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心理学专家陈默:三个问题测试你是不是焦虑妈妈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艳辉 2017-05-19 11:47
摘要:如果家里的男孩身高超过了爸爸,做爸爸的要用“示弱”的姿态跟孩子平等相处。这些教养秘笈你都知道吗?

“你是一位焦虑的家长吗?怎样克服焦虑情绪?”“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怎样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最近沸沸扬扬的“幼升小”话题,触动诸多家长内心的焦虑情绪。借着这股教养话题的热潮,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和思考亲子心理话题。

 

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学的陈默老师对此颇有研究。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儿童青少年专家咨询师,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现在的孩子跟当年的我们或者你们都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论是老师或家长,第一任务应该是跟上孩子的脚步,阅读范围、知识层次和心理探索方面不断重构和更新,与0010后的们一起共同成长和进步。

             

► 你是不是焦虑的家长

 

“你是一位焦虑的家长吗?”陈默老师的亲子演讲中,常常用三个问题做开场“杀手锏”,请家长自测自己的焦虑程度:

 

1、如果你听说一位数学名师最近开班辅导,他辅导过的孩子都考进了名校,但你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你会着急得到处找吗?

 

2、你和孩子一起在饭桌上,是不是要么不说话,只要说话,哪怕绕100句也会绕到学习上?

 

3、 孩子班上谁语文成绩最好,谁奥数成绩最牛,你是不是都很清楚?

 

如果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你是一位焦虑的家长了。

 

测试题一出,台下哗然!“看来我是有点焦虑了。”“我好像也是。”

 

想消除焦虑情绪,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先得从拒绝“急功近利”做起。妈妈的作用相当大。陈默老师举例说,即便是万人追捧的明星,如果回到家里,妈妈毫不留情地骂TA没用,TA的自信心很容易崩塌。因此,妈妈们要记住,自己是孩子自信的底线,一定要守住。

 

► “孤独的他们不怕死亡”

 

人一旦感觉到孤独,就会无端地伤感。而现在的孩子则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陈默举例,“你去菜场买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鸡,好吃、好喝地饲养着,但小鸡依旧会一天天萎靡下去,大约3周后死去,它因孤独而离去。”

 

陈默接触过不少案例。一位母亲焦急地跟她说,女儿一到晚上睡觉就会嚎啕大哭,这就是孤独感所引起的。人一旦觉得孤独,思考力就会变得很强。现在一个4岁的孩子,发呆、思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痛苦已经跟上一代人小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样了。由于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孩子们会有这些表现:一是会无端伤感,莫名流泪。二是早早开始思考生死问题。

 

在这些具有孤独感的孩子身上,还背负着很重的情感负担。他们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基本每一个孩子身边,都围绕了6个满怀期盼的长辈,这让孩子感觉到巨大的情感负担。这很可能就导致孩子身上的负担太重,反而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我报答不了你们的恩情,你们也不要在我身上倾注太多的期望。孤独的TA们往往不怕死亡,只怕吃苦。

 

 ► “别让他们做‘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知道,长大我要赚钱给奶奶花,因为奶奶对我好。”孩子一面想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另一面又苦于自己没有能力,这些两端感受内心挣扎、痛苦纠结的孩子好比“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

 

陈默解释,这源于一个实验:三只被困在笼子里的老鼠有不同的待遇,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踩到按键,会有吃的东西送到笼子里来,它就会一直踩按键;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按键,就会被电击,几次下来,它再也不敢踩按键;第三只笼子里面的老鼠面对的情况是,踩一下,有食物送进来;再踩一下,就会被电击。

 

到底踩还是不踩?这种矛盾和纠结,就是现在的孩子们的现状。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就像给老鼠食物;但同时孩子巨大压力,就像给老鼠电击孩子们如同整天关在第三笼子里的老鼠,会日日纠结难熬作为家长,既然给了孩子无限的爱,就请不要对他们再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制造更大的压力。

 

► “孩子们已经变了,你们却还没跟上”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老一辈的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陈默说。

 

1993年粮票没有了,因为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各种教育理念的冲突也开始浮现,连经典教育故事的魔力也开始变小。

 

老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孩子会反问:每个人都拿了小梨,那么最后的一个大梨是不是留给了自己?

 

地理老师在讲述澳大利亚的课程时,一名学生站起来对还从未去过澳大利亚的老师说:“老师,我已经去过3次澳大利亚了。”

 

陈默认为,这就是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知识丰富,话语权强烈,以人性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们有同情心,同情弱者,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以前的老师,会教育学生做 “大海里的一滴水”“机器里的一枚螺丝钉”。现在的孩子们强调的是个性。

 

作为对孩子教育产生关键作用的家长和老师,第一任务应该是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成长和进步。

          

► “父母心愿到底是啥?

 

在探讨家庭教育终极目标,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父母心愿”是什么的问题时,陈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日常教育中,要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要在母亲的淡定和父母的关爱中树立起生活的自信。同时,有几个因素一定要考虑。

 

第一,做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人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要是孩子有慢性病,又怎能去追求真正身心健康的生活?同时在成长的每个阶段,还要能适应TA所在的环境。 

 

第二,有能力获得一定收入的工作,且内心平静。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衣食无忧,陈默却觉得,孩子将来的收入达到了社会平均水平,同时做了自己非常愿意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内心得到了平静和快乐,这才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第三,内心愉悦感应该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陈默认为这点很重要,现在的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其实,成长的愉悦、内心的愉悦应该更多是自我的良好发展,不单纯为赢得他人的欣赏而努力。

 

第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且能欣赏美。孩子应该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话。同时会欣赏美,为自然美、艺术美而感动。

 

第五,独处和群处都不焦虑。独处时“魂能守舍”、悠然自若,群处时不无故树敌,还能看懂别人的困难,出手相助。有自己的亲密同伴,将来到社会上也会有获得朋友支持的能力。 

                 

► “想让孩子幸福,自己以身作则”

 

处好亲密关系是一种能力。陈默认为,在婚姻里,没有谁对谁错,讲到底就是人格成熟的问题。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成熟的人,自己要先学会和配偶如何相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以身作则很重要。男女生理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特点也不一样。比如男人爆发力强,女人更有持久性。两个人相处,情绪的开关掌握在女人手中。自信的女人,能科学把控情绪,是家庭的黏合剂,有这样的妈妈,孩子也更会处理情绪。反过来,跟焦虑的家长在一起,孩子会疲惫不堪,所遇到的压力更大。

 

一个孩子要想过得好,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家长要帮孩子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妈妈要大气、自然、轻松,爸爸要给孩子尊重。如果家里的男孩身高超过了爸爸,做爸爸的就得放下架子,用‘示弱’的姿态来跟孩子平等相处”在这种爱的环境里熏陶出的孩子,一定会给你惊喜的!

 


(本文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