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北京来信 > 文章详情
海峡两岸与香港57位学者首次携手写就《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樊江洪 2016-12-27 22:19
摘要: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学界对中国近代史有着近乎天壤之别的论述,由于政治观、历史观、价值判断等等方面呈现的两极倾向,对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大多是两个方向。但是这个情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生变化,而且双方都发生了变化。两岸开始史料共享,学者开始交流切磋。“两岸学术观点的接近是个双向的过程,双方的学术观点进一步靠拢,两岸的学术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为我们共同编写这样一部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基础。”

集合55位两岸知名学者和2位香港学者编著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出版后,引起热烈反响。在12月27日举行的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2016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基础研究成果专场)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表示,这是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的新成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将有力地推动两岸学界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深入交流和合作。

学术观点的靠拢奠定共著基础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因其与现实的密切关联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向是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自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初兴至今,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颇为丰硕,数量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史料的开放,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学术潮流的衍变,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成果迭出。

2016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正式出版。

说起这部海峡两岸学者首次携手写就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王建朗如数家珍。他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学界对中国近代史有着近乎天壤之别的论述,由于政治观、历史观、价值判断等等方面呈现的两极倾向,对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大多是两个方向。但是这个情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生变化,而且双方都发生了变化。两岸开始史料共享,学者开始交流切磋。“两岸学术观点的接近是个双向的过程,双方的学术观点进一步靠拢,两岸的学术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为我们共同编写这样一部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基础。”

2010年,中国社科院近代所发出倡议,邀请两岸近代史专家参与编写一本中国近代史。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两岸学界的积极响应,大陆学者一共34人参加,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以及各个高校,基本都是活跃于学术研究前沿的知名学者。台湾学者有21人,分别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政治大学、辅仁大学等,大多是曾经担任大学历史院系主任的一批领军人物。还有两位香港学者也参加了写作。有这么多学界翘楚参加,这个工作历时五年终于完成。

尊重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观察角度和看法

作为《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的主编之一,王建朗认为,该书的特点有三:

一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体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尤其着重体现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个案解读、历史诠释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新趋向,注重其学术性与前沿性。

二是面向学界同行,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同时,本研究亦考虑到大学本科以上学生及社会大众读者的学习需要和阅读兴趣,力求有更广大的读者面。

三是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亦将留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他介绍,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参与写作的学者们都能秉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的精神,以史料为基础,以史实为本原,回到历史的现场,还原历史的过程,探究历史的真相,建构历史的解释。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许多基本方面,是有共识的。“当然,学者们在一些历史问题上的观察角度和看法未尽相同,我们也予以尊重,并不要求研究者以同一的研究视角和表述方式从事研究与写作,而是尽可能尊重作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学术见解与表述方式,在自由充分的讨论基础上,达成学术的共识,保留学术的差异。”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分为晚清卷、民国卷两卷,每卷又有上下册,两卷共四册57章,其中晚清27章、民国30章,全书约250万字,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思想、文化、学术等。在结构上,上册是按照时序和历史的进程来叙述,下册是专题性的研究,整本书同时包含了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两个面向。比如民国卷,上册有所有重大事件的历史性展述,从辛亥革命开始,到北洋时期、国共之争、抗日战争,最后到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崩溃,下卷是对应的一些专题的论述。

重视解说新史料与新观点

中国近代史是个转型时代,也是个革命时代,政权更替频繁,如何平实地看待之前的政权,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在写作《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过程中,两岸史家重视解说新史料与新观点。

“在我们眼里,历史不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千回百转的发展,叙述也不是非黑即白。”王建朗说,近十年来,台湾方面民国史料的开放,包括蒋介石日记在内的一大批民国时期政要的日记和档案的开放,应该说推动了近代史研究的细化和深化。今天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比较客观一点,当然近代史太近了,相对难度也比较高,但是还是秉持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应该说每一篇都有它的创新之处。

他举了三个例子。比如关于革命和改良,在书里不是完全对应的两极,事实上有它们战略上的配合关系,尽管当时的争论很激烈,但共同目标都是要推翻专制统治,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只是方法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所以不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各有各的作用。当然革命和改良也不是由某些人的选择所决定的,是由整个社会发展所决定的。

再如关于全民抗战,不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该书对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战也有适当的评价,中国在抗战时期取得了大国地位。

又如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过去大家认为是军阀混战、一团漆黑,但实际上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有一定成就,该书给予适当的评价。

王建朗介绍,《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出版近半年,无论大陆学界还是台湾学界,应该说评价都没有负面,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特别指出的是,台湾今天对近代史研究采取了某些封闭的措施,《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起了一个比较好的引领作用,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学界的研究其实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极端化。

据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说,该院曾就此书开过一个学术研讨会,中央党史办原副主任金冲及和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都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