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链条式”互动、“开脑洞”课程,复旦首批“新媒少年”毕业
分享至:
 (4)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6-06-29 08:55
摘要:就像买了一个超值大福袋,怀着好奇和期待,却收获了意外和精彩。

“3+3”本硕贯通,跨学科选拔

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届12位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顺利毕业。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了解到,该专业是在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自2013年起开设的全新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作为国内第一个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它从开设伊始就备受关注。该项目采用“3+3”本硕贯通模式,致力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全部采用“推免直研”的方式,面向全国,在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对新媒体传播有兴趣、有基础、有创意的优秀学生。首届学生的本科专业涵盖了中文、哲学、英语、社会、经济、金融、通信、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

 

“就像买了一个超值大福袋,怀着好奇和期待,却收获了意外和精彩。”作为12名“新媒少年”之一,归诗卉这样形容自己的硕士经历。这得益于复旦新媒体专硕打造的“链条式”教学。

 

新媒体业界变化迅猛。为打破传统的教学、研究与产业隔离的藩篱,复旦新媒体专硕通过与国内外优秀新媒体机构的深度合作,打造“链条式”无缝互动。

 

链条的第一环是前沿讲座。邀包括腾讯高级副总裁刘胜义在内的30多位业界嘉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第二环是业界参访。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访了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厂、阿里巴巴、腾讯等多家新媒体机构。第三环是学术沙龙与前沿工作坊。与前两环侧重“听”不同,学术沙龙与前沿工作坊则强调“说”和“做”。新媒体专硕与财新传媒、腾讯、阿里、澎湃新闻、SMG广播新闻中心、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建立了互动机制,由业界老师带领学生,就新媒体前沿问题与产品研发,展开研讨与动手实践。

 

不仅面向国内,“新媒少年”还放眼全球业界与学界最前端,与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等海外名校建立起合作关系。去年,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国门,赴美国纽约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研修,不但完成了22项课程,还实地参访了纽约时报新媒体部、Facebook等世界一流新媒体机构,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文理科交融,创新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新媒体专硕也进行了全新尝试。项目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新闻、商业和数据四大模块,其中80%的课程为在新闻学院首次开设,30%的课程打破新闻学院的单一学科界限,而与其他院系开放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注重文理融合。以数据挖掘分析和信息可视化为主要特色的《新媒体数据挖掘》、《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计算新闻传播学》等,是全国乃至全球首批开设的实验性课程。正如新媒体专硕项目主任周葆华教授所介绍的,“新媒体专硕致力于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让文科生能够懂技术,让理科生可以谈情怀”,创新的课程体系与世界前沿同步跃动。

 

正是在这种文理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媒体人才的理念引导下,首届新媒体专硕学生打破原来的专业桎梏,积极挑战自己的知识“盲区”,迈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社会学背景的曹超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在一次业界交流中听一名新媒体产品经理分享职业感受,第一次发现原来“产品”这件事儿这么有趣,于是在读研期间,他和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设计了一个APP、一个网站,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尽管过程中为了改进产品他也经历过不少“翻来覆去的不眠夜”,但这份体验让他确信,文科出身的自己有能力“跨界”做好跟产品有关的工作。如今,他如愿成为了腾讯无线互联事业群的一名产品经理。回顾研究生经历,他表示很多课程“蛮开脑洞”,不过对于不断变化着的新媒体行业来说,未来拥有太多可能性,新媒体也正在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工作,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起点”。

 

和曹超一样,第一届“新媒少年”中80%的同学都将到与专业对口的知名新媒体机构就业。作为国内第一个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复旦大学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在国内探索出了一条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子,也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


(栏目主编:刘璐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