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为何要特别关注“隐形冠军”?
分享至:
 (1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贺俊 2017-05-23 06:41
摘要:建议着眼于国家战略要求,针对国家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和高技术创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聚焦关键领域,搭建更大平台,强化精准施策。上海具体可着力在信息通信技术(ICT)、生物医药、基础零部件和软件等三大领域,培育形成能够引领前沿技术和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的高技术小微企业群体。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分指出,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关键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挖掘制度创新红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开拓新路。

 

 

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为在更高水平上支撑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除了重点发展大型科技企业外,也有必要对上海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技术创业发展“另眼相待”。对此,建议着眼于国家战略要求,针对国家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和高技术创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聚焦关键领域,搭建更大平台,强化精准施策,制定发展战略。具体可着力在信息通信技术(ICT)、生物医药、基础零部件和软件等三大领域培育形成能够引领前沿技术和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的高技术小微企业群体。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打造“隐形冠军”有独特意义

 

 

旧金山(硅谷)、东京、慕尼黑等,是国际公认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对标这些国际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主要“短板”,在于新兴产业缺乏能够引领技术前沿、在细分市场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群体。

 

 

如今,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和长期技术能力积累,上海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承担国家重大战略性科技项目、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创新型国有企业。依托开放优势和对接国际的文化制度环境,上海也集聚了一大批技术实力雄厚、整合全球科技资源的跨国公司。相对而言,掌握新兴技术制高点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的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群体、在关键技术领域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则稍显不足。从布局上来看,这也是上海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个“短板”。

 

 

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深入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要继续依托大企业、大项目,提升科技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也要着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和系统等领域,培育一大批能够代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水平的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后者对于上海增加科创活力、在一些具体细分市场和领域占据优势等,有重要的意义。

 

着眼地方和国家战略性需求两个层面,破解制约“隐形冠军”的瓶颈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降低高技术小微企业要素使用成本、解决高技术小微企业融资难、激励高技术小微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产业政策,建设了一大批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形式多样的高技术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但是,目前上海高科技小微企业的促进工作仍然是在既有的政策框架和思路下开展的,主要还是从解决上海本地高科技小微企业面临的短期问题和短板问题着手,这样做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解决区域问题、短期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着眼于国家的战略性需求,针对国家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培育成长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深化改革、搭建平台、精准施策。如果能着眼于后者并形成突破,将不仅仅对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对于推动全国科技性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发展也将具有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作用。

 

 

具体而言,对接国家战略和国家层面的根本性问题,上海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技术创业战略,可以着眼于体制、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体制层面的普遍性问题在于,知识产权的实际维权成本高,科技型小微企业以授权和转让知识产权的方式生存发展的难度大,小微企业和大企业间的技术交易和分工市场难以形成;小微企业税收贡献小,地方政府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政策层面的普遍性问题在于,精准施策不够。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但由于缺乏精准施策,还不能真正发挥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

 

 

第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层面的普遍性问题在于,公共科技服务水平还不够高。虽然国家和各地组建了一系列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既保证高水平服务又兼具公共性,实际的公共科技服务长期停留在检验检测和设备共享等较低水平的服务内容,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竞争前技术的缺乏。

 

 

聚焦ICT、生物医药和装备产业三大领域,培育上海的“隐形冠军”

 

 

基于上海的实际情况,未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锁定产业目标,即IC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装备产业中的基础零部件领域,打造全球小微企业国际化发展新高地,保护知识产权,使企业可以通过直接的技术交易而非产品交易实现创新收益。

 

小微企业和高技术创业活跃的产业主要是IC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装备产业中的基础零部件领域,而这三大领域正好是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一线城市集聚效应最为显著的产业。上海在产业定位方面,可以进一步突出这三大产业的作用,特别是突出ICT产业在上海产业体系中的位置,促进形成这三大领域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把握全球中小企业跨国发展的新趋势,可以积极对接欧盟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机遇,高起点打造一批高技术小微企业和创业的国际合作园区,拓展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同时,重点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技术创业的知识产权维权障碍,加强知识产权援助等法律事务服务,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加强建设知识产权信托、质押等知识产权资本化新渠道,做大、做活技术市场,使产业化能力较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直接的技术交易而非产品交易实现创新收益。

 

 

第二,尝试以引入小企业创新研发项目(SBIR)政策和小企业技术转化项目(STTR)政策为重点,提升上海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技术创业政策的效率和精准度。

 

 

SBIR和STTR政策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促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通行做法,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但由于这两项政策涉及到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衔接,在我国迟迟没有被采用和推行。对此,可以建议上海先行先试,积极借鉴美、日、德等国的SBIR和STTR政策,或者吸收其中有益部分,按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采取分阶段、有竞争、差异化的政策设计:第一阶段为技术可行性研究资助阶段,该阶段政府为企业提供相对小规模的资助;第二阶段政府对第一阶段取得初步成功的项目进行筛选并提供进一步的资助,进入这一阶段的项目具有更加明朗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因此采取“大额集中”的资助原则;第三阶段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阶段,该阶段资金资助不是必然的,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产业化提供政府采购、市场拓展等服务。此次上海市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政策的效率和精准度,对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都有重要价值。

 

 

第三,以打造新型公共科技服务机构为抓手,着力完善上海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治理机制、运营体系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市都在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方面投入大量资源。针对目前全国和上海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存在的“公共性不够、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积极借鉴德国弗朗霍夫学会、韩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我国台湾工研院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吸收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新型公共科技服务和科研机构。在治理机制方面,由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学者共同组成专业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最高管理者(主席)可以采取市场化公开招聘的方式,通过专业委员会和管理社会化,保证高效运营和专业管理。同时还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基于会员制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模式,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机制更加灵活的专业性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 图片来源:新华社 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