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上海乒乓球挑不出人? 王励勤:为推广乒乓球我愿意上真人秀
分享至:
 (3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于量 2016-08-09 05:00
摘要:【昔日奥运冠军今何在】拿乒乓球项目举例,上海的一线队名额是36人,男女各18名,目前我们甚至还没有满编。

每位奥运冠军都有两个人生,在前一个人生中,他们头顶着光环,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但在退役之后,他们又必须接受自己的第二个人生,这个人生也许能再创辉煌,但更多的可能是与常人没有多大区别。他们如何在人生转换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和目标?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开幕,让我们走近这些昔日的奥运会冠军,看看他们走下领奖台之后的故事。


王励勤,现任上海体育职业学院副院长、上海乒羽中心主任、上海龙腾乒乓球运动俱乐部男队主教练,官至正处。退役三年,王励勤体重和以前一样,依然保持着完美的运动员身材。问其有什么秘诀,他微微一笑,露出标志性的眯眯眼,吐出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谁都知道这样的秘诀,真正能做到并不容易。不过王励勤能做到倒是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中国男乒总教练刘国梁曾经评价:队里不抽烟、不喝酒、睡眠规律、饮食合理的,就要数王励勤。网上甚至流传着他对于饮食克制的段子:先问营养师“这东西补吗”,补,多难吃也吃。


我相信这个段子应该并非杜撰。因为在上海这个炎热的夏季,接受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采访时王励勤依然大口喝着保温杯里现泡的绿茶。“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我也喜欢喝凉的,现在不怎么喝了。”王励勤指了指记者面前的矿泉水说:“不管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其他工作,身体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自律是王励勤身上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虽然坐拥17个世界冠军头街,但王励勤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条件并不是最好。他告诉记者,在进入国家二队后,他坚持两年给自己“开小灶”,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专项和力量训练,用勤奋地训练弥补了自己在力量和爆发力方面缺陷。


算了一下,进入国家二队时,王励勤不过15岁,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普遍淘气、贪玩,但王励勤似乎与这两个词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王励勤13岁时进入上海队后就住进了集体宿舍,每周只能回家一天,每天换洗的衣服全部需要自己手洗:“更早的独立,更早的自我管理,这对我是个锻炼,很多人可能要进大学以后才能独立,我提前做了,就比同年龄段的孩子做的更好一些。”


“不觉得没有天真到吗?”我很好奇。“不觉得。”王励勤回答时没有任何迟疑。我想这应该与他早早当世界冠军定位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一步的目标都非常清楚,每一个的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如今,自律、勤奋、目标明确的王励勤已经给上海乒乓球的发展树立了新的目标。

(上海乒羽中心主任王励勤带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

(坐在办公室里的王励勤)


人才匮乏“亚历山大”


上海观察:您刚从巴西回来吧,7月11日国际乒联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项目——“传奇对抗赛”在里约热内卢打响,比赛邀请了您、佩尔松和塞弗三位世界冠军,与巴西当地的新生代球队进行对决,重拾球拍的感觉如何?


王励勤:虽然不是正式的国际比赛,但是毕竟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了,所以赛前我还是专门练了一下。应该说赛后感觉还是挺好的。


上海观察:传奇队在比赛中获得的唯一一分来自于您和佩尔森搭档的双打,看来您即便是在退役后,状态仍然保持得不错。我们看到有报道说您在退役之后,反而比以前更瘦了,有这回事儿吗?


王励勤:体重和退役之前应该差不多吧。当然,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也算不容易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主要就是做到“管住嘴、迈开腿”。我始终认为,保持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是运动员,还是其他工作,身体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上海观察:您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么重视,是因为现在的工作有很忙、压力很大吗?


王励勤:除了一些案头工作和各个部门的沟通,我每天下午都会去训练馆看一下运动员们的训练情况。另外,在专业上,我也可以说是当仁不让,每个重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我都会参与制定。而每逢重要赛事,我也会去观摩比赛,同时牵头做一些保障工作。今年是奥运年,应该说还是比较忙的,出差比较频繁,一年下来在上海的日子其实也不算多。


至于工作的压力,的确也还是非常大的。毕竟我们工作的性质比较特殊,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唯冠军论”,但竞技体育始终是要用成绩来说话的。


上海观察: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励勤:主要还是在后备人才这一块。应该说目前这段时间是上海乒羽项目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和最辉煌的时候相比,我们现在的人才非常匮乏。


上海观察:人才匮乏到怎样的程度?


王励勤:2014年,上海男乒时隔十五年重获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并且在2015年蝉联,这个成绩可以说来之不易。但是其他年龄段,在全国基本都还只是处在中游水平。上海曾经被称为“乒乓球冠军的摇篮”,但是现在除了男乒的许昕、女羽的王仪涵,上海在乒羽项目方面处在“断档期”,能够“接班”的运动员不多。拿乒乓球项目举例,上海的一线队名额是36人,男女各18名,目前我们甚至还没有满编。当然,这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运动员的选择上是十分慎重的,但老实说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局面。


上海观察:这样的困境,根源在哪里?


王励勤:以乒乓球为例,中国队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一支坚实的后备人才队伍。某种程度上,国家队成员并非自然地新老交替,而是通过队内的选拔和竞争,让年轻运动员冲击现役运动员,从而加速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而在省市层面,由于人员和总体水平的限制,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运动员队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最顶尖的运动员凤毛麟角,但是需要非常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运动员,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择和选拔。


1991年我进入上海市队的时候,在我这个年龄段同时入选的球员就有好几个,而且在国内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现在,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我们甚至找不出哪怕一个拔尖的球员。即使是新选拔入队的球员,很多也没有比赛的经验,或者尚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因此球员培养的周期也相应被拉长。


上海观察:之所以“挑不出人”,是因为现在的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去打球了吗?


王励勤:可能有一定关系吧。现在和我们那个时代不同,我们那个时候,能进入体工队其实是一条非常不错的出路。但是现在不一样,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小孩的选择也更多了。体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更多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但真正走职业道路的,的确不多。


其实我觉得这里也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从事竞技体育可能和大多数人的想象并不一样:体育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人的方式。在参与竞技体育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培养起顽强、自立的精神。


另外一方面,走职业体育道路,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训练基地,我们一周有四次文化学习课,这个比例在全国来看还是非常高的。包括我们的一些少年组比赛,赛前也会安排专门的文化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比赛。运动员的生活绝不是仅有训练,而完全忽略文化学习。一个运动员要取得好成绩,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不可或缺,因此文化的学习我们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上海观察:职业运动员退役后的转型,可能也是家长的一大顾虑。根据您的观察,运动员退役后的转型容易吗?


王励勤:很多单位对于拥有体育特长的人才是非常青睐的,不仅因为他们的技能,更因为他们身上不同于常人的运动精神。做过运动员的人,在自我管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是要比一般人更强。所以即使是在退役后,在社会上仍然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奥运会赛场上的王励勤,图片来自新华社)

 

享受“爬坡”过程


上海观察:像您这样的成功运动员,一般都是怎样转型的?


王励勤: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在我们这批运动员中,有的在退役后跳出了体制,有的人甚至彻底离开了体育,像我则是留在了体制内。相信每个人作出的,都是适合自己的选择。


上海观察:那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留在体制内?


王励勤:其实我自己也有过很多考虑,当教练也好、留任国家队也好、继续深造也好,我都有过考虑。但是我始终还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尤其是希望自己前几十年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个人理解能够有用武之地。而要把这些经验和个人理解发挥出最大的功用,最好的途径还是培养运动员。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对体育和乒乓球这个项目的热爱。


上海观察:从运动员到管理岗位,您觉得变化大吗?


王励勤:从工作的角度来讲,现在和以前所做的事情其实没有太多区别。原来是自己管理好日常的训练和比赛,直接取得成绩,去为国争光;而现在则是通过我的努力,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让他们在赛场上为上海、为中国取得成绩。


上海观察:您1993年入选国家队,2013年宣布退役,在国家队整整效力了20年,被誉为中国乒坛的“常青树”。您是不是国家队中效力时间最长的球员?


王励勤:作为运动员的话,目前来看的确是最长的。


上海观察:为什么您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呢?


王励勤:其实这20年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刻意“坚持”。相反,如果是一直都是在“坚持”的话,可能也真正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从事竞技体育,都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因为我们是以“周期”来算的:在国家队,目标是奥运会,那么一个周期就是4年;在省市队,目标是全运会,一个周期也是4年。除了这两个最大的任务,还有各种全国性的比赛。作为职业运动员,在每一个周期里我们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备战状态,一种是比赛状态,并没有太多属于个人的时间,所以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


上海观察:您很享受这种不是在备战就是在比赛的生活吗?


王励勤:因为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备战状态中,大家都是在不断地磨练自己、提高自己;而在经历了这样的磨练后,如果天时地利人和,并且足够幸运,你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对于一名职业运动员来说,这样的体验是非常美妙的。


当然,在乒乓球队,我们常说“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获得了冠军以后,你马上又会有新的任务,又要切换到备战的状态,然后继续刻苦训练,为下一次的比赛做好准备。


其实对于现在的上海乒羽项目来说,我们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爬坡”的过程。过去的几年的确非常艰难,但是相信只要我们这些体育人能够继续保持现在的精神状态和对于事业的执着,上海乒羽项目也一定能够重拾往日的辉煌。


上海观察:所以您真正享受的是这种“爬坡”的过程?


王励勤:是的。我常说,回到上海接受现在的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是新的挑战,也是第一次“创业”。作为运动员,我已经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世界顶尖的爬坡过程。但作为管理者,这个过程则刚刚起步,我觉得对于现在的状态对于我所期望的,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我也常对中心的全体人员说,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起努力。因为现在的工作并不是靠我一个人能去完成的,而是要靠所有在上海从事这个项目的体育人的努力,才能去实现的一个伟大的目标。


上海观察:您当初在做运动员时有没有一个属于您个人的“伟大的目标”?


王励勤:当世界冠军!我6岁开始打球,当时就给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目标。当然空有这样一个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不断给自己设阶段性的目标:我的终极目标是世界冠军,但我首先要在上海站住脚,那么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做上海最好的球员;进入上海队以后,我的目标就是要在同年龄段中,做全国最好的球员;进入国家队以后,成为世界冠军的目标就更加坚定了。总而言之,一路走来,每一步的目标都非常清楚。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右二)、队员马琳(右一)、王皓(左二)、王励勤在领奖台上。当日,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以3比0战胜德国队,摘得金牌。图片来自新华社)


为推广乒乓球愿意参加真人秀


上海观察:您接手乒羽中心之后,有没有在乒乓球项目的推广方面作过一些考虑?


王励勤:一直都有思考。比如我们的乒超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我们的国家队运动员都会参加乒超联赛,因此这无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乒乓球联赛。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联赛是延长运动生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更是非常有意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球迷只能在重大国际比赛时,在电视机前观看乒乓球比赛。但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俱乐部,联赛也是主客场制,我们可以走进体育馆,现场观看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较量。这和看电视转播相比,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


上海观察:乒乓球在上海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现在年轻一辈的90后、00后们似乎对乒乓球的兴趣没有那么大了。


王励勤: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比如在乒超联赛比赛的间隙,我们会穿插一些球迷互动或是进行一些表演。除了专业的铁杆球迷,如何让更多普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这项运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上海观察:据说您曾说过,为了推广乒乓球项目,您会考虑参加乒乓球方面的真人秀,这是真的吗?


王励勤:但是现在好像还没有这样的真人秀吧?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会考虑的。


上海观察:现在体育类的真人秀挺多的,有节目来联系过您吗?


王励勤:有的。但是参加的前提,首先是不能影响目前的本职工作;另外就是这个节目一定要能够对宣传体育和推广我们乒乓球项目有帮助。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