传背景方面的差异,如FADS1 基因的相关变异位点对血脂的不良影响只有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如18:2n-6 或18:3n-3 含量较低时才显现,即这些个体需要摄入更多的好脂肪才能抵消基因的坏影响。

 

合理膳食效果等同于降血压药

 

是不是内心有点小小的绝望?毕竟基因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不过,林旭研究员介绍,不同的环境暴露、不同的膳食会改变表观遗传和基因的表达等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

 

例如我国的“大庆研究”,与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和美国的“糖尿病预防项目”研究一起,被国际上誉为“糖尿病预防的里程碑”。大庆研究是全球首个而且是随访最久的糖尿病预防的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高危个体进行了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和20余年的随访发现:对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干预,在20年中有92%的人患上糖尿病,但在接受了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其20年后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43%,甚至比抗糖尿病一线药物二甲双胍更有效(仅降低了31%),首次证实了糖尿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

 

而由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资助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干预研究证实,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类以及低脂乳品的膳食方法阻止高血压饮食,是目前唯一正式纳入美国最新高血压教育计划手册的饮食疗法,已与运动一起成为了高血压的一线治疗方式——坚持食用2周后能降低8-10%的血压,其效果等同于降血压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连续5年将这一饮食作为1812年至2012年的200年中取得的重要医学进步之一。

 

林旭研究员说,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以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为核心目标的“营养与健康医学”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合理的营养不仅为人类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国际公认减少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等相关风险因素最为有效和节约的方法之一。

 

大型营养队列和干预研究非常缺乏

 

“量体裁衣”对于营养摄入来说同样适用。林旭研究员说,作为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在理论上可以满足97-98%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健康个体需要量。但这些膳食推荐模式都基于假设这是一个均一分布的正常人群的基础上。

 

个体化营养,正是指依据人群不同特征(性别、年龄、民族)、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和老人)的遗传基因、代谢表型和生理周期为其提供最优化的营养组合。因而,“营养基因组学”和个体化营养被《自然》杂志列为国际营养科学发展前沿。美国营养学会也将“个体化营养”研究作为六项亟需投入大量经费并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优先发展的领域之首。

 

目前在大队列中运用多组学大数据的精准营养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现有的多组学队列研究主要的研究局限于欧美人群,由于中西方人群在遗传背景、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代谢表型,以及疾病易感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亟需通过在大型流行病学队列和干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组学的方法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群和亚人群的营养需求;解析形成群体/个体间与营养代谢应答多样性和疾病易感性差异相关的生理学基础,从而为实现“营养个体化”和“精确”的营养推荐和营养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不过,目前除了与国外合作开展如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和补充叶酸防治脑卒中和低盐预防高血压等研究外,由于缺乏长期的投入,我国目前大型营养流行病学队列追踪和干预研究寥寥无几。循证医学体系中,多中心随机对照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能够提供最高等级的证据,我国目前恰恰最为缺乏这类研究数据。

 

据介绍,林旭研究员团队正努力建立万人红细胞脂肪酸谱和离子谱数据库。该项目通过与牛津大学的合作,源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是由牛津大学和中国CDC等单位合作的超大型心血管病队列,该研究对全国51万居住在10个省区的35-74岁的城乡居民进行了追踪。

 

营养是一首交响乐

 

林旭研究员一直难忘,她的导师、康奈尔大学考林·坎贝尔教授说过一句话——营养是一首交响乐,其对人体的健康取决于每个音符,是一个健康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合力的结果。

 

作为一名营养学家,林旭研究员还分享了一些营养之道。第一、摄取多种植物性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全谷物如全麦面包,少吃精米精面和不喝含糖饮料。第二、适当吃一些坚果。比如亚麻籽、核桃等。分析发现,亚麻子木酚素能显著改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炎性水平;亚麻子、核桃的干预可以显著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向心性肥胖。有的人喜欢吃饱饭后再吃上一点坚果,这是在做“加法”了。正确的吃法应该是用坚果来替代其碳水化合物和红肉等,这样总能量不变。第三、坚持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2015 美国膳食指南新增内容

  • 注重整体膳食模式而不是单一营养素
  • 去除脂肪摄入占总能量百分比的限制--脂肪种类更重要
  • 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超过每日10%总能量
  • 每日胆去除固醇摄入量300 毫克的限制:适量摄入鸡蛋
  • 环境问题:为了健康和环境,减少摄入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 食物添加糖要限制在10%总能量摄入范围内
  • 保留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2300 毫克,但不是1500 毫克
  • 咖啡可作为健康食物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 人工养殖和野生海产品具有等同营养价值
  • 推广“健康文化”:可及性、可支付性、社会规范性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