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村民白领同楼而居、菌菇成可循环产业……上海这个村独特的乡村振兴实践
分享至:
 (2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2020-05-16 06:21
摘要:在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很多个沈建明和王冬梅,就在这个由乡村大别墅变身的人才公寓里相遇。

58岁的天平村村民申建明,这两年完成了“二级跳”。先是去年住进了改造后的新房,摆脱了住了30多年、已成危房的兵营式住宅;接着摇身变成了“房东”,由村里统一出租,将闲置的两层楼面租给在罗店工业园区上班的员工。

对于老申来说,不仅自己和老伴、孩子依然住在宽敞明亮的第三层楼,租出去的两层也给他带来了每月3000多元的租金,而且物业费由村里支付,租客也由物业管理。用他的大白话就是:“不用费心,只管收钱就好。”

同样改变的是景峰药业质监部员工王冬梅。从上月底开始,她拎包入住了位于天平村的人才公寓。小区环境优美,整洁舒适、厨卫独立的20多平米的单人套间月租金不过700多元,骑车到单位不过5分钟,这让她感觉:“很超值。”

在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很多个沈建明和王冬梅,就在这个由乡村大别墅变身的人才公寓里相遇。作为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天平村正在通过环境、住房、产业等多方面摸索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边是村民房屋闲置,一边是白领亟需住房

古镇边上,青瓦白墙,配合中国传统特色的门窗样式,一幢幢三层联排别墅充满古朴韵味。

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大门有门禁、人脸识别等,三个大字十分惹眼:“天舒苑”。这里,就是目前天平村村民和罗店工业园区一些白领共同居住的地方。

30多年前,罗店镇老百姓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成为全市首家也是唯一开展“三集中”的试点区域,将原有宅基地从“分散”归并为“集中”,为政府集约利用土地,以及粮食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百姓依然居住在一排排的“兵营式”建筑中,当时作为全国样板的住房如今却成了危房。

2014年10月,天平村申家楼39户率先启动项目试点工程,开启了农村“兵营式”危房改造的村民自建、政府配套的“罗店模式”。此后,罗店镇“兵营式”危房改造项目被列为宝山区重大民生工程,覆盖了天平村所有村民(已动迁出去的除外)。改造后的联排乡村别墅,既解决了村民的集中居住问题,更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随着村民陆续入住,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很多人家手头有三层楼、12间左右的房子,可自住一般三四间房足够。于是,有村民将闲置的房间出租,但无序的出租,却滋生出潜在的消防、治安等隐患。

另一方面,罗店工业园区转型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导入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人才住房需求旺。于是,罗店镇尝试租赁一批农民闲置的宅基地房屋打造农村人才公寓“样板房”的想法应运而生。

去年开始,“天舒苑”项目启动,镇、园区对农户闲置房屋进行收储,并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完善人才公寓周边的绿化、停车、安保、水电等配套,而村民则根据统一标准对房间进行必要装修。人才公寓由专门物业与村委会合作管理。

罗店工业园区副总经理朱东波告诉记者:“‘天舒苑’里共有113间人才公寓,总面积2500平方米左右,可以满足大约250位园区企业人才的住房需求,租金比周边同类房屋低20%—30%,目前入住率达到70%。通过对接宝山区人口办、罗店派出所,入住这里的人才可以办理上海市居住证,对于人才将来的子女教育、购房、落户上海,都有一定帮助。”

记者看到,天舒苑里绿化郁郁葱葱,有停车场、健身设施、快递柜等配套设施。联排别墅内合理分隔出了独立套间,每套二三十平方,可双人也可单独租住,家具、家电、网络、独立厨卫一应俱全。光是景峰药业就有20多个员工租住于此。王冬梅说:“我们同事之间会串门吃饭。这里的村民也非常朴实、友好。”

“村民通过统一出租,根据房间多少,每年可以增加收入3—8万元。”天平村党支部书记金建强感慨:“随着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我们既要让村民实惠,也要让人才幸福。”


        一边变废为宝,一边带动农户增收

走出“天舒苑”,周边的4820亩土地,是宝山区的蔬菜保护区。天平村的农业龙头企业、上海永大菌业就坐落于此。

这个来到天平村近20年的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即“公司生产菌包、农户培育食用菌、公司回收并销售食用菌”,将宝山区的稻秸秆以及绿化修剪树枝充分利用起来制作食用菌基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户增收。

在占地28亩的永大菌业堆场,一些秸秆包一部分被解捆后,压缩成正方体堆叠放置,另一部分则经粉碎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麸皮、木屑、豆腐渣等其他辅料,搅拌混合后经机器装袋,再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注入菌种,培养出菌菇。

永大菌业负责人黄国标告诉记者,为实现秸秆种植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2012年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与日本、韩国、美国等食用菌研究机构以及上海市农科院一直在努力探索开发稻田秸秆生产菌包技术。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食用菌生产原料本地化就地取材,将宝山区的农林废料——秸秆和城市绿化的枝丫条加工成菌菇生产的培养基,实现“点草成金、变废为宝”,解决了秸秆、树枝处理的难题。栽培结束的废料经过发酵工艺以后,又可以变成有机肥料,重新进入农业生产环节。

据估算,永大菌业每年能够消耗宝山区域内50%以上的水稻秸秆,预计可产菌菇1万吨以上。黄国标说:“2019年,我们收储宝山全区50%的稻秸秆,今年永大菌业扩大产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处理宝山全区的稻秸秆和城市绿化的枝丫条。”

在永大菌业的工厂里,技术含量高的养菌环节由公司完成,长菇环节则交给农户在大棚内完成。据介绍,菌菇的长菇环节周期长,但管理技术相对简单,农户要做好合理通风和喷水出菇管理,采摘后菌菇由公司回收。通常一户以3个劳动力来计算,承包10万到20万个菌包不成问题,这一模式带动周边300多人先后加入食用菌种植,农户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目前,永大菌业已搭建快捷的冷链物流销售渠道,先后与海底捞、肯德基、盒马、叮咚、美菜、食行生鲜等合作,实现基地采摘后当天送达上海城乡消费者手里的快捷配送。 “我们的菌菇早晨采摘,中午就能上市民餐桌。因为种植基地就在近郊,缩短了配送时间,也保障了菌菇的品质不受运输影响。”


      探索将村级“沉睡”资金有效利用的平台

初夏时节,在天平村放眼望去,已是花海斗艳、果林飘香,传统的粮棉之乡正转型为新型的蔬果之乡。

据介绍,在全村现有的2100亩农田布局中,分别有400亩蔬菜、600亩水果、1000亩花卉苗圃、100亩鱼塘。这里的水果小有名气,种植的草莓、葡萄、水蜜桃、黄桃、翠冠梨、蜜桔、无花果、红心猕猴桃等应时鲜果,受到市场青睐。

昔日的村养猪场旧貌换新颜,一个主打亲子休闲的开心农场及少儿农业科普基地雏形初显。昔日的废旧水厂,规划改造成“天平综合商业中心”,打造集现代购物、特色餐饮、乡村民宿、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村级重头经济实体,成为与古镇罗店遥相呼应的新型乡村商业区。

正在兴建的“天平康养中心”,脱胎于原颐嘉园养老院,将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敬老养生基地,图书馆、阅览室、书画间、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其西侧另辟30亩菜地,让老人和探望他们的家人一起,体验种菜摘果的现代田园生活。

2019年,村总收入1260万元,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年内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2亿元;村级企业总资产力争达到2.8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到1500万元。

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村土地厂房资源出租和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而随着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期望越来越高,村级“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

罗店镇党委书记瞿新昌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由上海罗店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代表镇集体与20个村经济合作社出资成立了上海罗村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资金统筹平台运作主体,将村级“沉睡”资金、低效资源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初期统筹资金规模1.05亿元,各单位出资500万元,计入公司注册资本。对各村闲置资金参与平台公司运营的,按照不低于银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确保相应回报。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的探索会持续不断。”瞿新昌说。

栏目主编:黄勇娣
图片由周楠 摄、罗店镇 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