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三句话看透“共享经济”:挤破头皮搞“共享”,只是为了求包养?
分享至:
 (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非君 2017-05-16 14:22
摘要:目前被热炒的共享经济并不健康,靠资本介入迅速搭建起来的某种共享经济的场景,只是虚假的繁荣。由于真实需求并不存在,或至少没有想象中那么充分,一旦项目无法实现盈利,资本的热情褪去,故事就很难再讲下去。

 

在颜色已经不够用的“共享单车”之后,又有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日用产品陆续走入人们的生活,不少还已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共享篮球平台“猪了个球”宣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并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也很快拿到了3亿元人民币投资。

 

这算应了一句话:共享变成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这场共享盛宴?它究竟是创业者对于真实需要的敏锐捕获,还是融资渴求下的万能外衣?

 

 

判断1:共享不足,租赁为实,最典型就是“共享单车”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是基于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但回到现实中,日渐泛滥的共享概念,在不少情境中已经反转为资源的浪费。

 

和只搭建平台不搞产品投入的滴滴、Airbnb相比,新近这波共享经济,已变异为一种“重投入”的租赁经济。以共享单车为例,各个品牌之间的白热化竞争,大多是通过用户数量、扩张速度这些指标去衡量,这就要求各个品牌通过大量购买单车、到各地铺货的方式去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进而夺得市场。

 

相对于个人已有的存量单车,每家共享单车企业在做的“加法题”已有违共享本义,而资本的介入,还使得诸多品牌用重复投放的方式去抢占赛道,这更是资源浪费。

 

笔者采访过的一位投资人曾坦言,因为跟投不了摩拜和OFO,他在看到一款蓝色的概念单车后,立即拍板投钱。他当时的立场就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能参与到这个领域就非常值得,至于最终结果么,“投资本来就是允许失败的”。而当街头出现了第一批蓝色单车投入使用,接着又涌入其他跟风者时,即便前途依旧不明,却足以让这位投资人心潮澎湃。

 

资本带来的繁荣就是这样。逻辑上的可行性或许尚未理清,资本催化下的新事物却已经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种“风生水起”的错觉,这又使得更多的资本“跃跃欲试”。于是,占得先机变成了比理性判断更重要的事。

 

随着各家共享单车抢占市场,传统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好像迎来“第二春”。因为如今单个共享单车品牌一次的下单数量高达几万辆、几十万辆,而在以前,一个自行车厂接到1000辆车的订单已算大单。数字的激增意味着很多自行车厂“起死回生”。

 

但这样的发展是否真的值得庆幸?

 

 

判断2: 越是低成本,越没有共享价值

 

激战结束,当市场恢复正常,过剩的单车终究还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很可能需要社会来为其支付治理成本。

 

当单车换成了充电宝,浪费或许更甚。

 

由于充电宝单品的定价并不高,自己也完全可以承受购买成本,贴上共享标签所瓜分的,无非就是只图方便不愿随身携带、或是忘记携带充电宝的一部分人的使用几率。加上不少手机待机时间早已随着技术发展而延长,“在外充电”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频。真正的需求有多少,可想而知。

 

即便我们乐观地预估,随着共享充电宝的普及,个体很可能养成不再携带充电宝的习惯,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终究是建立在“购买再租赁”基础上的很传统的做法,和盘活已有资源并不沾边。这样的状况,在共享雨伞、共享篮球项目中同样存在。简单地说,越是低成本的物品,越不存在共享价值。  

 

但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容乐观的共享充电宝概念,目前已有至少15家创业公司入局。明显被高估的需求背后,是创业公司试图通过概念就得到资本的加持,投入到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被热炒的共享经济并不健康——靠资本介入迅速搭建起来的某种共享经济的场景,只是虚假的繁荣。由于真实需求并不存在,或至少没有想象中那么充分,一旦项目无法实现盈利,资本的热情褪去,故事就很难再讲下去。

 

 

判断3:不基于需求的创业,就是耍流氓

 

当然,也有例外。很多人压根不准备把故事讲下去。说白了,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按照真正的“共享经济”的逻辑分析问题。

 

你可以说他们“动机不纯”。

 

有个朋友曾接触过一位想要尝试共享雨伞的创业者,但他根本不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一把雨伞的成本在10元以内,哪怕是免费试用,以这个价格拿到一个客户的资料,远低于市场行情——有媒体报道,手机App的推广成本已水涨船高到让人瞠目的地步,早期App获得一个客户的价格是2元,其后是20元,现在是200元至500元,其中金融类、打车类、游戏类APP最烧钱。和这样的推广成本一比,通过共享经济获得用户数据,确实是性价比极高的途径。

 

也就是说,在某些创业者的“字典”里,给某些事物贴上共享标签的“醉翁之意”本就不是用户需求,而是用户数据。

 

不可否认,资本有其独特的逻辑,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当“共享”这个概念在资本的不断介入中泛滥到各个领域,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走向了基于资本为基础的“圈地运动”,当不同的品牌只是在共享的名义下自成一体做产品投放,眼光放至长远,很有可能成为无效的资源浪费。

 

任何一个成功的项目必须有经得起现实考验的真实需求。只有以此为基点,资本主导的共享热,才不至于沦为一地鸡毛。

 

不然?走着瞧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