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自说 | 你的生活,不记下就如尘埃,记下了就是年轮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白璐 2017-05-21 07:51
摘要:这是“自说”系列第31篇。“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内容太多,诚意太少。”

写作爱好者的行为艺术

 

周末,上海市中心一大型商场内,一个奇特的市集悄然进行着。

入口处坐着穿白大褂的“医生”,有人在排队,并得到一个信封。 一旁的蓝布上写着“故事诊疗所”,摆在“医生”面前的牌子上,写着“读书治百病,写作保健康”的万能药方。

有人把心事写在“树洞”区,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看到,但秘密是匿名的。

旁边是“每日书”展示墙,陈列着120位素人写作者在120天里写下的文字。一篇文字,像是一个窗口,观众可以像猫头鹰一样潜入这些窗口,眺望里头的平淡或惊奇。

有的摊位自称直接贩售“灵感”,还有空间提供“一人一故事”剧场。

你大概看出来了,这个名为“字在”的派对,与其说市集,不如说是一场写作爱好者们的行为艺术。现场各种脑洞大开的文字互动游戏,主题只有一个——写作。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活动主办方中国三明治,本身就是一个以写作起家的创业团队。发起人李梓新,从2011年开始打造这个线上的平台。最初,他从自己身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写起,写一些30岁上下,不再年轻的年轻人、还未中年的中年人,他们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面临现实的生活压力。他们的人生可能没有商场精英那样惊心动魄,也没有明星大腕那样夺目光鲜,但那些平淡中的创新和勇气,却引发了李梓新极大的兴趣,在他眼里,这群人一直在努力做的,是在秉承了传统观念的父辈期待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同时又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不过6年过去,他坦言现在对三明治人群的定义,已不再纠结于年龄或者职业本身,“很多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在面对工作、家庭或者梦想的时候,都会有‘夹心’的感受”。这个平台开始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人群,85后、90后逐渐进入,一线城市居多,二三四线城市都有。让团队尤其享受的,是这些用户的多样性——医生、警察、公司职员、艺术家、家庭主妇,还有外国人。而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的主线,也就是写作。他们写自己的故事,也互相写彼此的故事,用这种既古老又便捷的方式,记录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在“字在”市集筹备期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李梓新(以下简称李),聊聊在这个表情包、短视频泛滥的时代,写作这门手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写作者能生活两次

 

记:怎么想到把“写作”这么抽象的概念作为平台的主题?

李:我本人一直有写作的习惯。过去做媒体,喜欢策划选题、采访,后来做财经公关,虽然收入不错,总觉得不能只写那些报告、PPT吧,所以业余做了中国三明治,写我的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他们都是很平凡的普通人。对我来说,这是一块自留地和试验田,让我保持写作的习惯。

记:然而对多数人来说,写作并非他们的职业。

李:其实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以及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传播链中,让他们到达想到达的读者,使文字变得更有意义。比如一名家庭主妇,她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可以挖掘的东西,可不可以通过写作来突破?她和丈夫孩子的日常生活,或者一场旅行,应该怎么记录?如果能写下来,都将变得有意义。

记: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书写的价值?

李:我认为是的。写作就是打开一扇窗户,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拥抱全世界的目光。当时过境迁后,心境将大不一样,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对生活的再次确认,所以说写作者能生活两次。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时代的记录。

普通人的生活,如果不记下,就如尘埃;记下了,就是年轮。

 

写作一定是“孤独”的?

 

记:有人说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写作能力在“滑坡”。

李:但是写作依然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我前阵子去美国,发现一些非虚构作品还是书店的畅销书,非常受欢迎。博客、微博、QQ空间、朋友圈的盛行,表明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字的接触和应用,还是高频的,只是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碎片化。我认为很多人对写作存在一些误解。

记:哪些误解?

李:首先认为写作一定是“孤独”的,好像总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单枪匹马,用一支笔面对一整个世界。

我们希望在平台上倡导一种快乐的写作。比如面向素人的“每日书”计划,就是普通人认真对待写作的第一步。参与者可以自主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连续30天的写作。内容完全自定,比如30道有故事的食物、我到过的30座城市,我在地铁上遇见的30个人,孩子的30天成长日记,甚至每天我的第一笔钱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等等。

为了让坚持下去变得“好玩”,我们有值日生制度,当天值日的人会督促大家按时完成作业。还有同桌制度,同桌往往是两个不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人,比如一个是联合国工作人员,另一个是云南的乡村教师,两个人相互勉励,提高写作动力,结对克服拖延症。每一个群里潜伏着作家观察员,这些职业写作者会不定期针对大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察意见。这些玩法还要不断迭代、推陈出新,目的就是想让平时不写东西的人感觉到,写作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有很多人在和你一起写。

记:像是通过写作,获得社交乐趣。

李:没错,认识更多人、了解多元的生活方式,同时建立和其他人的连接。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其实是狭窄、机械、重复性的,如果通过写作这样一扇窗口,能让他们表达以及了解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是可以部分改变他们的选择,甚至人生轨迹的。

 

不去跟职业作家PK

 

记:怎么看天赋的因素呢?

李:写作必须要靠天赋,也算是一个误解。得承认,有些天才型作家确实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能够习得的能力,不是去跟职业作家PK。

写作是一个进阶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比如从入门级的参与到三十天打卡每日书,还有各种主题导向的工作坊。最后那些有潜力的写作者,我们会帮助他们正式出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掘优秀的写作者和他们的故事。现在每个月有100人在写每日书,一人按1万字计算,一个月就能产出100万字,半年600万字!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当发现一些不错的选题和作品雏形后,我们会主动和写作者联系,探讨进一步写作下去的可能,发掘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问题是内容太多,诚意太少

 

记:收费是否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门槛?

李:我们有收费项目,如果都免费了,用户反而不珍惜,通过收费可以服务更多有期待的用户。前阵子比较流行的付费问答,我开过一次,但感觉这种交流的效率很低,能说的内容其实也很浅。

我们发现85后的支付欲望比85前强很多,这个群体很有意思。每个年龄段的人遇到的矛盾冲突都不少,但85后的表达更偏娱乐性。过去说“痛并快乐着”,他们是“焦虑并快乐着”,他们善于把焦虑咀嚼成一些娱乐化的形式,比如反讽、表情包。

记:网络文化会影响你们所倡导的写作吗?

李:吐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唯有写下来,才能真实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心境,或许还可以成为时代病症的一种解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内容太多,诚意太少。我们反倒想坚持一种朴素的、去网文化的写作,比如标题不能太low,也不鼓励走量,不太在意流量,因为阅读量和作品的好坏没关系。

标题党这些东西是时代的产物,在商业或别的领域确实有特定的功能,会涨粉,但没有社会价值。现在在网络上,很多故事的生产往往是最终拿来卖货的。有的作品不需要所有人都读,能找到合适的受众,就行了。这样的文字可以跨越人群,达到那些真正想达到的人,它要很走心、很朴素。


(本文首发于上观,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