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思想综述|转型中国的现实聚焦 热点问题的青年视角
分享至:
 (4)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7-03-21 15:24
摘要:3月21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联举行。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共收到论文800余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有25篇论文脱颖而出。获奖论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并试图求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后城镇化回流农民工价值实现、时间紧迫感与当代中国社会焦虑、国有土地法律“后遗症”防治、中国中产阶层“避邻运动”视角、中国西部乡校再生产机制,网红直播与情感劳工,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学使命等。

由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2016年度)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已于日前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以“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为主题,面向全国青年学人征稿,意在引导青年学人立足自身学科根基,关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旨在鼓励青年学人深入中国实际,自主拓展,大胆创新,推进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观察和前瞻研究,为中国问题的研究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培养新生力量。

 

以下将25篇获奖文章梳理为“国家治理与依法治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转型时代与社会百态”、“社会心态与文化传统”等四个主题,并结合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作简要综述,以飨读者。

 

国家治理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并将其作为新时期下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在现代政治文明中,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最根本的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完善现代国家治理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如何理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权、责、利不甚分明的现实情况,以及如何通过加强依法治国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是转型时代中国问题的核心与关键。

 

北京大学法学院谢宇的《论党内法规在我国法治体系中的定位》一文,提出党内法规定位的二元界分,即首先根据党内法规的调整对象不同,将党内法规区分为两种类别,并对党内法规定位中的个别特殊情况进行了补充说明。中南大学法学院王进文应用新达尔文主义演化理论中的演化算法、系统等概念,解读中国纵向整合主导的文化演进机制,强调了建立在单位社会和新传统主义控制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演化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唐冬平的《宪法如何安顿“家”?——以中国宪法家庭规范变迁为视角》一文,以中国宪法上的家庭规范变迁为基础,梳理了中国宪法秩序变迁中围绕家庭公共性而展开的“斗争”,并在此基础上试图理解宪法上家庭规范的历史生成。此外,文章还以现行宪法规范与宪法实践为基础,概括了宪法上的家庭观念及其困境,并最后回到中国宪法,试图以家庭的宪法含义为基础,形成一个关于家庭规范的整体解释,为当下中国家庭建设形成规范指引。

 

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当中。然而,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曾遇到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诸多挑战,而且在新时期里也不时遭受来自国内外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无疑是在既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下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引发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层加剧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足,和由此引发的日益显现的社会矛盾等问题。如何在面对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无疑是当下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姬超的《先行与后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事实及其理论依据》一文,从历史演进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先行与后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事实,认为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因地、因时而宜,根据特定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国内外环境提供的特殊机遇,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式,渐进地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深刻转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华华认为阻碍回流农民工价值实现的现实瓶颈,既有来自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交替的负面影响,也有来自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对回流农民工“充分就业”的制约,同时,后城镇化中社会生产要素的错配恶化问题,以及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与打工积蓄存在的资源稀释风险,亦可能影响回流农民工的价值实现。

 

转型时代与社会百态

 

处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三重转型的中国社会,不仅正在经历着转型时代所固有的摩擦与阵痛,同时也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社会景象与世殊时异的社会百态。嵌入市场的社会如何摆脱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社会健康肌体的侵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如何减少来自全社会的焦虑危机?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大众传媒和新兴媒体的日新月异,如何看待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情感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李涛的《“惩戒术”与“关爱体系”——中国西部底层乡校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研究》一文,以中国西南芥县云乡学校为本次研究农村寄宿学校的微观样本,从“惩戒术”和“关爱体系”入手,探寻寄宿制学校内的日常微观生活世界,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主导推动的自上而下分解式关爱体系如何才能发挥更大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张宗艺的《网红3.0及其未来:情感劳工、关系经济与黑镜时代》一文,以网红3.0时代的出现及原因入手,在梳理了口红经济、变现能力等四方面的原因之后,依据西方的情感理论与后福特时代资本与劳工新的现实关系,开展了对网红“情感劳工”的政治经济学讨论。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关系经济”与“黑镜时代”的角度对网红直播的未来走向作了研判。

 

社会心态与文化传统

 

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一方面是转型时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方方面面问题的聚合与反映,另一方面也继续着近代中国百年以来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基因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传统。认识、分析和理解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不仅对于解决造成这些不同心态的具体问题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在重塑当代中国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重新思考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外来,中国与世界等多重范畴的重要手段。本次也有诸多专文研讨这一方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中,全国青年学人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与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很多有新意、有创见的观点。这些文章在国家治理与依法治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转型时代与社会百态以及社会心态与文化传统等主题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虽然有些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成熟,有些观点还须结合更加具体和全面的中国实际,但从问题意识的明确性、理论言说的学术性以及回应现实的切实性等方面,确实表现出了新一代年轻学人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相信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术训练和研究实践,能够成为活跃在国内外各个学科的新生力量;期待他们能够为中国问题的研究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