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绍兴人改变了江南的形象?
分享至:
 (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丽宏 2020-05-25 13:25
摘要:江南的人文风尚和文化特质,应该是刚柔相济的。

曾经写过长篇散文《江南片段》,其中有一段,题为《江南的柔和刚》,对江南的地理、风俗和文化有一些感性的思考。

还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年,和几位朋友在杭州春游。坐在西子湖边,面对着桃红柳绿,湖光山影,聆听着莺语燕歌,风叹浪吟,喝着清芬沁人的龙井茶,大家都有些醺醺然。江南的明丽和秀美,使人沉醉。这种沉醉,似乎能让人昏然欲睡,让人在温柔和妩媚的拥抱之中飘然成仙。这样的感觉,应了古人的诗:暖风熏得游人醉。朋友中有人下结论道:江南景色之妙,在于一个“柔”字。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反驳这样的结论,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这样的结论大概站不住脚。

离杭州不远,还有一个很典型的江南古城绍兴。如果说江南的城市,都给人一种柔美的印象,那绍兴则完全不同。说起绍兴,我的心里很自然地会涌起一种刚劲豪迈的气概。那里,是我们的一位坚毅勇敢的先祖大禹的故乡,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故乡,也是现代女杰秋瑾和文豪鲁迅的故乡,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都裹挟着勃勃英气,无法和一个“柔”字连在一起。然而绍兴的阳刚之气,并不是全由这些历史人物带来,走在这个新旧交织的城市里,我处处感到雄健的阳刚之气。

绍兴是一个由石头构筑的城市。古老的城墙是石砖砌成的,老城的路是石板铺成的,运河里的古纤道是石头架成的,而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桥,千姿百态地架在密如蛛网的河道上。在这些铺路架桥造房子的石头上,用钢凿刻画出的无数粗犷有力的线条,岁月的流水和风沙无法磨平它们。这些石头,以及石头上的线条,使我感觉到一种厚重的力量,这种力量,和江南的柔风细雨完全是两回事。我曾经想,这么多石头,从什么地方来?

游览了绍兴城外的东湖和柯岩,方才知道其中的秘密。东湖在峻岭绝壁之下,湖水波平如镜。坐船在湖中仰望,但见千仞危崖从天上压下来,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这湖畔绝壁陡直险峻,犹如刀劈斧削,而临壁的东湖虽不宽阔,却深不可测。这山,这湖,似有威力巨大的鬼斧神工劈掘而成。

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古代的采石场,是石工的斧凿劈出了东湖畔的万丈绝壁,挖出了绝壁畔这一泓幽深的湖。人的劳动竟能造成如此壮观的景象,这是何等伟大的力量。

柯岩也是绍兴的采石场,石工们削平了高山,又向地下挖掘。我见过石工们在深坑中采石,斧凿清脆的叮当之声和石工们高亢的吆喝之声交织在一起,从地底下盘旋而上,直冲云霄。这是我听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积蓄了千百年的痛苦和忧愤,埋藏了无数个春秋的憧憬和向往,猛然从人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挟带着金属和岩石的撞击,高飞远走,震撼天地。

在柯岩听到这样的声音,印象中柔弱的江南就完全改变了形象。在柯岩,有一块名为“云骨”的巨大石柱,如同从平地上旋起的一缕云烟,被凝固成岩石,孤独地兀立在天地之间。这块奇石,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自然造化,更不是神力所为,而是石工们的杰作。在劈山采石时,他们挖走了整座山峰,却留下了这一根使人遐想联翩的石柱。

这像是一座纪念碑,像是一座雕塑,纪念并塑造着在江南创造了惊天动地业绩的采石工,他们是一个坚忍顽强的群体,是祖辈相传的无数代人。造就了绍兴城和其他江南城镇的石头,就是通过他们的手开采出来的。

江南的方言,被人称为吴侬软语,全无北方话的铿锵;江南的戏曲,也大多缠绵悱恻,唱得是软绵绵的腔调。唯独绍剧是例外。绍剧又叫“绍兴大板”,唱腔粗犷豪放,洋溢着阳刚之气。听绍剧时,我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在柯岩听到石工们的采石号子,同样的激昂,同样的高亢。我曾想,绍剧的唱腔,会不会脱胎于石工的号子?

如果要说江南的刚强和英雄之气,绍兴并不是一个孤例,我们上海的历史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松江曾经是中国文化的在江南的一个中心,那里不仅出文人,也出画家,云间诗派,云间画派,曾经引领中国的文艺潮流。清兵进攻江南,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奋起抵抗,至死不屈,兵败后,夏允彝投水殉节,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被捕,至死不屈,就义时才17岁。

夏完淳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英勇刚烈的英雄,他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刚烈形象。他的《狱中上母书》写的正气凛然,激情回荡。他的绝命诗《别云间》,曾经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夏完淳在诗中这样道出自己的壮士襟怀:“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现代上海在不少文人的笔下,是一座女性气质的阴柔的城市,似乎缺乏阳刚之气,其实这也是对上海的一种误解,回顾近代历史,上海也留下不少激荡着英雄气概的篇章。“八一三”抗战,淞沪抗战,面对侵略者,军民团结,万众一心,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至今还留着八百壮士的血迹。

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首有关上海的长诗《沧桑之城》,其中有一章写了一位在抗战时期以身殉国的勇士。1937年12月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在上海市区武装游行,庆祝胜利,炫耀武力,游行的日本军队经过大世界时,有一个上海市民高喊着“中国万岁”,从大世界顶上跳下来,以壮烈的牺牲,抗议侵略者的暴行。日本军队的游行队伍大乱,日军队伍行至南京路广西路口,又有一青年向日军投掷手榴弹,炸伤日军3人,自己英勇牺牲。抗战期间,上海的孤岛中曾发出很多谴责侵略者,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慷慨激昂声音。我认识的一位老诗人任钧,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激情澎湃的诗歌,在抗战时期曾激励了很多中国人。我认识他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这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我曾惊讶,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当年怎么会写出如此有力量的诗篇。这样的人物诗篇,也可以印证上海,印证江南的性格。这些往事,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但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行为,给人的印象不是柔,而是刚,刚正,刚强,刚烈。

江南的人文风尚和文化特质,应该是刚柔相济的。

(5月25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开幕,同时 “江南文化讲堂”(第一季)首讲开讲, “江南文化讲堂”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这是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在江南文化讲堂首场活动上的演讲内容。)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