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军事前哨 > 文章详情
解读|运-20将重大改变我军作战样式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勇凌 2016-07-08 20:09
摘要:运-20究竟处于全球何种水平?我国如何实现大型运输机的技术突破?运-20入列后,将如何改变我军的作战样式?在空军专家徐勇凌在“中国军网”公众号上的独家解读,或许能回答我们的问题。

如果说航空爱好者对民用大飞机的期盼还可以理解的话,十几年前专业团队对于军用大飞机前景的预期可以说是一片暗淡。

不要说俄、美道路选择的纠结,仅仅是100吨以上级的大飞机这一概念,就令许多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中国能搞自己的大飞机吗?这个问号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每一个航空人的心上。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运七、运八国产化的实现,我们完成了军用航空运输技术零的突破。然而,再进一步的提升,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在军用大飞机项目的发展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不得不在运七、运八的改型之路上寻求一些小小的安慰。

在民用运输技术领域,一个个诱人的项目上马后又下马,不知不觉20年时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再多的叹息都已毫无意义,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奋起直追。

2016年07月07日,成都,空军运-20飞机列装首飞记者见面会在空军某部举行。 CFP图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悲情氛围的大环境下,军用大飞机项目上马了。如果没有准确的战略定位和清晰的发展路径,军用大飞机项目很可能像其他大飞机项目一样——轰轰烈烈地上马,悄然无声地下马。但这一次航空人选择了坚持,选择了新的路径,那就是以伊尔-76为基本模板,坚持核心技术国产化与相关技术大协作相结合的军用大飞机发展战略,力求以最快速度拿出国产产品。

这样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明智的,也为我们争取到了最关键的研发周期。运-20技术的突破不仅在于实现了中国军用投送能力的有无之争,更重要的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拿出了可用的产品——运-20,为我们军用大飞机技术的发展赢得了关键性的时间节点。

2014年7月7日,俄罗斯伊凡诺沃,伊尔-76战略运输机。 CFP图

伊尔-76是可借鉴最好模板

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航空大国,对于军事投送能力的认识也是在柏林危机之后。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影响到东西方战略的走向,美国决定要无条件地打赢这场封锁与反封锁之战。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认知的基础上,美国人开始上马C-130军用运输机项目。此后,他们用了5年时间走完了人类第一款军用运输机立项、研制、试飞、装备的完整周期,也为军用运输技术立下了一个基本规则,那就是: 巨大的运载能力、远程投送能力、良好的起降能力和优良的战场适应能力。

为了追求运载能力,美国人相继研制出了C-141、C-5A、C-17。苏联在研制出伊尔-76之后,又启动了安-125和安-225项目。在美苏战略竞争白热化的年代,美苏的大型运输机数量都达到了近千架的水平。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因为C-17的出现暂告一个段落。C-17将远程投送能力、战场适应性与信息化水平作为军用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追求,为21世纪的军用运输机发展设立了标杆。

对于中国航空军工而言,新型军用大飞机项目的起点必须有很高的站位,同时要考虑到我们现有的航空研发能力。这样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我们既不能走运八发展型的老路,也不能走脱离实际的高起点之路。伊尔-76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模板,而C-17的技术追求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选择,这样的技术思路决定了运-20项目的总体设计框架。因此,当2013年年初,运-20高调亮相的时候,它的基本外形和定位没有超出专家的预测,唯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首飞会来得如此之快。

列装空军的运-20大型运输机进行静态展示。  CFP 图

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并举

在经济全球化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凭独立研发之路实现技术上的成功。运-20的国际合作之路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独立自主不是技术上的闭门造车,而是在充分借鉴国际技术的前提下的自主创新。 运-20的国际合作之路,不是对现有技术的无条件引进,而是在“为我所有”的技术追求中,尽快地消化外来技术,在引进的同时实现国有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飞控技术、信息化技术,一项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不仅锻炼了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也为我们的国产研发能力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我们看到,在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下,在正确的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牵引下,运-20项目一步一个台阶,所有的节点都按时甚至提前完成,这是保障运-20项目能够如期首飞的关键所在。

周期性规律与决策效益的双重结果

记得在2014年年初,当有媒体问我运-20服役时间的预期时,我大胆地给出了运-20军用运输机2016年装备部队的预测。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是凭空想象,这是基于运输机研制周期的基本规律和我对运-20研发团队的总体判断。

所谓研制基本规律,是指国外相关团队在军用大飞机研制过程中的表现,3至5年的试飞周期是一个基本规律。而中国的航空研发团队经历了歼-10等现代战机研制的历练,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

更重要的是,这份自信来自于我对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团队在大飞机项目决策上的基本判断。除了发动机技术,我们在大飞机技术领域不存在关键性的技术瓶颈,日益完善的试验试飞体系和新技术新装备验证技术日臻成熟,使得在预定周期内完成验证试飞有了技术保障。

运输型运-20装备数量不会太多

运-20不是一种军种装备,而是国家机器。它的列装不仅是空军战略投送与远程打击能力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战略层面, 运-20为中国军事存在与行动自由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撑。

可以预期的是,一方面,运-20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平台,为我空军的运输投送、信息作战、空中加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空中平台;另一方面,运-20将中国军事力量投送能力从20吨以下级一下子提升到了60吨以上级,这不仅是战术空军向战略空军跨越的基本台阶,也是国家军事能力和战略辐射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我们说军事装备技术既受国家战略的导向,也为国家战略能力提供支撑,这一点在军用运输技术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在全球霸权战略的引领下,达到几百架大型运输机的装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有了运-20,我们可以在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领域有更大作为。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如果没有百架运-20水平的运输机则很难实现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大目标,同样道理,中国装备近千架运-20级别的飞机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为了给下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的装备留下窗口,运输型运-20的装备数量则不会太多,而由运-20衍生发展出来的多用途飞机(空中加油、预警机等)的数量也相对有限,下一代更先进的军用运输机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订单。毕竟运-20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大型运输机,我们不可能在这一款运输机上承载太多的技术需求。

运-20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装备技术的提升,它会对我们的军事投送模式与信息化联合作战样式的改变起到关键性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型军事运输机的列装,也将彻底改变我国的作战样式和联合作战模式,大大提升中国作为区域大国的军事辐射与战略影响力。

————————————————————

作者为空军试飞专家、歼-10飞机首席试飞员、中国试飞员学院特聘教官

原载“中国军网”公众号,有删改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