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今天怎样做家长① 23个微信群让妈妈手忙脚乱,“网传”增加家长焦虑
分享至:
 (8)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7-03-22 06:11
摘要:打开黄女士的微信列表,红色的新信息提示不断显示,其中育儿交流类相关的,竟然有23个。

“不要教孩子《弟子规》,一开始就用框框束缚住小朋友,以后没有创新思维了”、“我们家大宝从小学《弟子规》,家教很好的”……前几天,家住普善路的黄女士准备让儿子接受国学启蒙,没想到,她加入的23个育儿微信群,17位过来人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言。人人言之凿凿,她顿时无所适从,刚想进一步询问,连着2万毫安容量充电宝的手机,没电关机了。

 

当下,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元,也日益扁平化。从家长之间互助的微信圈,到育儿指导文横飞的朋友圈,想在家庭教育中获得成功的年轻父母们,仿佛一夜间多了无数“老师”;同时,他们自己也成为其他家长的“老师”。

 

新媒体时代,家长如何“混圈子”? 从那位有23个圈的黄女士说起。

 


“微信群焦虑”,动作莫“变形”

 

打开黄女士的微信列表,红色的新信息提示不断显示,其中育儿交流类相关的,竟然有23个。除了因家庭住地、课外培训、学校交流等汇聚起来的群,还有十多个各类家长讨论群。“有些圈是团购自学英语教材聚在一起的,有些圈是朋友介绍对教育很有见解的,还有的是不少牛娃爸妈在。”黄女士说。

 

随着群越来越多,对教育意见相左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些还不算大烦恼。“我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快乐就好,可每天被轮番轰炸,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她说,看到有人提起这里学黑管,那里练击剑,一个群这样说,两个群这样说,十几个群都这样说,好几次一冲动,就打听着报班。最紧张的时候,儿子一个周六要上5个兴趣班。

天呈 作画

 

为啥不退部分群?“不舍得,总怕漏了重要消息。我们小学对口的公办学校不错,顺顺当当进去了,但对口初中现在吃不准,还要依赖这些群里的第一手消息。”黄女士说,因为群太多了,每月流量4G都不够,还往往因此错过工作上的微信重要信息。现在她另外开了微信号,专用于“微信群育儿”。

 

目前,许多家长信息来源从过去的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新媒体,而相当一部分新媒体渠道是微信群。传递内容除了政策信息以外,还包括家长互助式的经验交流、政策讨论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群往往成为育儿焦虑相互激化的地方。心理学专家指出,对个人和家庭而言,这可能带来某种动作变形,大大小小的共振场若叠加,往往可能成为社会层面上家长群体情绪的驱动力之一。

 


“朋友圈育儿”,请先看“语境”

 

事实上,除了微信群之外,许多家长从朋友圈分享的教育“鸡汤文”,也是当下家庭教育一道值得书写的新风景。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对此很有感触。

 

在她看来,对家庭教育的社会学研究,必定是有具体语境,即这个研究是在什么环境里做的,然后有假设,有了假设后再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妈妈越耐心,孩子就会越接受意见”为例,这是许多家长都看到过的一篇说服力很强的育儿经验美文。如果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妈妈越耐心,孩子就会越接受意见,两者的确有这种关联性,但如果放一个其他因素进去,就会发现这可能是不关联的——比如说妈妈虽然很耐心,但她的目的就是要求孩子一定要接受她的想法,而不管孩子到底怎么样,那实际上孩子可能长期来看不会接受妈妈意见。

 

类似的“无营养鸡汤”,因何赢得许多家长关注?沈奕斐认为,对于真正严谨的科学,在运用某个结论时,要考虑到具体的限制条件、实践背景等。然而与此同时,人的本性恰是希望能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案,比如“3招就能搞定熊孩子”等。这类简单化做法,恰恰是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环境条件因素。

 

沈奕斐认为,无论是被微信群淹没,还是被朋友圈文章指挥得团团转,都可以看作信息筛选能力的缺乏。而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比获得信息的能力更加重要。

 

应该明确的是,无论面对他人经验分享,或是看似科学的专业文章,都不要盲目跟随,要学会以批判性思维判断,在运用到自身前则首先考虑是否符合自己当下“语境”。

 

育儿,远远不是简单套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