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社区睦邻中心如何避免“热闹只一天,空关大半年”
分享至:
 (17)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4-19 06:40
摘要:光有大玻璃是不够的,能不能打开大玻璃,能不能欢迎社区的居民进入到设施当中去,是一个关键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区活化”。

现在,上海不少社区都建有睦邻中心,但是人气却各不相同。人们常常把原因归于服务意识、硬件设施配备等的差异,却忽视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所天然存在的建筑学视角。4月7日下午,“空间·邻里·生活——公共空间建设主题沙龙”在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举行。数十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了一次跨界对话。

 

“人们很难在大马路上建立起友好的邻里关系,而是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或者坐在一起喝杯茶,或者一起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或者倾听彼此的心事,或者交换对于小区停车问题的意见,或者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规划……”什么样的空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场景呢?被称为“家门口的公共客厅”的社区睦邻中心由此应运而生。但是,为什么有的睦邻中心会出现“热闹只在开业一天,空关大半年”的情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姚栋提出了“社区建筑学”这一概念。他认为,建筑学应走出“高大上”、走向日常生活,服务生活比设计建造更好、更美的造型重要得多。结合案例,他提出“社区建筑学”的三条经验

 

第一条经验是:整合基地的环境——内外交融,形象完整,目的是发现社区之美

 

这条经验应对的是在社区睦邻设施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空间局促,形象残缺。比如,有些公共空间或者是活动中心,面积其实挺大的,可是你没有办法看到它完整的面貌,甚至于在外面,你如果错过了门牌标识,都找不到这个设施在哪里。他以日本吉祥寺某社区为例,指出活动中心或者睦邻中心的主路口要设在能看到自然风景的地方。

 

第二条经验是:强化开放共享——界面友好,引人入胜,目的是形成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社区睦邻设施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是界面封闭、内容缺失。有些人会问,一个公共空间建筑,四面大玻璃窗全部落地,难道界面还封闭吗?可是如果它没有内容,看到的就只是空荡荡的房子。这个现象发生在很多社区中。怎么办?我们要去创造友好的界面,让大家走过路过知道这个设施有活动,我可以去参加;要创造引人入胜的空间感,让人们路过的时候就想进去。所以光有大玻璃是不够的,能不能打开大玻璃,能不能欢迎社区的居民进入到设施当中去,是一个关键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区活化”。

 

第三条经验是:促进交往的流线——多样功能,洄游路径,目的是打造全龄宜居的社区

 

学者奥登伯格提出“第三场所”理论,即在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之外,还有第三种类型的空间,它是为我们的社交生活而存在的,比如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较拥挤的纽约和维也纳,孕育出了特别饱满、丰富的第三场所——咖啡厅、酒馆,大家会到那里去社交,在那里发生很多交往,发生很多有活力和有趣的故事。

 

我们的城市里有多少这样的空间呢?对于很多老社区来说,有一个睦邻中心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一个睦邻中心设施功能过于细碎,建筑条件冷漠,长长的走廊没有地方坐,一个个房间在没有活动的时候都关着,它很难成为一个受居民欢迎的场所。姚栋以德国斯图加特西区的多代屋为例说明,要做成促进交往的流线,要用洄游路径串联起多样的路径,让居民有事没事都能进入到场所中来,在这里邂逅交往,拓展社会关系。由此,睦邻中心才会真正孕育出社区新的活力。在我们的睦邻设施里,应该有服务老年人的功能,更应该有面向这个社会成年人的功能,也应该有面向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功能。当社区全龄人群都能在社区睦邻中心里找到他的寄托,找到适合他的活动,这就形成了全龄宜居的社区,社区就能走向可持续美好的未来。

 

社区这个公共空间具有哪些特征呢?上海社会科学院卢汉龙研究员指出,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社区可大可小,比如大到欧洲多个国家组成联盟(community),小到一个村落作为一个社区。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社区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地域概念,出现了许多虚拟社区,如网络社区、微信社区等。社区建设中存在四要素,即人口、组织(可以是有形的组织,也可以是动词的“组织”)、环境和技术。这四个要素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连起来是POET(诗),社区治理就是要针对社区的人群,通过不同组织的合作,在友好亲和的环境里,共同谱写最美好的诗篇。

 

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王秋月以“如何营造有生命的社区”为主题,从社会服务机构的角度,结合依托社区睦邻中心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平台开展社区服务的经历和经验,讲述在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相联系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社区睦邻中心并不仅仅是个建筑物,它与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承载着社区的共同记忆、共同文化、共同利益。人们会在这个地方聚集,慢慢就会汇集各种资源,形成一个服务枢纽,最终将成为一个治理平台。作为社区一线工作者,王秋月坦言,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也会产生不少困惑,但是社区服务过程中来自居民、合作伙伴等的“惊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何海兵教授在点评中指出,社区治理不能忽视“资源”。面对开放社会,传统村落制或单位制的资源配置方法已不再适用。在当下,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要真正把基层夯实,既将其作为治理的基层单元,同时也变成我们真正生活的一个共同体

 

本次活动由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爱联合学习联盟共同主办。


(栏目主编:王珍,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