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武汉日记】雷神山医院每天几百桶医疗垃圾去了哪?
分享至:
 (58)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凌云 2020-04-11 17:16
摘要:70多天,400多吨医疗垃圾的焚烧,也在无形中竖起一道屏障,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坚守这么多天的意义所在。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处理医疗废弃物的志愿者,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了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外,离感染源最近的一群人。深圳企业家李海建,1月29日那天选择成为一名“逆行者”,他驱车前往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废弃物焚烧车间建设,车间建成后,他又毅然选择留下,临时组建团队,负责焚烧车间的运营和维护,处理医疗废弃物,一直坚守到今天。

讲述者:李海建 深圳企业家 50岁

这几天,雷神山医院医疗废弃物焚烧车间的垃圾袋里,出现了床单、被罩,这意味着,医院离关门那天不远了。

回顾这么多天的经历,我依然觉得不可思议。最初只是打算帮雷神山医院建设医疗废弃物焚烧车间的我,没想到在武汉一待,就是70多天。

大年三十那天,我和朋友们商量着购买筹集物资,看着很多病人求床位,医生在网上求物资,我心情特别沉重。就算平时有人在你旁边摔倒了,也得去扶一把,更何况如今看到同胞遇上这种事,怎么能没有行动?

大年初一,通过朋友,我联系到了武汉中建三局参与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了一些我的建议,也表达了可以去武汉支援医院建设的想法。我的公司有相关方面的设计能力,能够在设计上提供帮助,加快工期。我特别提出,医院产生的高危的医疗垃圾最好就地焚烧,以免在转运中造成污染。

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我就参与过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空调环境下的微生物污染与控制。当年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时,也了解过如何进行消毒、如何切断病毒传播,有了之前的一些经验,我心里还是有些底。

在出发前,几乎身边所有的人都反对,但我的想法很坚定,虽然在武汉有被感染的风险,我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就好,至于其他,就听天由命吧。

1月29日,我租了一部房车,开了17个小时,从深圳抵达武汉。去武汉前,我带了3套防护服和自己买的1万个口罩,还有预计能用5-7天的物资。防护服我至今只用了2套,最初物资匮乏的时候5-7天换一套,每天消毒使用,后来有了医院提供的医用防护服。口罩自己留了一些,大部分都捐给了武汉市物业管理协会等单位。

初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的现场,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上万名工作人员,成百上千台起重机、挖掘机同时运转,所有人都特别投入,一心只想着能尽快将医院建成收治病人。但随之而来不得不面临的,是现场的无序,大家都匆匆忙忙,一群陌生人临时聚合在一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你根本不知道要解决手头这些事,该找谁?

这仿佛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需要同时对接不同单位,沟通车间的焚烧、上料、消毒等设计,提供车间通风、排水、电器安装的相关参数。没有文件,所有流程只能靠电话、微信跟那头根本不认识的人沟通,武汉封城,需要的很多配件根本运不进来,五金店关门,买一颗螺丝都困难。

幸运的是,在来武汉之前,我接到中建三局雷神山医院项目工作人员的交托后,就开始寻找医疗废弃物垃圾焚烧设备,发动了同学群、同行群的朋友和公司采购人员,终于联系到一家湖南的公司。他们提出可以将公司研发的焚烧设备,捐赠给武汉、孝感和鄂州等地,大年初五,就将设备送到了现场。

我庆幸自己还是来对了,很多协调、沟通只有在现场才能完成。为了能提高效率,在建设期间只能跟人面对面沟通确定细节,背景是机器轰隆隆的声音,带着口罩只能靠吼。建设车间的那些天,我几乎每天都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要操心的事太多,也根本睡不着。

2月8日,雷神山医院医疗废弃物焚烧车间第一次点火成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后来才知道,等到我接手车间的运营和管理,才是真正的压力倍增。

车间建成后,我收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的邀请,希望我能组建团队,负责运行,我没有太多犹豫,还是决定留下来。

但一座临时建起来的焚烧车间,没有专业的处理医疗垃圾的工作人员,怎么办?

我只能委托公司那边的同事,帮忙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好在立马就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赶来,在这70多天里,陆陆续续有35位志愿者,他们来自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义无反顾来到这个高危的地方。

这是一个陌生又毫无经验的团队。那几天我在车上查询资料,做了讲解PPT,制定焚烧车间工作细则,给每一个志愿者上岗前做培训。

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弃物通常分成五大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病毒的特殊性,除了平时常见的防护服、口罩、针管等物品外,所有病人接触过的东西,包括床单、被罩、杯子等都属于医疗废弃物,都属于感染性。为了防止转运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雷神山医院产生的所有医疗垃圾,都在车间焚烧处理。

每天上午10点至12点和下午的4点至5点,都是雷神山医院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的高峰期。在雷神山医院,医疗垃圾的处理流程是这样的:病区的护士收集完医疗垃圾并称重,将黄色的垃圾袋放到病房门口,随后由雷神山医院专门的物业工作人员将每个病区的垃圾收集好,放入垃圾桶内,再推至焚烧车间的“暂存间”,这个“暂存间”是我在建设期间特意要求建的,垃圾放入“暂存间”后,会进行半个小时的紫外线消毒,之后工作人员再从暂存间的另一个门将垃圾桶取出,还要经过一次喷洒消毒,最后这些垃圾被放置进料平台,再被工作人员用工具推入焚烧炉。在医疗垃圾收集、转运和焚烧的三个阶段,都要经过多次消毒。

雷神山医院的焚烧车间从运行至今,一直在不断改进。最初没有可借鉴的案例,没有经验,我们设计每个小时焚烧炉能消化6-7桶左右,但开始运行才发现,医疗垃圾里出现最多的防护服,因为难以折叠,塞进垃圾袋体积较大,所以需要很小心才能推进焚烧炉炉膛,而为了让防护服、床单等特别难烧的物品烧得彻底,工作人员需要在焚烧过程中不断搅动,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一次焚烧处理。


志愿者在将医疗垃圾投入焚烧炉炉膛

医疗垃圾短时间内就大量堆积起来。我们不得不重新设计,加大容量,同时也增派人手。

这期间,焚烧炉改进了3次。运行之初,一天焚烧的医疗垃圾200多桶,到高峰期一天能达到八九百桶,较长一段时间维持在每天400桶左右,现在每天只有几十桶。在我们专门为了记录医疗废弃物处理量而开发的小程序里,雷神山医院一共处理了医疗废弃物共计257.91吨,加上方舱医院、咸宁、鄂州等地,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总量已经达到441.53吨。

最初志愿者们没有经验,焚烧炉炉膛的温度会达到500—1000摄氏度,一靠近防护服表面熔喷布就会融化,甚至有志愿者被烫伤。曾经遇到过针头戳破垃圾袋,万一工作人员被刺伤,后果无法想象。后来我们在工作时,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被扎伤,在医用手套外又戴了一层防扎手套,因为长期消毒鞋子变湿,鞋套也换成了消防员使用的雨靴。第三次着装的改进,为了防止烫伤,我们要求工作人员防护服外还得加穿一件热防护服,原本戴上护目镜容易起雾看不清,就干脆换成了护目罩,还得戴上热防护帽和热防护手套。

为了能够让医疗垃圾日产日清,迅速被处理不形成堆积,焚烧车间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天设置两班倒轮流作业,但通常工作两小时,工作人员就已经受不了。志愿者们穿上防护服,一天下来,又闷又热,真的会累到虚脱,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一直坚持工作。

为了避免感染,一切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在车间里我每天都会提心吊胆,最开始那几天,因为不熟悉流程,我需要反反复复提醒工作人员,很多规矩往往要说上三四遍,他们才能彻底记住,养成习惯:比如垃圾袋不能直接用手接触,必须得用工具,万一手套碰到了垃圾袋,绝对不能再去摸其他东西。

就连消毒这件事,我们也针对细节改进了许多次,最初工作人员下班后将防护服直接焚烧,但衣服和鞋带回去,还是会有被污染的风险。后来我们在车间旁加装了洗澡间和烘干房,工作人员每次上料时,都要全身做一次消毒,衣服全湿,经过烘干后再进行垃圾焚烧处理工作。工作人员每天下班后需要洗完澡,经过消毒,才能回去。我们还请来院感办的工作人员专门教授如何正确地穿衣服、脱衣服,只有把消杀工作做到最细,才能把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最初许多桶垃圾堆积在一起,容易造成污染。为了让消毒液喷淋范围覆盖更远,我又去找果树种植时使用的喷洒设备。公司的同事还专门为我们设计了可以进行物理消毒的随身消毒器,对门把手、垃圾袋的表面做物理消毒,在车间为了防止起火的危险,也禁止使用酒精消毒。经过每天多次84消毒液的喷洒,工作人员的衣服如今全都白一块黄一块。

在焚烧车间工作,也能慢慢发现医疗垃圾袋里物品的变化,从最初大量的防护服、口罩、针管,到开始出现患者的衣服、电饭煲、轮椅等日用品,现在则更多的是出院后患者留下的床单、被罩。这些天里,亲眼看着离世患者留下却必须焚烧的物品,我流过好几次泪,我特意叮嘱这些工作人员,在处理离世患者的用品时,一定要怀着恭敬之心,对每一袋物品都要轻拿轻放。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医疗废弃物处理中一些仍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需要建立国家级的医疗废物处置信息平台,实时监测医废垃圾的产生、转运、处置,让每一袋垃圾都可以被追溯,防止丢失造成二次污染的危险。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没有建立医废管理信息化平台,有建立信息化平台的,也没有实现数据在医院、生态环境部门、卫健委、处置单位之间完全共享。尤其在应急之时,数据的实时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来武汉之前,在深圳换了几件衣服,录了五六个视频,让保姆每隔几天就发给他们一段。视频早已发完,前几天媒体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来武汉这件事,还是被父母知道了。

好在,武汉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雷神山医院如今只剩十几名病人了。这里的志愿者也陆陆续续撤退了,现在车间包括我在内,还有9个人还留在这里,都是我们公司的同事,我们决定站好最后一班岗,直到雷神山医院关门的那天。

70多天,400多吨医疗垃圾的焚烧,也在无形中竖起一道屏障,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坚守这么多天的意义所在。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