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留住红砖褐瓦,更要留住乡愁,南京东路背后老石库门探索“微更新”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7-05-23 19:23
摘要:老石库门居住空间狭促、居民利益错综,还要兼顾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所以,老石库门的“微更新”注定与老公房等老旧住宅的“微更新”有着不同的思路。

宁波路587弄也叫爱民弄,距离繁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仅一步之遥,是一处有90年历史的老石库门小区,但年久失修、有些破败。这几天,爱民弄正在进行大修,老旧路面与各种管线被翻新、公共厨房与卫生间等设施得到修缮。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竞最近经常在这里出出进进、查看现场。大修后,爱民弄会马上展开“微更新”项目,李竞就是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实地查看以及与居民沟通后,设计方案已经几次调整。今年,除了爱民弄,在南京东路街道辖区还有天津路500号以及贵州西社区等石库门里弄,都会展开“微更新”项目。

 

对老石库门里弄小区进行“微更新”,是对石库门建筑保留保护的一次全新探索,此前上海同类项目并不多。南京东路街道、设计师与居民都希望,“微更新”项目不但能更好地留住石库门的红砖褐瓦,还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留住弄堂内的乡愁。



有过政府大修为何还要做更新

 

爱民弄与天津路500号里弄紧挨着,处于宁波路、浙江中路、天津路与贵州路的围合区域,都有着八九十年历史,属于小街区石库门里弄类型。2015年在风貌保护街坊甄选中,这两处街坊作为抢救保护性的石库门里弄类型被入选。

 

 

步入这两处里弄会发现,这里的社区尺度的确都比较小。如天津路500号,四面沿街围合建筑为5层,内部仅有两栋两层建筑,社区内横向与竖向道路有五条。

 

“这两处里弄是上世纪20、30年代由英国人设计。当时为了保持街区形态的工整,有居住功能的里弄建筑,都与周围公共空间建筑占用差不多的面积,所以被设计为尺度不大的围合式。在上海现存的石库门建筑中这一里弄类型并不多见。”负责设计天津路500号“微更新”项目的上海领合建筑规划事务所既有建筑改造及城市更新部总监黄凯这样告诉记者。

天津路500号里弄是上海现存少有的小街区石库门里弄。

社区不大,但问题不少。比如,两个街坊出门就是繁华街区,但通道面向街区的入口空间都布局不太合理,也缺少美化;通道本来就不宽,但居民私搭自来水斗或随意停放的非机动车,侵占不少通道空间;空中各种晾衣绳以及建筑墙面装钉的防雨布等,破坏了景观,也损坏了建筑墙体。

 

其实,近年黄浦区政府对这两个社区都进行过大修工程。居民的公用厨房能修尽修、卫生间能装尽装,楼内楼外也都修缮过。爱民弄目前正在大修中。不过,政府大修主要是起到“托底”作用,尽量解决最基本的社区硬件问题、解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居民更高层次的居住与心理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却很难通过政府大修项目得到实现。

 

南京东路街道辖区内老石库门建筑特别多。去年,由街道牵头,在贵州路131弄拥军弄做了一次尝试。弄堂门头按照原貌粉刷过,主要通道的墙面与地面都进行了整修,原先杂乱的架空线被梳理进了统一安装的线槽,并增加了一些公共设施和文化元素。弄堂空间的细微小变化,让居住在里面的居民获得感大增。

去年被街道小改造过的拥军弄,受到居民好评。

拥军弄被修旧如旧的门头。

机缘巧合。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行走上海2017--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启动后,去年底,爱民弄与天津路500号两个项目被纳入试点。经过前期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和社区讨论,共收到了来自设计师团队的6个微更新方案,最后日清与领合两家行业知名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方案在评审中脱颖而出。

 

被列入南京东路街道今年“微更新”项目计划的还有贵州西社区,这是由西藏中路、北京东路、贵州路与厦门路围合的石库门建筑小区,建于上世纪20年代,内有宏兴里、永平里、永康里和瑞康里等四个里弄,目前有700多户居民。  



“不破坏、不干扰”中如何实现更新

 

老石库门居住空间狭促、居民利益错综,还要兼顾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所以,老石库门的“微更新”注定与老公房等老旧住宅的“微更新”有着不同的思路。

 

“微更新是一种温和、微创的方式,好像针灸,未必立竿见影,但只要持续渐进,并找准核心要点,就会产生效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说。他带领团队将负责人贵州西社区微更新项目设计。在他看来,贵州西社区微更新的核心要点就是里弄内公共空间的改善。通过营造与改善公共空间,希望更好保留保护社区的弄堂文化。

 

童明构想在贵州西社区打造“公共起居厅”的概念。

 

首先,会对居委会公共部位进行改变。居委会活动室现在在弄堂内部,有二层,面积不大,但比较封闭。设计者希望能提升这里的硬件,打造一个开放空间,提升居民在这里的参与度。“邻里之间的交流、家庭来访的接待都可以放在这里,这里可以是聚会空间、互动空间。”

 

其次,里弄入口会有改变。贵州西社区现在7个弄口,有的弄口环境不太理想,堆放了杂物、门头也不明显。“弄口是弄堂与城市的界面,也是城市与弄堂空间的转换节点。进了弄堂,让人会有回家的感觉,如果弄堂口都是一些‘消极’因素,给人的感觉肯定不会好。通过提升弄堂环境,将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比如,在瑞康里靠近北京东路的弄堂口,设计者会对门头进行设计优化,更加突出石库门的设计元素,弄堂口内会增加一些座椅、绿化等,给居民提供休憩、集聚的公共空间。

 

打造更多公共空间的构想,在其他两处石库门微更新中也有很多体现;不过,最大的问题或许是“空间何来”。

 

石库门里弄可用空间捉襟见肘,设计师们因地制宜,想法设法开辟公共空间。比如,贵州西社区内,一处两幢楼之间的夹层,最多十来平方米,被设计成类似社区书屋的场所;爱民弄靠近宁波路的一侧墙面被设计上立体绿化,并在墙下安放座椅,成了一处休憩场所。这两处都属于街道房产,被辟为公共空间,倒也算方便。还有一些空间被设计师看中,但因涉及产权与居民协调等问题,只能分步推进。

贵州西社区内,一处两幢楼之间的夹层,最多十来平方米,将被设计成类似社区书屋的场所。

“微更新的微,是不破坏、不干扰。”黄凯认为,石库门的微更新,要保证一切措施以不损害历史建筑,还要具有可逆性,即在将来拆除时这些设施时也不损害历史建筑本体,从而在上海的里弄风貌街区中具有普适性。他在天津路500号对雨篷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传统雨篷是采用在墙面打钉子、钉上三角铁的方式作为支撑,黄凯设计的雨篷并不是固定在墙面上,而是采用自承重的方式,同时还可以承担晒衣架等悬空物的重量,且不会破坏墙体。

 

特色历史文化的再现,也是石库门微更新的一个特点。比如,贵州西社区靠着北京西路有处上海祥生汽车公司旧址。上海强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便是创业于1919年的上海祥生汽车公司,祥生汽车公司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出租汽车公司。当年,民族资本家周祥生从外地闯荡到上海,就是在贵州西社区这处旧址落脚、起步、发家一直到鼎盛,上世纪80年代,上海第一辆出租车也从这里驶出来。童明很想将这里利用起来,挖掘出其历史内涵。再如,宁波路587弄之所以叫爱民弄,是因为当年好八连露宿在贵州路而更名,30多年来,街道、居委与好八连始终保持共建关系,留下了很多佳话,李竞打算在爱民弄用铜牌制成故事墙,回顾并传承这段军民融合共建家园的历史。

天津路500号里弄中的一处老消防栓,设计师打算进行保留保护



“高协调成本”会成为羁绊吗

 

这几天,李竞来爱民弄看场地,居民们都会拉住他,一定要和他说说“里弄沿街餐饮店的排油烟问题”。

 

爱民弄四周有三面沿街都有密集的小餐饮店。不少烟囱都是从一二楼的餐饮店墙上打洞出来,贴着周围居民家的窗外,一路伸到高处,然后排放到小区上空。一到饭点,这附近就油烟弥漫,烟囱的排烟声也严重扰民。记者看到一家餐饮店的烟囱管道比家用饮水机的桶装水瓶还粗,从一楼伸出来,直接冲上5楼,烟囱不到一米处就是两排居民家的窗户。周围居民想请设计师通过技术手段做一些改造,减少餐饮店排烟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微更新最“磨人”的就是沟通协调,老石库门微更新的协调成本更高。三处微更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位设计师已深有感触。

 

技术难题是造成协调成本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像油烟扰民问题,设计师们构想了很多种方案,但都有绕不开的“坎”。比如,最常见的方法,将餐饮店的排烟孔都做在一个横向管道内,在这里就行不通。因为这里居民居住太密集,横向管道太长、声音太响,会扰民。“石库门特殊的居住结构,让很多常用技术方法在这里失效。”

天津路500号里弄此前经过政府多轮大修。

协调成本高,更多则是人的因素。

 

天津路500号里弄有一处屋顶平台。“可能是小区内阳光最好的地方。”黄凯说,这个小区冬至日那天只有这里能晒到太阳。而冬至日一般被认为是一年中太阳最不足的一天。石库门小区的居民太需要太阳了,晒晒衣服、被子什么的。所以,黄凯很想把这处屋顶平台利用起来,作为小区一处共同的场所。但要实现有个难题,一段通往屋顶平台的小楼梯需要被重新设计。并非技术上不准许,而是小楼梯要动,牵扯到4、5户居民,不是遮挡了这家的门,就是拦住了那家的过道。黄凯与居委会干部要挨家挨户地上门讲解设计方案,在得到居民意见反馈后,黄凯再回去重新设计方案,然后再上门沟通。“每户人家都有各自的诉求,必须现场协调达成最大共识才能动工。”

 

还让设计师比较头疼的是,经常会有超出设计图纸的状况出现。李竞毫不讳言过去设计的都是“豪宅”,施工者照着自己的图纸施工;但在这里完全不是这样。爱民弄内,通道两旁的私搭水斗特别多,如果仅仅从美观上考虑,通道都有整体规划,这些水斗要被拆掉;但显然这样做行不通。前段时间,街道牵头通过多方合力,把那些特别影响公共安全的、非居民生活必须的水斗都拆掉了,现在留下来的水斗都是居住条件极差的居民每天都在使用的。“所以我们也因地制宜,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做统一的改造,尽量想办法为他们保留。”于是,重新推翻、重新设计,让这些水斗也成为微更新的一部分。

天津路500号有处平台,设计师想利用起来、打造一处公共空间,但通往平台的公共楼梯非常不便,可动一动,要涉及到4、5户人家。

“有些问题很难解决,居民们都能理解;只要能解决一部分,让大家感觉更新了之后,比以前好,我们就是成功的。”陪同踏勘现场的居委会干部经常这样“宽慰”设计师们。

 

“这些社区微更新项目还都在起步阶段,我们期待通过‘微更新’,能够持续改善这些有着八九十岁‘高龄’老弄堂的生活空间,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能够动员社区成员共同来挖掘历史文脉、参与家园建设、维护更新成果。”南京东路街道负责人说。

 


题图:贵州西社区。图片来源:均唐烨摄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