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不直播带货,不打折促销,不在乎客源,冷门“网红”小店逆势底气何在?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0-05-22 16:28
摘要:互联网是把内容的反选权给了受众和消费者。

中午12点,在静安寺上班的白领乔溪午休时间,再一次溜到位于建国中路的街边小店“介末”,看店内最新推出的艺术家展览。

这里的玻璃器皿不如商场里的剔透,气泡、纹路清晰可见,杯子碗盘上爬满浮雕的图案,缤纷色彩犹如印象派画作。

在店内灯光、金属展台营造的绰绰光影中,原本“实用”的餐具,有了别样的艺术气息。

正在进行的大室桃生作品展(图片来源:介末微信公众号)

说是“小店”,其实是一家复合式艺廊。这家叫“介末”的艺廊主要经营手工制品和艺术品,在上海有两家店,建国中路沿街的门面房,是为手工艺人和艺术家举办展览的展厅;藏在绍兴路书店“光之空间”背后的老店,两层空间堆满历次展览留下的作品。这家店在网上名声很响,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名声甚至远播海外,是不少本地粉丝和海外游客必到的淘宝之地。

乔溪曾想购买的杯子价格不菲,但全部被人买走

这也是乔溪心中的“私藏宝藏”,几乎从不与人分享。但她知道“好店藏不住”,“好货都靠抢”。2月底她本打算在店内选购一个杯子作为好友的生日礼物,3000元的价格并不亲民,谁知3月初再来,杯子已销售一空。

这次乔溪来看的,是“介末”最新的展览,日本玻璃艺术家大室桃生的个人展览——这已是疫情之后这家艺廊举办的第二个展览。

变数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1月28日大年初四就打算开门营业的“介末”不得不一延再延。但比起周边其他小店,这家艺廊恢复得很迅速:2月10日全面复工,4月初推出疫情后第一次展览,5月9日开始了此次“春慢漫”展,今年接下来的展览排期已至11月。

正在进行的展览海报(图片来源:介末微信公众号)

“介末”办的手工器物与艺术品展览,大多来自日本。受疫情影响,许多日本艺术家都已经暂停了手中工作。然而海外疫情并没有扰乱“介末”的节奏。“介末”的主理人koh说疫情当然给他们带来了影响,尤其是线下展览,但“现在虽然比计划乱一点,好在我们预案充足,发生变数才方便调整,比如一个艺术家来不及,马上就能顶上另一个。”

展览的准备周期至少1年以上,因此“变化”对“介末”来说是常态。以正在举办的展览为例,“介末”与艺术家大室桃生约定办展已是两年前的事了。Koh并不惧怕变化,“只要把控好节奏就没事,怎么变都会在一个频率内。”

复工之后,“介末”快速调整了计划,先是整理出去年办展的日本艺术家尾上耕太送来的一批新作,开出疫情之后首个“mini展”,随后相继确认两名国内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展。

李共标作品(图片来源:介末微信公众号)

去年年底,“介末”首次涉足国内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在杭州工作生活的“铁匠”李共标是在第一个在这里办展的国内手工艺人。那些曾在巴黎、佛罗伦萨展出过的作品,汇聚在建国中路上这间小小的展厅里。“有客人买了他的作品发到网上,被海外的买家发现,留言说‘后悔当初没买下来’。”

当初选择李共标,Koh坦言没有想过“发掘国内匠人”这样沉重的“使命”“责任”,“只是因为他的东西好,好东西放在那里你就知道。”但受疫情影响,“介末”的眼光开始放到国内,此前就曾接触过的年轻艺术家廖亮正在准备展品,Koh曾去过几次他的工作室,还预定了专为展厅创作的画作:“他的工作室就在上海,沟通起来方便。国内肯定也有很多好艺术家,我还没来得及发现。”

流量

与传统的画廊相比,开在街边的“介末”没有那么孤高;但这里展售的手工制品和艺术品,价格依然不菲。很多人担心,这些“非必需品”,在疫情之后还会有市场吗?

“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法旅行,就想收藏些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没想到大家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吧!”乔溪造访了“介末”两家店,之前看好的3000元的杯子、5000元的花器和近万元的烛台,都被买家带回家了。Koh也坦言疫情之后“生意还算稳定”,“主要靠几年积累的老客户和充足库存。”

介末老店,像仓库也像民居

与那些仅仅把自己定位为艺术家与客户之间“平台”的艺廊不同,“介末”在展览之初会直接买下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一方面打消艺术家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让客人来了总能有所收获。而这些充足的库存,成了介末在疫情期间销量平稳的关键因素。

“平时没事就会来转转,好多东西在心里种草,没买看看也开心。等到存下一笔钱再搬回家。”乔溪喜欢周末去介末老店,它藏在绍兴路弄堂里,不一定随时有人,“我都会提前预约”。这里,两层楼布置得很有宫崎骏动画《侧耳倾听》里猫男爵所在那家店的味道,所有的手工器物、艺术品与生活空间融为一体。

建国中路的展厅虽然背靠田子坊,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流量”。混凝土外墙和水泥地板、斑驳白墙、常年关闭的玻璃门,也常常让路过的人有种“被拒绝”的感受,不知门内究竟是怎样的天地,连Koh也坦言平日门店进来的客人数是“看天”。

乔溪记得,自己是在微博上搜索到这家店的,“他们拍的海报和日常图片太好看了。”实地走访之后她成了“铁粉”,跟同好交流才发现这家店在网上名声很响,“好多生活在日本欧美的人都知道。”

“顾客来得多不如来得精准。”koh说,“潜在的会喜欢‘介末’的人群,有成熟的信息筛选和汲取能力,这一点上我很有信心。”

网红

5月3日,“介末”进行了开店4年来首次直播,只持续了14分钟。5月16日第二次直播时间稍长一些,历时23分钟。

这实在太不“网红”。

而且直播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正在进行的两场展览,从艺术家到展品工艺。至于带货链接,要等展览结束后才会上网。

如此“漫不经心”,介末却在淘宝直播上吸引了47116名粉丝。

而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介末都有账号,更新不算勤快,大多是“店内日常”;互动也不算频繁,一般只回答“何时开店”这样的实用信息。店员甚至从来不主动加顾客的微信,更不会像时下流行的那样拉个“介末卖货群”。

店内唯一做过的折扣活动,是去年初吸引资深买家的“会员计划”,条件不可谓不苛刻:会员一次缴纳5000元会员费,不抵扣消费,有效期一年,只能享受库存商品折扣,正在展览的展品无任何优惠。

尽管如此,捧场的“铁粉”依然抢光了“会员”名额。

艺术家竹内真吾展览期间现场制作陶艺品

展览之前,Koh几乎通宵工作,从海报到展陈,一遍一遍尝试调整。开店之前,他从事广告摄影,“介末”的海报总能在网上引发点赞:陶艺家池田优子的作品色泽清浅线条柔和,他们把作品放进铺满白沙的水中拍;“铁匠”李共标新作只有黑银两色,他们调高对比度,拍出版画般的质感。

陶艺家池田优子展览海报(图片来源:介末微信公号)

平日里,他们则着力关注艺术家的动态和创作,保持紧密联系。“很多艺术家和我们是在相互观察相互试探。”比如正在展览的大室桃生,一直关注了“介末”两年多,才认定“可以承办我的展览”。

Koh说:“做好展已经很累了,我们只有精力和兴趣做内容。”

在乔溪看来,把“内容”做强才是真正的“网红”应具有的实力:“互联网是把内容的反选权给了受众和消费者。只有真正做好内容的‘网红’,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消费者会用行动来证明。”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