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不自我革命,那就要准备被革命吧(上)
分享至:
 (37)
 (1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抒怡 王海燕 2016-10-26 13:30
摘要:我来上大后辞掉了差不多将近30个职务,之前的所有职务都辞掉了。本来他们也想让我兼职,但我自己不想做,因为当校长这个工作实在太有挑战性了。我全心全意地做,都不一定能做好,如果半心半意做,肯定做不好,既然答应了,我就要全力以赴。

如果今年55岁的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穿越回20岁,坐在上海大学的教室里上课,他应该是教科书一般标准的好学生。


按照他的性格,他很可能会过上这样的日子:设立一个大学4年的总目标,然后为这个目标制定年度计划、月度计划,甚至细化到每天计划。看着每天只是做一些小事,但是当按照这些计划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时,大目标的完成就没那么难了。


确立目标,笃信完美的计划,力求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这些年,金东寒就是靠着这些方法让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1977年金东寒成为大学生,但他研究的方向却是冷门专业——一种名为“热气机”的新型发动机。当时绝大多数动力界的专家都不认同这一研究方向,觉得死路一条。但是金东寒却通过一个又一个为期5年的努力,让热气机驱动舰船驶向海洋,完成了这个最初被别人认为像白日梦一样的梦想。


2015年7月,一纸调令,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出任上海大学校长。从企业化管理的研究所所长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校长,这样的角色转换在中国的高校界几乎前所未有。


在调任之前,金东寒几乎不了解上海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哪个大学?”和很多人一样,金东寒也有这样的疑问。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上海大学的知名度与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存在一定差距。


发现了问题,工程师思维的金东寒集中班子成员的智慧为上海大学定了这样一个大目标: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紧接着,这个大目标被分解给成一系列阶段性的目标:2020年目标、2030年目标、2050年目标……


而他也颇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入职上大后,金东寒辞掉了差不多将近30个职务,之前的所有职务基本上都辞掉了,这意味着一切归零。“如果半心半意做,那肯定做不好,既然答应了,我就要全力以赴。”


眼下,上海大学将进行考核制度的完善和学科设置的调整,一些多年不见起色的学科面临整合关并,一部分教职工的利益将被触动。改变正在开始,这次金东寒的目标能达成吗?

 

入职一年,我给自己打90分


上观新闻:您调任上海大学校长已有一年,感觉怎么样啊?


金东寒:挺好,我挺喜欢这份工作。


上观新闻:这一年给自己打多少分?


金东寒90分吧。分成三个维度:态度、行为和绩效,权重分别是40、30、30,具体的分数是40、25、25。


上观新闻:您以前都是纯理工科背景,说过自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工程师,与做科研人员相比,现在做综合性大学的校长有什么不同?


金东寒:差别非常大。我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但上大是所综合性大学,文科占一半,女生占比比男生还多一点,我们除了医科、农学、军事这些专业没有以外,其他所有的学科门类几乎都有。简单地说,上大不培养理工男、理工女,上大的教育方针是:艺术与科学结合,文学与技术并重,培养的是“全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已故的钱伟长校长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我们学校的社团有140多个,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过我们“自然博物协会”社团制作的信笺,信笺上手绘了上大的数十种植物,标注出植物的名称、科属分类、地理分布、生态意义、经济价值等,并结合古典诗词、节气等,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涵义与审美内涵。其中有一半的作者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但做的信笺却非常雅致。

(上大“自然博物协会”社团制作的信笺)


我读博士很早,在我之前拿到博士学位的也就1000多人,应该算有知识吧;我的兴趣也很广泛,音乐、文学、艺术都很喜欢,所以我以前在711所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算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到上大来以后完全找不到这种感觉。

 

有一次,学校一位搞基础研究的教授和我讲了15分钟,我就没听明白他是研究啥的,太高深了,我忽然感觉自己没知识了。跟搞艺术、文学、社会学的教授在一起,我又感到自己没文化。我感觉我在上大最适合的岗位应该是在实验室里帮教授做实验,这个我最擅长。


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我到上大来,如果说个人有个小愿望的话,就是希望能在上大充实一下自己,让自己更有知识更有文化,以便以后能过个更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上观新闻:您在上大会有意识听一些这方面的课程吗?


金东寒:听了几次,但都是检查性质的。按照我个人兴趣,我想去听音乐欣赏、文学历史。


上观新闻:您这么喜欢文学艺术,是不是大学的时候也有文学梦啊?


金东寒:那倒没有。我语文不太好,从小数理化比较强,但还是喜欢看小说。读大学的时候,世界名著起码读过200本,巴尔扎克的小说我读过20多本,学校图书馆里的小说被我翻了个遍。


上观新闻:您以前和钱伟长钱老有过直接交流吗?


金东寒:没有。我有个同学考上了他的研究生。我来了以后,了解了一下钱老的教学理念,非常认同。我崇尚钱伟长校长的观点: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的专业就是爱国。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干一行爱一行。


现在很多人在选择上花太多时间,不停换工作、不停选择,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啥。真正出类拔萃的人热爱自己的选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能成功,在其他领域也能成功,成功的人都有一种特质,就是专注。只要专注一件事、热爱一件事,一定能做得非常好。


上观新闻:当初您选择研究热气机的时候,就是这样心无旁骛地选择了吗?


金东寒:我当时是被忽悠的,哈哈。但是我这人有个特点:一旦我被忽悠干什么事,就会干得乐在其中。如果我当初没有选择热气机,换别的专业,同样会乐在其中。


当时我们在做热气机的时候,国内还没有这个专业。1976年711所开始搜集资料研制热气机,我的博士生导师711所原副所长、总工程师、著名动力专家沈岳瑞先生看得比较远,他认为热气机很有发展前景。我的硕士生导师认同他的观点,所以让我选择热气机作为研究方向。但是绝大多数动力界的人都不认同,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台商业运行的热气机,觉得死路一条。只有个别教授鼓励我说值得闯一下,他认为内燃机人家都玩了100年了,没什么搞头了,岸上好看的贝壳都捡掉了,再想有很大的发明创造难度太大,不如另辟蹊径。


被称为热气机之父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Graham Walker教授在一本书里写到: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是内燃机时代,21世纪则是热气机时代。我看了热血沸腾,你想想你搞的是跨世纪的东西,那多有挑战,多让人兴奋啊!而且我也认同热气机确实有很多优点,只是技术难度太大,成本很高,但新的东西都是这样,所以我就奔着这条路走下去了,考取了711所的博士研究生。


一开始的时候非常艰难,因为当时该专业属于“非主流”。而且我们那个研究室是全所效益最差的,一年创收只有十几万元,好的研究室都是两三百万元,所以我们研究室是最穷的,我们课题组5年经费一共就30多万元。但我一想到既能干自己喜欢干的,还有人给钱,就已经觉得赚到了。


上观新闻:但来上大后,您承诺做一名职业校长,放弃过去的科研工作,现在觉得值吗?


金东寒:就个人而言,放弃自己的专业的确可惜。我脱离原来专业一年,行业里我就不敢发言了,跟不上形势发展了。


我来上大后辞掉了差不多将近30个职务,之前的所有职务都辞掉了。本来他们也想让我兼职,但我自己不想做,因为当校长这个工作实在太有挑战性了。我全心全意地做,都不一定能做好,如果半心半意做,肯定做不好,既然答应了,我就要全力以赴。


中国应该有职业化的校长。校长不职业化,既有“公家田”,又有“自留地”,当“公家田”和“自留地”有冲突时,很多人难免会顾及“自留地”。这样的话,校长怎么能要求院长以及其他有行政职务的教授们全力以赴耕种“公家田”呢?


我想带个头,再加上我对高等教育是个门外汉,要想努力做好,不得不全部放弃。


上观新闻:现在上海有和您一样职业化的大学校长吗?


金东寒:几乎没有。一开始也有人好心劝我,你可以在上大建个发动机方面的团队。但我不想建,我来上大是来办学的,我很超脱。


上观新闻:这完全是您个人的决定吗?


金东寒:是的。有人说你太傻了,你这样60岁不当校长以后就没事干了。我觉得干到60岁已经足够了。

(金东寒在学生军训总结表彰会暨开学典礼上讲话)

 

大学里的管理太粗放


上观新闻:您现在每天的工作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金东寒:每天睡觉不超过6个小时,除了睡觉、吃饭,我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包括阅读大量大学教育的资料和不断地实地调研。上大有28个院系,我到现在还没有全部走完。


做任何事情,既要坚持战略导向,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你要知道未来方向,也要知道自己在哪儿,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要看看上大哪些做的好,为什么好;哪些做的不好,为什么不好,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精准施策。就像看病,仅看表象就开处方可能会出问题,正确的方式是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找出真正的病因,再开处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上观新闻:您学习调研以后,发现上大有什么问题吗?


金东寒:我发现大学的管理太粗放。工程师的思维是问题导向,创造新的东西,目的是改变世界;而科学家的思维是好奇心驱使,研究已有的东西,目的是发现规律。文风也各有特点,工程师写的东西一般都是可以做的,但大学有些同志写的东西就很笼统,说的都是对的,但不知道怎么做。十个人读了可能有十种理解。我现在的要求,写的东西,每个人看了以后知道怎么做。


我刚当711所所长的时候,问人事部门:所长要干啥事?他们回答说没有书面的规定。于是我就从明确各级的岗位职责做起,制定了所有人的岗位说明书。我原以为上大会好一些,结果发现存在类似的状况,还是要从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做起。


岗位职责的描述很容易说得笼统,比如“校长负责组织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缺少目标或结果的描述,我们会增加半句话:“确保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并在综合性大学中保持令人满意的竞争地位。”这样的职责描述才是完整的。


我们经常开会做决策。但决策以后的效果怎么样?到底执没执行也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立了一个规矩,这次会议决策的事项,下次会议要汇报落实情况,有没有制定计划?有没有落实责任人?有没有具体措施?然后纳入督办程序,只有这样做才能确保每个决策都能得到结果。


以前在711所我们是这样做的:先制定一个5年规划;再制定一个3年的滚动计划,每个季度要修正;据此制定年度计划,再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人;每个人还要制定月度计划,每个季度各部门内部要进行考核,半年度要对各部门进行考核。这样一步一步,组织目标才能落实,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


这种方法学校也可以借鉴,至少在职能部门可以采用。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建立战略管理体系,要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现在很多情况是,大家做事不知道为什么做,就说是领导安排下来的,其实每个人要做的事都应该和目标相关。


我们现在正在掀起大讨论,每个部门在建设一流大学里要发挥什么作用,每个岗位的价值如何体现。目的就是希望把每个岗位的工作与总目标联系起来。


上观新闻:有没有可能某些岗位没法描述具体的目标呢?


金东寒:有,比如做基础研究就不好设目标。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能力、态度、行为来进行考核。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综合能力特别强、态度非常好、工作非常投入,不管研究结果如何,你的考核结果不会太差。


上观新闻:但有一些学科,比如文科,可能需要宽松的环境才能有灵感。


金东寒:是的。但我依然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考核,当然考核不能拿一把尺子。


我觉得只简单地考核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教师们戏称数豆子,有很多弊端。我认为起码应该分成三类:少部分教师就是专注教学,讲课非常棒,但出不了什么科研成果,也应可以当教授;有些人专注研究,能取得重大的成果,但是表达能力比较差,那就不用讲课,也可以做教授;大部分的教师既做教学又做研究,对他们的考核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完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讲道理的,我们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有人说研究靠灵感,但他没在思考,而指望着在玩的过程中突然来一个灵感,这样的人太特别了,还是请他去其它地方吧。


上观新闻:新的考核方案要出台了吗?


金东寒:对,基本想法是分类考核。比如外语学院,我们研究英语,重点不是为了研究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这个老外自己研究得很多了,而是要研究如何让上海大学的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地用英语写论文。


我们有位思政课老师李梁,全国有名,讲课非常生动,以至于他的课一座难求。他平时喜欢搜集素材,看见好的材料就剪下来收藏,说明他是在很用心地去教。对于这样的人才,我个人认为提职称可以不对他的论文做过高要求。

 

(编辑邮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