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有创意也许能成“网红”,但文创产业发展更需创造力
分享至:
 (11)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如中 史健勇 2017-03-20 06:41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是指把创意或概念转化成多元产品去多次实现市场价值的能力,也是一个由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产品、由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有人说,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创意为王”的时代。不是吗?从风靡一时的故宫文创产品,到各种“网红”设计、美食,创意无所不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以人的智力为核心资源的高附加值产业,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绿色和朝阳产业,代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每年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释放的产业能量巨大,使得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产业政策,营造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发展范围也从最初的几个大城市辐射到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价值链较低环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出现下降。如何整合政府、产业、高校和社会资源,构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主导产业分明、具有完整产业链、促进创意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并由此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人的创造力是文创产业的核心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人的创造力为驱动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元素、以科技为手段、以工业制造为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交易实现价值增值,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全新业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各生产要素之间交叉融合、统筹利用、集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从本质上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人的创造力”,智力资源是决定这一产业成败的核心资源和关键所在,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以“创意为王”的知识经济时代,富有竞争性的智力产品都是源于人的创造力而产生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将人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正是由于创意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具有市场潜力和能够实现商业价值,因此,通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就可以将无形的智力资源或创意理念形成具有一定规格和形状的产品。把创意理念进行产业化运作以后,无形的创意资源变为有形的创意产品,潜在经济价值变为现实产业效益。

 

由此可见,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兴起,既是人的创造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产业创造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短板

 

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是指把创意或概念转化成多元产品去多次实现市场价值的能力,也是一个由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产品、由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它既是个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不同思想与观念的碰撞,还是多元文化混合和市场需求等多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高科技手段将创意广泛渗透于传统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全新产业形态。

 

仔细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未能从外源推动转向内源驱动;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效应不明显,文化创意产业活力不足;三是集聚区建设同质化严重,基于简单叠加的建设模式有待向运营模式转型发展;四是人才潜能开发与激励手段相对落后,创造性人才培养方法欠缺;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原创产品的积极性屡受打击;六是产业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七是产业协同发展有待深入,未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多产业跨界融合。

 

从理论上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演进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创造力的演进对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或产业竞争力产生正向反馈。这种产业既具有强大的交叉渗透能力,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它除了必须具备一般产业的常规生产制造能力以外,首先体现为一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生产制作能力,要么体现为一种技术上的创新能力,要么体现为一种市场上的创新能力,也可能体现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或其他形态。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更高,“创造需求”甚至“引爆需求”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从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属性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实际上就是整个产业系统在市场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获利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力与竞争力在内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创造力强的产业必定具有竞争力,但创造力又要高于竞争力,有竞争力的产业未必具有强有力的创造力。因此,竞争力是创造力的现实基础和主要表现,创造力是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和持续延伸。竞争力是一个现实的概念,而创造力是一个未来的概念。从产业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流通、交换与销售等传统的产业组织领域,而且体现在产业辅助支持服务部门等领域。从资源的角度来分析,竞争力是存量的概念,而创造力是增量的概念。保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解决的只是一个存量资源的盘活问题,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解决的是一个增量的问题。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既可以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增量资源的来源问题,也可以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存量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问题,还可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是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但目前还不是文化强国。未来我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机制,重新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整合各种创意资源,重视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内在和外在的各种产业要素,营造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营商环境,统筹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行业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全球竞争。

 

上海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上海一直以来表现突出。除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创意阶层、科技创新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外,上海特别重视从政策上来推进。

 

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通过以建设科创中心为引领,推进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以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为契机,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模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成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平台,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以优化市场环境为依托,深化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以创新外贸模式为手段,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步伐。时至今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增长,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政策配套日趋完备,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文创产业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

 

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基本前提

 

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不断完善产业价值链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重要推手

 

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根本保障

 

注重产业细分形成品牌效应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在产业融合方面,要紧扣融合发展主线,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在品牌运作方面,要专注产业细分,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在产业链完善方面,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在产业集聚方面,要依托主导产业集聚企业打造产业链。在产业平台建设方面,要依托产业基地引领园区和产业整体联动发展。在园区运作模式方面,要注重从初期的企业自发到后期的有意识引导。

 

为了进一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未来上海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优势产业,发挥基于资源禀赋的产业比较优势,尤其要提升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介入公共文化建设,让创意激发更多需求,服务于民众;二是优化空间布局,促成文化创意产业连片带状地集聚化发展;三是吸引不同主体,探索多元合作的产业开发模式;四是借鉴成功经验,推行“飞地”式扩张和连锁式经营;五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平台经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政府模式、产业园模式、共享共建模式和企业自主模式等不同模式各有所长,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此外,相应的保障机制也很重要,比如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完善产业管理机制,强化品牌运营机制等。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