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35岁拉脱维亚姑娘,在青浦练塘成了200多位老人的“妈妈”
分享至:
 (5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20-05-01 08:02
摘要:一个外国姑娘,怎么成了中国的养护院院长?

35岁的拉脱维亚姑娘阿娜西还没结婚,却自嘲已经成了200多个中国老人的“妈妈”。

在上海学习、工作了整整16年后,从去年4月开始,阿娜西多了个出人意料的身份——位于青浦练塘镇的九峰养护院院长。在这个养护院里有60多个工作人员,住着200多位老人,其中有42个老人已是90岁以上高龄。

35岁的养护院院长,少;35岁的外国人当中国的养护院院长,更是凤毛麟角。阿娜西说,有人说她是“上海唯一”,有人说她是“中国唯一”,这些她都不在乎。“我只想服务好这里的老人、搞好这里的环境,让老人满意、家属认可,别的都无所谓。”

一个外国姑娘,怎么成了中国的养护院院长?长期在城市生活的阿娜西,怎样克服“水土不服”、和上海乡村的老人沟通交流?当院长一年来,她又是怎么做到让各方都“服帖”的?

“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好奇心越大”


阿娜西在中国已经待了16年了。

2004年,她在拉脱维亚考上大学,第一专业选的是中国概况。“中国对我来说太神秘了,小时候只在地理课程上了解过中国的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但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并不了解,一直很想来看看,所以读大学时选了相关专业。”

入学后,她很快申请到了中国政府的留学生奖学金,来到复旦大学读书,先学了两年中文,然后在复旦读完了本硕,硕士学的是环境资源保护法,2014年硕士毕业。

在复旦的10年,让对中国一知半解的阿娜西彻底成了个“中国通”。她告诉记者,在拉脱维亚的相关教材上,对中国的介绍都是偏重古代的,连语言也是,她在学习现代汉语之前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古汉语。“到了上海之后,我完全惊讶了,没想到中国这么现代化,有这么多高楼,和书上介绍的完全不一样!”

在复旦读书的时候,阿娜西就已经活跃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期间,她组织了复旦美欧留学生会;复旦召开全校大会,她还曾提交过一份关于优化周边地区交通的“提案”。2007年,她联合30多名留学生,组织发起了名为“Don’t Forget the Kids”(不要忘记孩子们)的慈善社团,开始了与几所小学长期的交流支援活动。2010年本科毕业时候,她是当年复旦大学十位“毕业生之星”中唯一的留学生。

硕士毕业后,阿娜西辗转多家中国公司工作,后于2018年底来到海阳集团。由于法律功底好、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也有过从事慈善事业的经历,2019年4月,她被公司派到公建民营的海阳九峰养护院担任院长。“书本上的中国和实际中的中国太不一样了,在这里待的时间越长,我对中国的好奇心越大,想体验的事情也越多,所以毕业后我留在了中国。”

当院长要“懂行”还要亲力亲为


九峰养护院位于练塘镇张联村500号,那里已是上海最西端,不远处便是美丽的练塘古镇和青西郊野公园,再往西便是嘉善县姚庄镇。每天清晨5点多,阿娜西从徐汇区的出租屋里出发,坐10号线、17号线两趟地铁后再换乘青蒸线公交车抵达九峰养护院上班,全程将近2小时。这段路很长,可阿娜西乐此不疲。

一个外国姑娘当养护院院长,先且不论怎么服务老人,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获取全院保洁员、护理员、安保人员等的认可呢?

“关键是要‘懂行’,不能业余,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非常重要。”阿娜西告诉记者。此前她看到个新闻,说某个养老院院长考了水工、电工等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她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故事”,这是一个院长的本分。“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范围、内容、区域、时间,我都要知道。如果今天电工请假没来上班,万一电路出了故障,我必须知道要联系谁、怎么处理,而不是把这摊子事交给其他人去协调执行。我是年轻人,跑得动,多看多了解,多向员工学习,才能管好一个养护院。”

在懂行的基础上,很多事情阿娜西还亲力亲为。“一个养护院,最重要的岗位是护理员,他们是直接服务老人的,我必须对护理员的工作状态、心理状态、岗位职责非常了解。为此,有些护理工作我会上手去做,只有亲手做了,才能有所体会,员工对我也会更加认可。”

不久前,阿娜西和其他护理员一起,为院里的老人们剪了指甲。“给老人剪指甲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需要专业工具,需要哄老人配合、让他们不要动,需要消毒工具……自己亲身参与之后,才知道护理员真的不简单。”

在服务老人方面,阿娜西起初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与老人们交流困难。“我普通话讲得还可以,但我们这边的老人大多数是练塘人,他们讲练塘话,一开始我是听不懂的。我就和他们多接触,多交流,包括他们的日常需求、家庭情况、有几个子女、谁经常来看望等等,慢慢地我就听得懂练塘话了,他们也能听得懂我说的话。”

让患病老人剪茭白适应环境


老人又叫“老小孩”,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有相似之处,都要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甚至“古怪”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阿娜西不仅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还慢慢学到了一些管理服务方面的“中式智慧”。

去年夏天,一个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的老人刚入住时非常不习惯,不愿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种互动游戏,也不太愿意说话。阿娜西就问老人的女儿,平时老人在家喜欢做什么事?“女儿告诉我,练塘是茭白之乡,特产茭白,老人平时在家最喜欢拿着茭白喂给鸡吃。”于是,阿娜西就给这位老人准备了很多茭白,又准备了一把老年人专用的剪刀,让老人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把茭白剪成小块。“剪着剪着,老人心情平静了,脸上表情也舒展了,自言自语道,茭白剪成小块就可以喂鸡了……”就这样,阿娜西终于让这位老人接受了新环境、接受了护理员。

在九峰养护院里住着的,还有一些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五保老人(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这样的老人去世以后,阿娜西和其他工作人员还要按照青浦乡村的风俗给老人办葬礼。在拉脱维亚,人们办葬礼时普遍选择埋葬,送葬时家人朋友围在墓碑周围说点缅怀的话。而在中国,丧葬风俗完全不同。“要选择寿衣款式什么的,一开始我真的有点不适应,但慢慢的也就好了。其他老人看到我为了葬礼忙前忙后,准备香烛寿衣等各种物事,对我也更认可了。”

今年1月20日,阿娜西和其他工作人员给全院老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还开了个小型的联欢会,让不能回家、无家可归的老人也能热热闹闹过春节;今年3月4日,阿娜西给张志林等平时参加活动积极踊跃、愿意主动给护理员“搭把手”帮忙的老人发了“先进个人”荣誉证书……种种事情,让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洋院长”成了老人们最信赖的亲人。

不久前,养护院内一个老人自然死亡以后,老人的妹妹给阿娜西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养护院对她姐姐的长期照料。“这让我特别感动。虽然老人已经去世了,但我和这些家属还是朋友,平时在练塘古镇上偶遇,也会聊上几句。”

养护院里的老人从来不把阿娜西当成外国人,没有人叫她“老外”,都把她当自己人。“老人们挺有趣的,有时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操心我的终身大事,看到我的男友来看我,也会‘八卦’地问我什么时候准备结婚。”

给老人“直播”种菜解闷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阿娜西的管理服务能力是个大考验。阿娜西告诉记者,从1月25日开始的两个多月里,九峰养护院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家人不能探望、老人不能外出,院内工作人员也会根据民政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对被褥、枕头、餐具等进行消毒。封闭式管理期间,养护院的60余名工作人员全部住在单位,保证24小时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由于防疫需要,老人们就餐、活动、娱乐方式也随之调整,为避免养护院食堂就餐人员密集,集中式就餐被改为在房间里分散式就餐。阿娜西每天都在各个楼栋之间穿梭,查看防疫措施是否到位、老人们的生活是否正常。

最近,九峰养护院员工已可以正常上下班,但回家后去过哪里要实时登记,上班也要检查随申码、测量体温;家属已可预约进养护院探望老人,但也要登记信息、检查随申码、测量体温,确保安全。“我们要对老人的安全负责,不能掉以轻心。我也反复和员工强调,最近尽量减少自己不必要的外出活动。”阿娜西说。

疫情期间,老人们没有家人探望、很多活动也取消了,比较无聊。怎么给老人解闷?阿娜西想了个“接地气”的办法:给老人“直播”种菜。

在老人宿舍楼的窗外,是养护院的一片空地,今年植树节时,阿娜西买了青菜、空心菜、苋菜、茄子、番茄等种子,带着员工们一起在这片空地上种菜。“一方面,是让老人看着我们种、解解闷,另一方面,过几个月后长出来的有机蔬菜也可以供给养护院的食堂,烧给老人们吃。老人中间有不少是种田高手,苦于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能自己亲自下地干活,我们种菜时,他们也会提供一些技术指导,过过种菜的瘾。等再过段时间,我还准备带身体条件好的老人到菜地里散散步。”

为了省钱,精打细算的阿娜西并没有购买菜苗。“一棵菜苗要1元到3元,但种子就很便宜,所有的种子我才买了不到200元,如果都买菜苗的话要花上千元。”由于从种子种起难度更大,很多农活阿娜西都是现学的:“每种蔬菜要不要盖薄膜、要不要搭棚、要不要浇水施肥,我都虚心向人请教,越学越有劲。”在拉脱维亚,阿娜西生活的城市是首都里加,那里有拉脱维亚一半左右的人口,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小,阿纳西就生活在城市,没接触过农活,养护院里的种菜经历让她感到无比新鲜。

4月28日,记者在九峰养护院里亲历了一场老人写心愿卡贴在心愿树上的活动。在午后阳光下,老人们乐呵呵地拿着水彩笔,在心型的便签纸上写下一个个代表他们心中美好愿望的词。不会写字的、拿不动笔的老人,阿娜西会帮他们代写,然后搀扶着他们去把心愿卡贴上心愿树。在这些便签纸上,有的人写了“快乐”、“长寿”、“开心”、“幸福”、“美丽”,还有的人写了“钱多”、“赚大钱”、“睡到自然醒”、“帅哥”、“夕阳红”、“谢谢”。阿娜西每跟一个老人说话,都会握着他们的手:“感觉像牵着小朋友的手一样,特别温暖。”

阿娜西告诉记者,里加和上海是完全不同的城市,里加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周末会到波罗的海边上晒晒太阳,很悠闲;上海则更有朝气、节奏更快,适合年轻人打拼。“两座城市各有不一样的好,各有各的幸福感,我都爱。谢谢这里的老人们喜欢我,我也会继续尽心尽力为他们服务。”

栏目主编:徐敏
图片来源:茅冠隽 摄;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