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公务员论坛 > 文章详情
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外长都担任过这一职务:关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知道的还不够多
分享至:
 (8)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2017-04-13 06:00
摘要:发布会的气氛,大部分时候台上台下还是很友好的,但也有过剑拔弩张的时候,比如就某个热点问题西方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当然,等到下一次发布会,大家又都是“好朋友”了。

 

近日,外交部网站更新,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秦刚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礼宾司司长,原部长助理、礼宾司司长张昆生因严重违纪已于2015年1月“落马”。

 

秦刚虽然是在礼宾司任上“进步”的,但外界了解他更多是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2005年到2014年,除了一年在驻英使馆担任公使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新闻司工作,先后担任副司长、司长,并兼发言人。

 

在外交部,发言人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职位:级别不算高,但却是外交部乃至整个中国政府的脸面。

 

这个岗位的要求极高。每周五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除了暑假和国定假期之外,雷打不动。客观来说,外国记者找中国官员采访并不是那么容易,于是什么奇奇怪怪的问题都抛给外交部发言人。这就要求发言人对中国的各项政策、新近新闻都了如指掌,此外还要反应速度极快,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外交部一般安排三位发言人,一位是新闻司司长,两位副司长。由于昔日的工作关系,笔者认识不少外交部大使。但他们曾私下跟笔者开玩笑,其实挺羡慕外交部发言人的。你想,能在每天的新闻中露一小脸,还能在海量微信推送中出现名字,怎么也算是部内的“知名人士”。你想,人民群众知道现任驻美大使是谁的人,大概要少于知道发言人的人。

 

马朝旭。

 

外交部发言人的仕途似乎也挺顺。远的如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外长钱其琛以及外长李肇星不谈,近的如原来新闻司司长马朝旭,任职两年多后就被提拔为部长助理,在担任驻澳大利亚大使后,现在已是副部级的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再比如之前的女发言人、副司长姜瑜,如今已是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现任新闻司司长陆慷,此前职务是中国驻美公使、副馆长。

 

外交部发布会的历史很长,据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介绍,第一次发布会在1982年3月26日。作为时任新闻司司长,他就中苏问题发表了谈话,而为其担任翻译的,正是李肇星。

 

笔者自2010年5月起驻京,开始亲身感受外交部发布会。发布会不限时。说白了,只要有记者提问,发言人就需作答,发布会就在继续。直到底下不再提问为止。笔者经历过一刻钟就结束的发布会,同样有过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这段时间有地区热点问题或者当天发生了重大国际事件,那么发布会一定短不了。

 

至于发布会的气氛,大部分时候台上台下还是很友好的,但也有过剑拔弩张的时候,比如就某个热点问题西方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当然,等到下一次发布会,大家又都是“好朋友”了。

 

姜瑜。

 

具体到发布会环节,请允许笔者回答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很多人问过。

 

问题一:外交部发言人面前有没有提词器?这大概是受到电视主播看提词器播新闻的影响。回答是否定的。当然,这不代表发言人就没有“小抄”。在主持发布会时,发言人都会携带一本名为“口径夹”的厚本子,里面是我国对国际事件的表态,便于发言人在台上及时查阅作答。

 

每条“口径”的出炉都有着严谨且复杂的过程:部内相关司处草拟,报司领导批,再报部领导阅,如果是重大事件表态,还需更高层的领导拍板。

 

至于“口径”拟定方式,大致按照美国传播学“396”原则,即“30个字、90秒、六年级水平”。“30个字”,是指发布内容要直截了当,可用30个字概括;“90秒”,指为便于广播与电视配同期声,发言人要在90秒内将口径表达完整;至于“六年级水平”,意为回答应通俗简单,不给外界造成额外的理解障碍。

 

问题二: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常常不正面回答问题。有人就认为这是发言人不专业之处。恰恰相反,这种回避式作答必要且明智。

 

举一例,中国的两个邻国在争议地区发生冲突。有记者问中方认为是哪国责任,发言人答曰“中方希望双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早日使该地区恢复平静”。这种看似笼统的表态,避开了敏感问题,防止陷入外交被动。

 

再举一例,国家领导人要出访某国,但尚未到时机公布消息。在发布会上,有消息灵通的外国记者就拿领导人行程提问发言人,发言人回答:“中X双方正在密切协调之中,如有相关消息将会及时发布”。这样的回答能进能退,避免出现被动。

 

陆慷。

 

再回到发布会上来,发言人是主角,记者同样也是主角。发布会上的老记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境内记者与港澳记者;第二类,像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友华国家记者,他们比较低调,在发布会上鲜有提问。第三、第四类分别是日韩记者与西方记者,他们往往是发布会上的活跃分子。区别只是,日韩记者格局稍微小一点,更多关注本地区问题,比如中日关系、朝鲜半岛局势、钓鱼岛问题;而西方记者颇有几分“要把地球管起来”的架势,从中国内政、地区热点到世界局势,都会向发言人提问。

 

至于提问的内容,现在讲究信息透明公开。在外交部网站主页上,能查阅到每次外交部发布会的问答录。笔者对比过,应该说,发布会上的绝大部分问答都会上网。

 

有两类问题比较没意思。

 

一种是“明知故问”型提问,这些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记者也明明已知发言人的答案,但还会进行提问,颇有几分追求仪式感与秀存在感的意思。比如,韩方记者的保留问题,“今天是韩战(即中方称朝鲜战争)爆发xx周年纪念日,请问中方认为这场战争是哪一方挑起的?”

 

另一种则算是“挑事儿”型提问,比如关于边疆问题、人权问题等。不过,既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问题不能问,那么记者就有权提出任何问题,即便旁人听起来不太舒服。当然,发言人也有义务作答。不过,这类问题的回答口径,发言人早已了然于胸。说白了,这类问题意思不大,没有建设性。

 

也有人会问,外交部发言人在台上会不会犯错?笔者左思右想,只记起一次口误。某位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把两个国家国名搞错,在提问者要求确认时,发言人发现问题并自行纠正,没有影响正常的新闻发布。

 

(题图为秦刚,图片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