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治 > 反腐记 > 文章详情
著名作家冯骥才: 不干事和贪腐一样,都是眼里只有钱
分享至:
 (11)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琼珂 2017-03-10 16:23
摘要:此次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严厉治懒政,冯骥才对此也很关注,“管理部门不作为,是普遍现象。与腐败相比,懒政更能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感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陈琼珂

 

政协文艺组会场名人不少,而被昵称为“大冯”的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是记者们“点击率”最高的委员之一。他娓娓道来,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冯骥才,听他分享对反腐败、传统文化传承、古村落保护等热点问题的观点。

 

谈反腐:与腐败相比,懒政更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感受

 

冯骥才说,有一句老话叫“当官发财”,是我们民族文化中负面的东西。如果说当了官就生活得好了,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有点权力就伸手拿不应该拿的钱”,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反腐败最重要的是树立正气,树立一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党的正气,“把权力关进笼子”中很重要一点,是在权力能够转化为利益这个环节上立一道闸。

 

“反腐对于国家是一种使命,决定存亡的使命。”冯骥才认为,腐败腐蚀我们的社会,败坏了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的肌体;决不仅仅是一个腐败分子弄走多少钱;可怕的是它像一个个癌肿物,存在于我们的肌体中,恶性的癌细胞要扩散、发展、转移,最终毁掉我们的政治生命与国家生命。腐败会产生民怨和民愤,因此,反腐得到群众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很正常的。

 

十八大以来的强力反腐,冯骥才认为“很难得”,过去那么些年,很多东西是很难动的,现在也动了。以前,虽然也有贪官被查,但总体上不仅打掉的贪官数量少,而且是动标不动本。这次不一样,是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大、覆盖广。“这个变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老百姓是十分赞成的。”

 

然而,冯骥才也直言,“我们官场的风气,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他不认为这是一年半年能够解决的,需要一点一点坚定不移地扭转,纠正风气的工作一定要死抓不放,反腐斗争要能够坚定不移,哪怕是做到我们下一代,也必须坚决和彻底扭转它。

 

此次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严厉治懒政,冯骥才对此也很关注,“管理部门不作为,是普遍现象。与腐败相比,懒政更能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感受。”

 

冯骥才分析,过去很多贪官给人“能干”的印象,但他实际在干事的过程中捞了好处。比如说做工程,他确实把房子盖起了,但你很难清楚,他从中拿了多少钱?现在一些官员不作为的一个原因,就是捞不到好处了,所以不愿意干事了。“懒政已经引起民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要治理这些官员的懒政、怠政,根源是他们的动机有问题,必须从根子上来治。不干事跟贪腐的动机是一样的:贪腐是为了个人拿到好处,不干事是现在拿不到钱,都是为了钱。所以,治理懒政就必须政府想办法,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制定严厉的治理措施。

 

谈传统文化:坐在飞驰的车里,我们需要“把手”

 

“文化不只是知识,文化是让我们享受的,特别是好的传统文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一直在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国学热”,冯骥才觉得很正常,“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了,如果车开得太快,你总得要抓住把手。今天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碰撞,你总得找到这个‘把手’。有了这个把手,你才有定力,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定力。因此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何亲近传统文化?冯骥才表示,应循序渐进,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学生们学习、获得一些知识,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说,传统文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典籍中文本式的传统文化;一种是融于日常中的生活文化。教材中的文化让孩子明白传统的知识,而在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感性的,要亲身感受,明白古人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热爱它。

 

冯骥才举例说,马上要清明节了,如果我们要写进课本里,就是清明节的习俗:扫墓,怀念故人。其实古代这个节日还有人们亲近春天的意思,踏青、插柳、放风筝、打秋千,很多活动。你给孩子们解释,他们只是概念上知道,没有感觉和亲身体验,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踏青就不一样了。“我小时候,老师带着去踏青,脚下踩着嫩绿的草,阳光、空气,都是有感觉的。这时候,孩子再去问老师清明是怎么回事,他接受的东西,既饱满,也立体。这是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地进入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似乎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探索了新路,有人评价“国人诗心未死”。冯骥才认为,不同于具商业属性的流行文化的转瞬即逝,中华诗词是代代传颂的经典。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热也反映了大家心中对诗词的热爱。我们是有诗歌的民族,“热爱诗歌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冯骥才说,尽管文化多元、消费文化形成风潮、传统文化看似与社会生活疏离,其实,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人血液中的。

 

不过,要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个人的心灵,“不是做几台节目热闹热闹,就可以简单实现的,有的传统文化可能并不适合‘诗词大会’这样的展现形式,应该有更多创意出来。”他说,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灵和气质,这才是真正的影响。

 

时下很多年轻人喜欢泡在网上,冯骥才分析,不少网上流传的东西,大多是消费型的,不要求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只求给你刺激和快感。“他会很吸引你,但不会带你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阶段,因为你在原地不停地被刺激着。”

 

他说,“文化的学习一半来自体验”。比如说,你到去剧场看话剧、现场听音乐会,跟你在网上看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文化是心灵的东西,如果你在一个艺术的情境里,你会受到更深的感染。

 

谈古村落保护:要留住对“乡愁”的记忆与认同

 

“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搞,但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为了GDP而过分开发旅游。” 冯骥才曾在不同场合多次疾呼,古村落是很脆弱的,不能搞一哄而上,如果拆掉了再建,那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

 

2012年,住建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目前已公布4批传统村落名录,4153个村被纳入保护范畴。冯骥才认为,这些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史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传统内涵,并保持着活态的文化传承。从精神价值看,它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根基之一,是乡愁的载体。

 

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这些村落被列入国家名录,成为农耕文化耀眼的代表之后,即刻拥有了较高的旅游价值。很多传统村落已经把旅游当做唯一的脱贫甚至致富之路。于是,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使得一些在城市中找不到土地的开发商涌入进来,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为一种旅游商品,随之造成新的破坏性冲击。”

 

“千人一面,一拥而上。”冯骥才走访了很多古村落之后发现,一些村落的管理权已落入投资方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保护措施得不到有力的执行。在经过模式化的旅游开发之后,传统村落正出现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原有的村落文化被肢解、异化和歪曲。新一轮的破坏已经出现,如不加强有力和有效的管理,大批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就会得而复失。

 

“历史遗产是一次性的,一旦改坏了,没办法再改回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不是反科学,这是冯骥才最为敏感的,“留住乡愁,不仅是要留住村落原住民的乡愁,还有作为古代农耕大国的、整个民族的乡愁,这是最主要的。”

 

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交界处有一个山间小村落,因为要修水库蓄水,整村都需要搬迁。那是一个古村落,里面有不少宋代的文化遗存。村民们想请冯骥才写个村碑,“村民们在山上建了两个仓库,自发地把村里的东西都搬了出来,房子绘图造册。存放的建筑、牌坊、民居的构件都做了标号,家具、物什就连洗衣板、舂年糕的石臼都留了下来,几十棵古树也挖出来放在外面,还在村中挖了几十袋子土作纪念。”这样故土难离的感情,让冯骥才感到震撼,更被深深感动。

 

“留住乡愁,并不是说不能搞旅游开发。”冯骥才建议,建立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凡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应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能开展旅游,而且要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

 

同时,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村民是村落的主人,只有村民主动地保护好代代相传的遗产,文化传统才能得以存续与传承。”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