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钱乃荣说旧书店:书卷多情似故人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05-21 09:52
摘要:1962年,17岁的少年钱乃荣走进位于淮海路的上海旧书店时,千万种关于活着的和活过的人的气息,借由旧书,扑面而来。它们属于眼下,又不属于眼下,与窗外的时代互为补充,传递着新书不能传递的丰富信息。它们成了钱乃荣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如草蛇灰线,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一点点预示出来。

 

书本,是用纸印制的,算不得活物。但旧书不一样。

 

旧书被人购买、使用、阅读,书脊被人摩挲留下指印。翻开旧书,一并也会翻开里面夹着的花瓣、发丝、碎屑,甚至还能看见前人留下的划线、题注、印鉴,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痕迹。穿越时空,历历如昨。因此,旧书应该称得上是一种活物。

 

1962年,17岁的少年钱乃荣走进位于淮海路的上海旧书店时,千万种关于活着的和活过的人的气息,借由旧书,扑面而来。它们属于眼下,又不属于眼下,与窗外的时代互为补充,传递着新书不能传递的丰富信息。它们成了钱乃荣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如草蛇灰线,将他未来的人生轨迹,一点点预示出来。


书店


上海的书业,与上海的发展是同步的。

资料显示:早在1843年,墨海书馆在沪创立,以后相继有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格致书院、同文书会等。1876年,英商美查开设点石斋书局,后发展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出版发行机构。1880年苏州席氏将明朝万历年间开设的扫叶山房在上海设立分店,发展为当时上海最大的书店。后来有文瑞楼、同文书局、鸿文书局、千顷堂书局、广益书室(后改名广益书局)等,经营印刷出版和图书销售。1897年创立的商务印书馆,很快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店。1911-1920年间,在沪创办的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以及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形成各自的发行系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以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之后又陆续成立了上海书店、华兴书局、湖风书局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很多进步文化人士在上海开设书店。邹韬奋于1932年创办的生活书店,钱俊瑞于1935年创办的新知书店,李公朴于1936年创办的读书出版社,是闻名全国的进步书店。1948年三店合并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上海有影响的书店还有:大江书铺、上海出版公司、上海杂志公司、万叶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北新书局、亚东图书馆、光明书局、作家书屋、良友图书公司、晨光出版公司、海燕书店、群益出版社、新亚书店、新月书店等。

 

清末民初,上海的书店集中在棋盘街。民国时期,逐渐向河南路(今河南中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西自来火街(今广西南路)、二马路(今九江路)这一方块地区发展,其中尤以四马路(今福州路)及其附近的交通路(今昭通路)、山东路(今山东中路)更为集中,不仅有商务、中华、大东、世界、开明、正中等大书局,还有不少中小型书店。

 

在古旧书业方面,上海有1911年开设的古书流通处,1929年开设的中国书店,以后又有江浙人在上海开设的抱经堂、来青阁、汉学书店、传薪书店,北方人开设的来薰阁、忠厚书社、富晋书社、修文堂书局、萃古斋书店等,都经营古旧书业。


启蒙


解放初,上海有私营书店500多家,经过整顿和重新登记,到1956年从事经营新书业务的私营书店全部划归新华书店,从事经营外文书业的私营书店除自行歇业外,都并入新华书店上海分店外文门市部,从事经营古旧书业务的私营书店分别并入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

这与曾任上海图书公司经理、上海书店出版社总编辑的俞子林的回忆不谋而合:1958年,福州路上开设了卖古旧书的古籍书店和上海旧书店。后者在四川北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等地开设了门市部。

 

令钱乃荣流连忘返的,就是位于淮海中路上的上海旧书店。

 

1956年,钱乃荣考入向明中学之后,每天放学回家要走从瑞金一路到重庆南路这一段的淮海中路,不是去思南路附近的淮海中路新华书店,就是去成都南路附近的上海旧书店,如果时间空一点的话,会两个书店都去待上很长时间。其中,新华书店那时是不开架的,而旧书店几乎完全对顾客开架。对于少年来说,这种自由,更具吸引力。他可以一本一本抽下来翻看,一待一两个小时,直到暮色四合,而不自知,抬起头来,才猛觉夜幕降临。

 

在钱乃荣的记忆里,那时的旧书店铺面很大,进深很长,里面还有多个曲折转角地,每类图书分列齐整,重要的旧书还在大台面上陈列。

 

每一本书都像一把钥匙,为钱乃荣推开一扇门。这是校园教育所不曾涉及的区域:古典文学通俗读本、气象、天文、地理类书、生理卫生、动植物类书……后来遇到当时推行文字改革、拼音字母那些书,钱乃荣也会购买。浑然不知日后,他会靠语言学吃饭。

 

虽是家中独子,但父亲收入不高,母亲是家庭主妇。钱乃荣手头的零花钱拮据。母亲给他乘电车上学一天的零用钱6分,积个好多天,才能买一本书。但那时的旧书有一个很好的周转链,即收卖都有合理的价格。钱乃荣清晰记得:发行不久的好书,如一本《宋词选》,原价卖1元3角,旧书卖1元;《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原价卖8角,旧书卖6角5分;又如《古文观止》因为解放前出过很多版本,旧版本就有只卖到8角钱一部的。一些私人出版社在50年代初出版的书到1957年以后都降价卖得很便宜,如中州路人世间出版社的一本《人体生理图解》,只卖4角;大中国图书局出版的一个《草本花卉栽培》硬纸转盘特价2角。许多新书或旧书,看完可以拿到瑞金路附近的旧书回收处估价,卖得钱来再去买自己看中的旧书,就这样,爱书人可以在买卖间周转着看书。

 

渐渐,他懂得了其中的窍门。如家里有一本上世纪30年代出的《儒林外史》,排版等反而没有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儒林外史》好,于是把前者卖掉,换回50年代版的旧书后,余钱还可多买两本旧书。

 

在这一买一卖间,钱乃荣对阅读的兴趣渐长。一次在收旧书处的对外橱窗里,他看到一套十本30年代良友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标价100元,在当时无异于天价。钱乃荣这才意识到,自家藏书里有其中的六本,是何等珍贵。于是回去将这些书从书橱取出,一本一本认真读,由此也读出了他此后一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


大学


1962年高考临近,父亲看到家中日益贫困,希望独子高中毕业后就去找工作负担家用。但钱乃荣却一心想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

苦于自己古文功底不够的他,恰巧在离家不远处看到一张广告,贴着万宜坊有私家教师可补习《古文观止》,一个短期10次收4元。闻讯而去的他,只拿得出2元钱,但看到少年求知若渴,又一身补丁,老师就破例收下了他。跟着私家教师读书时,老先生常拿出一部《纲鉴易知录》,翻到某页读讲某篇古文的时代背景,一来二去,钱乃荣就喜欢上了这部书。但不久后的一天,钱乃荣居然在淘书时候,在附近的一家旧书铺里见到了这部书。起初他以为只是巧合,但看到每本上面的“卷一”、“卷二”字样正是私家教师笔迹,心下顿时明白:曾经慷慨减免自己学费的补课老师,其实已经贫困到连藏书也朝不保夕。

 

几年后的一天,钱乃荣的父亲在复兴公园散步,遇到一位年纪相仿的老者,大家闲谈几句,最后攀谈起来。说话间发现,这位陌生老者竟然就是曾给钱乃荣补课的私家教师。听说钱乃荣考上了复旦,老师大喜过望。而父亲,也终于放弃了坚持要儿子去做工的打算,允许他读书深造。这一本一本旧书的叠加,终于量变产生质变,让淘书少年钱乃荣的命运轨迹,开始朝着另一条道路驶去。

  


钱乃荣,1945年出生,吴语研究学者,上海大学教授 图片摄影:张驰、张海峰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