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互联网+医生:用app管理病痛?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潇 2015-06-06 09:50
摘要:长久以来,医疗系统习惯“单位人”思维,面对“医改”,通常被动;“互联网+”思维下,已出现一批种子医生:运用互联网解决实际纠结的问题和需求,从做网站开始,做app、探索服务模式、树立医生个人品牌……自下而上一点点撬动需求,日渐受到决策层的关注。

 

互联网产品运营中有个概念——种子用户。“种子”,一谓“早”;二有“孕育希望”之意。

 

长久以来,医疗系统习惯“单位人”思维,面对“医改”,通常被动;“互联网+”思维下,已出现一批种子医生:运用互联网解决实际纠结的问题和需求,从做网站开始,做app、探索服务模式、树立医生个人品牌……自下而上一点点撬动需求,日渐受到决策层的关注。

 

5月27日,在国家卫计委的“互联网+”协奏医改主题研讨会上,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说,“互联网+”协同医改,值得期待。

 

种子正在发芽。

 

 

用app管理你的疼痛

 

找到丁罡,是因为一位外科医生的推荐——“他们的app不错,小切口,让人眼前一亮”。

 

丁罡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在崇明工作已有11年。因为这款app,前来崇明调研的专家更多了。

 

丁罡团队制作的app实际是一个癌痛智能化随访模式:

 

在智能手机上打开app,点击“疼痛自测”,即可见三维人体,根据自己的疼痛部位点击,并按0-10评估疼痛感受。“版本已经是4.0了,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让产品更人性化,患者不太会用医学语言描述部位,不如直接用图来得直接。”丁罡说。

 

在病人按下分数后,医生就第一时间获知病人感受;当评分超过警戒值,医生可立刻去病房了解病人情况,而对家中患者则电话了解。

 

此外,患者还要继续回答10道选择题,包括食欲、睡眠,疼痛用药以后的影响,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疼痛服药以后缓解的次数等,得到一份综合情况评分,并传送给医生。丁罡将该功能形象地称为“远程查房”。

 

目前这款管理系统已使用过5000余人次。团队对使用结果进行过研究分析,得到多组数据,显示患者比较容易掌握这套管理系统,可操作性强,使用疼痛app管理的患者相比于其他肿瘤患者,患者的疼痛控制时间更长,爆发痛次数更少。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投给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世界癌症大会,大会方很感兴趣,特意邀请丁罡就这款app做了十分钟的大会演讲。

 

似乎挺简单的app,缘何如此受推崇?丁罡解释,目前国内外对于癌症疼痛本身的治疗和管理都有欠缺,团队的做法对于外界有吸引力。技术虽不复杂,关键是切入点,是不是切实从患者需要出发。比如某些市面上常见的糖尿病自测app,教育患者每日多测几次,好获得多组数据,“但谁希望每天多戳几次手指呢?”而疼痛是癌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同时肿瘤疼痛也是主观症状,不用到医院去做检查。

 

另一位医生的尝试则是从提供服务切入。

 

金羽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先后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工作。

 

他创业的项目“就诊通”——“说起来都脸红,老被人说‘高级黄牛’,”金很幽默,并进一步阐释,“对于患者,我们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经纪人,帮他匹配到最对口的好医生;对医生来说,我们是就诊助手,帮助他筛选患者,做好诊前准备和诊后整理。”

 

以一位企业主客户为例:该企业主居住在三线城市,被当地医院初诊为胃癌,由于当地条件有限,医生建议可至上海进一步治疗。

 

“就诊通”服务的第一步是了解患者情况和确定就医思路。患者在客服指导下描述病情,上传病史资料。客服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如裁剪图片、隐去患者个人隐私信息等,转交医学团队。医学团队对资料初步分析和筛选,帮助明确就医方向。

 

第二步匹配专家,是就诊通的核心服务之一。“对患者来说,好医生不一定头衔最大,而是看业内口碑。”金羽青说。确定专家后,就诊通通过移动端把完整患者资料传递给专家,专家可及时了解患者病史资料,答复咨询意见或预约面诊时间。

 

第三步,如需实地就诊,客服将全程陪同就诊,帮助病患翻译解释医生讲的专业术语和要求的注意点、办理各类手续。就诊后,将医疗过程和就医过程中,医生的口头解释进行记录和电子化,发送给客户保存。

 

由于需要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使用就诊通的用户主要为中高端收入人群。

 

丁罡和金羽青,仅是众多种子医生中的两位。

 

知名的种子医生还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尉剑锋,其另一重身份是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专注做掌上医院app; 又如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副主任暨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龚晓明,已创建妇产科app风信子……

 

出发点都来自实际问题

 

种子医生们在互联网上的探路,远不止这一两年。思想在很多年前就生根发芽了。

 

2004年,丁罡初到崇明,肿瘤科病房仅有9张病床,有的还生了铁锈,医生数量少,治疗理念也落后,一个月只有20多名患者,大多数的崇明患者选择出岛治疗。

 

因此,他常常思考的是“如何让病人不出岛就能享受上海大医院的医疗和服务”。

 

他那时发现,前来看病的患者虽然带了一大叠“材料”,可是仔细翻翻,都只是一堆发票,唯一有用的住院小结却因为拿去报销,没有复印留存;一大叠X光、CT片,拿出要看时,却早已发霉。

 

丁罡于是买来一堆5元一张的光盘,还添置了一台扫描仪。在每一位患者出院时,他都附赠一张光盘,内含电子版住院小结以及检查报告扫描件。患者开心之余,还向病友炫耀,“只有丁医生的病人才有哦”。

 

3年前,丁罡的团队在国家民政部项目支持下,建立起崇明地区肿瘤患者信息数据系统,收录了近12000名患者的基本信息,制作了全国首张肿瘤单病种健康智能卡。患者可通过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查阅以前看病做检查的记录等。

 

“这么一来,虽然健康档案现在还不能彻底共享,但地区的专病管理变可能了。”

 

但问题随即又来。大量数据如果没有归纳整理,那数据库也就失去了价值。丁罡做过调查,崇明岛现有肿瘤患者15000人,每年新发3000个病例,约70%为中晚期患者,癌痛患者约5000余人,但整个崇明岛只有100张肿瘤专科床位。由于基层医务人员的癌痛规范化诊疗水平仍然偏低,团队就思考如何借助工具,把地区肿瘤患者管理好。

 

2012年的一天,丁罡从崇明下班回家路上,听广播说苹果手机力推新款app应用,突然灵光一闪。在民政部“地区癌症患者疼痛救助”项目支持下,app应运而生。

 

金羽青是博士出身,业界公认“聪明”,科研成绩斐然的同时,多年前就已“触网”创业。最初是介绍整形美容知识、分享患者经历的医患社区,做着做着就开始偏离初衷,平台变成了美容院之间发广告帖抢客源之地,继而开始转变思路。

 

创业“就诊通”的缘起,是有一次他受朋友之托,介绍了医生并陪同对方看病,结果对方收获极大,建议金就从此入手创业。金纵观移动医疗市场,“有人做平台,有人做入口,那我们就来做服务吧”。

 

而尉建锋医生的健康宣教,最初从彩信时代起步。他提到过一次印象深刻的医患纠纷——一位患者在手术前未听医嘱而吃下一大碗面,导致并发症发作,抢救无效离世。家属强迫正巧当值的尉医生坐在死者身边。他说,那五分钟,是他这辈子最不愿意回忆的五分钟。尉后来总结,医患纠纷的最大根源,还是在于医生和病人的知识不对称,应该让病人充分了解就诊过程中的检查、治疗的意义和后果。

 

“其实你会发现,与纯投资商不同,医生们做app的出发点都来自现实工作实际问题。”一位长期身处移动医疗的IT人员说。

 

自下而上助力医改

 

“这不是黄牛做的事吗?”最初听到创业建议,金羽青是有点抵触的。

 

但是仔细分析,并“约谈”了多位专职黄牛后,金发现,如果真把服务做好,似乎可以解决不少当前就医难题。

 

比如分级诊疗:在就诊通帮助患者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实际部分患者已被截流。常州一位客户的父亲在中风摔倒后,虽在当地已就诊,但儿子始终不放心,想带父亲再来上海检查,就诊通医疗团队通过移动端与3位不同医院的专家沟通,反馈意见均为,同意当地治疗方案,只需在当地治疗。该客户最终信服,也避免患者的一次奔波。金羽青认为,目前国家正在推行的分级诊疗,需要的正是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来帮助分级,否则,光靠医保政策引导,患者不会真正信服。

 

又如合理匹配资源:医学分科越来越细致,专家各有所长,通过门诊分诊而来的就诊者,常常只有1/3真正对其“胃口”。安徽一位医生的父亲患有特异性皮炎,但是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金羽青知道上海一位专门治疗此病的专家,但极难挂号,致电对方助手沟通了病情,结果助手一听,直截了当:“这是我们主任的菜!快来吧!”

 

还可改善就医体验差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患不信任”:三甲医院人山人海,医院大得像迷宫,付费、做检查、取报告往往不知道上哪;医学术语多,医生说话快、专业……

 

纵观现有的移动医疗产品,无论是慢病管理、医患沟通还是医生移动工具,都或多或少触动了当前医疗模式,并尝试改善医改关注问题。

 

丁罡认为,肿瘤管理app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癌痛管理,它其实提出一个问题:是否过度关注了治疗本身,而忽略了治疗之外的服务与管理。

 

事实上,已在发生改变,国家卫计委在多地主动调研不少新兴的移动医疗企业。

 

5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孙志刚表示,虽然卫计委暂未制定规范互联网+医疗的具体时间表,但对发展互联网+医疗是支持的,并已经在研究这个问题。“对这种业态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医疗卫生行业,我们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促使它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医疗互联网化与“互联网+医疗”

 

不过对于丁罡尝试的这种院内app,外界也有别样声音——似乎只是简单的互联网化,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

 

两者有何区别?有人一语中的——“前者是改良、后者是革命”。

 

丁罡团队开发的app,更像出租车公司自己做app,目的是方便乘坐自己公司出租车的乘客。而真正的移动医疗,应该像打车软件。“并非仅仅是一个工具,它不断发展后,可能会摧毁原来的业务和流程,或者创造全新的需求。”丁罡目前的app服务约700人。

 

也有不少投资商、移动医疗IT商前来说服,可以开发其服务范围。丁罡却不为所动,并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们能把这700人先管理好,就已经很好。先站稳脚跟,欲速则不达。”

 

他认为,一方面,移动医疗环境还不很健全,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下,救治的主体仍是医院,但医院与医院之间,信息并不能共享。另一方面,丁很担心,由于投资商的利益趋势,可能改变初心。而且,市场上盲目追求概念的产品不少,先把概念夸得很大,最终不能实现,却吊起了患者的胃口。

 

“好比我们现在是在做一块试验田,但你不能过度开发,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如果盲目发展线上服务,走到后来可能会失控。”

 

尉建锋是对移动医疗与院内互联网化之间关系相对明晰的一位,从公司的一步步发展就可窥其布局。创建公司之初,尉建锋先是打造了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掌握健康”,但后来又加强了与医院的连接,陆续推出“掌上医院”系列,目的应该还是想实现医院平台与外界患者“圈子”的大融合。

 

“虽然医院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医疗可能是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可能是行业生态演变的不同状态。不过,两者的关系生来就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着一个目标前进。”有人说。

 

“三年前,我在台上介绍这款app时,大多数医生没有反应,只有投资商来找我,但现在,已经有很多其它科室的医生都来找我交流经验了。”丁罡说。

 

或许,已经又有不少种子已经播下。

 

(本文摘自今日《解放日报》。题图来自网络。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