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90后姑娘驻守浦东机场,服务入境旅客 20余天,发生了些什么?
分享至:
 (3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2020-03-31 19:42
摘要:在护送旅客回松江的路上,一位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年轻旅客给大家分享了,他为祖国疫情加油所作的曲子。手机上传出的磁性嗓音,伴随着钢琴声,给那一天的午后增添了一丝明媚与美好。

3月6日,来自松江区18个街镇园区以及5个委办局的76名党员机关干部志愿者登上了前往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大巴,正式投入到了接送重点国家入境人员工作中。

由于防疫形势发生变化,今天这76名志愿者站完“最后一班岗”后,将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隔离。记者注意到,这批志愿者中不少都是年轻的90后,大多刚为人父、为人母,他们是如何度过这大半个月的?


剪短了头发,只为轻装上阵

3月6日早上,松江经开区团委书记郑莹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个紧急通知,浦东机场急需会英语的志愿者,为期一个半月,要集中隔离,今天到岗,现在需要马上去区里开会,你可以吗?”

时间紧迫,容不得一丝犹豫,郑莹随即答应了,“可以,我去!”其实这时候距离郑莹在社区当好志愿者回来没过几天。

等参加完重点国家入境人员隔离观察工作动员会、业务培训后,郑莹和其他人一样,对于即将奔赴的“战场”有种不真切的紧张感。但同时,她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非比寻常的“重量”,以及自己所背负的责任与使命。

短暂培训后,不少人选择即刻动身回家收拾行李。可是郑莹的第一选择不是回家,而是去了最近的理发店。


当被理发师问及为何要把头发剪这么短的时候,她轻笑,“因为短发好看啊。”就这样,她留了两年的长发一朝断去。

当被问及如何和父母交代时,郑莹说自己并没有想很多,“他们会为我感到骄傲的。”

郑莹的父母明白,自己的女儿是去帮助更多的人,纵然前路艰辛,他们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让女儿没有后顾之忧。


第一天就是一个通宵班的考验

此次机场志愿者被分为驻点组、接机组和车辆组,郑莹被分配在了车辆组。

车辆组主要负责对接机场的接机组,把境外回来需要居家或集中隔离的旅客,一个个接到统一安排的机场大巴里,并对接旅客所居住的各街镇值班点负责人,安全将其护送到居住点或集中隔离点,完成交接手续。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后,看着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在镜子前都认不出自己是谁时,郑莹的内心仍有些不平静。

郑莹所在的班组首发任务是从当天晚上9点正式开始,一上来就是12个小时的彻夜值守。

她回忆道,第一个夜班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由于没有“扛冻”经验,虽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但依旧扛不住四面透风且没有空调“护身”的通宵值班。

她和车上的机组成员完整地体验了3月初的夜晚,气温从愈发阴冷到天亮后逐渐温暖起来的全过程。虽然第一晚没有接到入境人员,但是穿着防护服,戴着“头盔”却感觉像“裸奔”的体验,令人记忆犹新。


神经紧绷随时准备出勤

据郑莹介绍,每个志愿者出发前,需要穿好防护服才能上车,而每个班组的工作时间总体来说差不多为15个小时。这意味着中间她们只有一次上洗手间和换防护服的机会。

因此,上岗前尽量少喝水和不吃东西,同时,在午饭或晚饭期间才上洗手间成了新手必备的“窍门”。他们戏称,将“需求集中管理”,尽量避免浪费防护服,将物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车辆组需要经常打电话,为了避免手机没电,她们都会插上充电宝,随时保持满电状态;同时,将手机音量开到最大,如果在待命的时间段,连睡觉都神经紧绷着,只要听到电话声就立马跳起来准备出勤。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个志愿者的手机还会拿塑封袋包装起来。由于还要戴着手套,给他们操作手机增添了难度。

于是,郑莹她们便取消了手机的开屏指纹锁以方便操作,然后辗转于浦东机场的T1和T2航站楼之间,5378是郑莹每天朝夕相处的大巴车牌号(下文中5378号大巴均简称“5378”)。

“5378,T1来客了。”

“5378,你们现在可以出发了。”

“5378,需要支援。”

“5378已完成任务,现在回酒店消毒。”

“5378已到T1航站楼,随时待命......”

“你好,我这里是浦东机场航站楼志愿者,车牌号5378,我们现在正在前往xx的路上,请配合我们完成交接任务......”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5378也俨然成为了他们组的代号。有时候,大巴上载了十几个归乡的旅客,他们有的携家带口,辗转了几个国家和机场,才得以回国。旅客们可能途中几十个小时都不曾合眼,也没有进食,经历了重重关卡才来到了5378上。志愿者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一车车疲惫且归家心切的旅客顺利护送到家。

由于旅客们都居住在松江的不同街镇和不同地点,在前往目的地的一个多小时内,郑莹尽可能地把每一个交接环节都提前对接好,减少旅客中间可能等待的时间。

一路上,她忙着和机场的护送公安、各街镇值班室、集中隔离点以及机场的负责同志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动态并处理突发事件,一趟下来4、50个电话已是家常便饭。


总有温暖照进心间

郑莹的工作中其实最难的是协调与沟通。

有时候为了安抚旅客的情绪,郑莹还会选择走到旅客的身边,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往往几句话聊下来,再多的负面情绪都化成了相互的理解和体谅。

“每一位‘抱怨’的旅客背后都是一段不容易的经历,他们不是抽象的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人。”郑莹说。

记忆深刻的一次是,郑莹所在的5378在凌晨0:30接到了13位旅客。按照当时的操作规定,他们需要将这些乘客统一送到酒店的留验点做咽试子测试并等待检验结果。

可是由于入境旅客太多,酒店多已满员,郑莹他们经过多方沟通,终于在凌晨2点把所有旅客安顿好,待回到住处时已经是凌晨3点了。这时,郑莹才稍稍呼出一口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等待着再次出发的通知。

其实,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每天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

郑莹坦言,即使再辛苦疲惫,她也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因为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很多温暖的小故事包围着她,捂热着她的心。

比如,在护送旅客回松江的路上,一位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年轻旅客给大家分享了,他为祖国疫情加油所作的曲子。手机上传出的磁性嗓音,伴随着钢琴声,给那一天的午后增添了一丝明媚与美好。

比如,有一天,大巴车上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1岁多的小宝宝。由于大巴旅客较多,小宝宝感到不安,怎么都不愿意佩戴口罩。于是,郑莹她们想出了各种招式,并尝试把车上唯一仅剩的一个全新未拆封的防护面罩给小宝宝戴上时,小宝宝居然没有排斥。“成功了!”看着小宝宝雪白的皮肤和大大的眼睛,让大家心头的疲惫感一扫全无。

比如,在大巴车上值晚班的时候,大家宁愿自己挨冻也默默替同伴盖好滑到地上的被子;日常分享今天自己的“症状”打消彼此的担忧,“原来你也打喷嚏了,那我就‘放心’了......”;督促同伴认真吃饭休息,虽然嘴上叫着同伴“睡神”,但是还是会细心地替错过饭点的同伴留一份饭。

还有凌晨回到酒店,前台准备的爱心夜宵,一个可爱的sweet笑脸饼就已经如春风般拂过大家的心窝;特殊时期也不忘给“战友”过生日,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小蛋糕;期间,也不断收到家人、朋友和同事们的关心,以及“花式投喂”,让在“战场”的她觉得很温暖......

郑莹得空了还会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弹弹尤克里里,画一些画等,用她“战友”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即使身处艰难岁月,也要把日子过得有诗意。”

栏目主编:徐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