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上海辟谣平台 > 文章详情
浙江10万“鸭兵”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实际还在“意向阶段”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子愚 白璐 2020-02-27 17:27
摘要:两个知识点了解一下。

今天上午,“浙江10万鸭子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一度登顶微博热搜榜。相关消息称:“巴基斯坦因蝗灾于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根据巴方需求,中国政府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随后,‘国绍1号’鸭子组成的10万‘鸭军’也将在一天内到达巴基斯坦,代表国家出征灭蝗。”这究竟是真的吗?

网传消息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索发现,昨天,鸭军出征的说法,最早来自于浙江媒体的《省农科院专家推荐!绍兴“鸭兵”将出国灭蝗》一文。文中,出征一说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卢立志所说。

记者联系到卢立志。他表示,“浙江10万鸭子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一事,目前仍处于“意向阶段”“口头约定”。即使经过研究敲定合作,“出征”最早也是今年下半年的事情。另外,对于治蝗,卢立志也坦言,牧鸭治蝗技术主要适用于蝗虫成虫“起飞”前。

所以,“10万鸭兵”不会即日启程前往巴基斯坦去捕食那些在天上飞的蝗虫。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巴基斯坦不适合以鸭子捕食蝗虫的方法。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但效果有限。用鸭子来治理蝗虫是一些中国专家做的探索性课题,暂时没有进入政府援助方案。

此外,关于鸭兵灭蝗,还有两个知识点要请大家周知——

第一,鸭子可能不会吃聚集成蝗灾的蝗虫。据科技日报2019年1月28日报道,中科院动物所院士康乐率领的飞蝗研究团队发现,群居型飞蝗大量释放挥发物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飞蝗几乎不合成苯乙腈。苯乙腈对种群密度变化响应十分灵敏,群居型飞蝗作散居化处理后苯乙腈释放量大幅下降,而散居型飞蝗作群居化处理后则会急剧产生苯乙腈。康乐团队提出假说:苯乙腈可能是一种嗅觉警戒化合物,蝗虫可能进一步合成剧毒化合物氢氰酸防御天敌。

说简单一些,聚集成为蝗灾的蝗虫们,体内会产生剧毒物质,而蝗虫的天敌如大山雀、鸭子这类动物会对这类物质产生不悦感,进而拒绝捕食这些遮天蔽日的蝗虫。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动物巧妙的化学防御策略。

第二,鸭兵灭蝗须“治蝗于未飞”,20年前浙江3万“鸭兵”空运至新疆灭蝗救灾正是这一情况。据人民网2000年9月10日报道,当年7月4日至25日,经浙江省农科院的牵线搭桥,当地农户杨大元所养的3万只“鸭兵”作为灭蝗“战士”分批登上飞机,空运至新疆灾区参加扫蝗救灾行动。据新疆传来的消息,3万“鸭兵”在扫蝗中非常得力。值得注意的是,灭蝗的最佳时期是三龄以前的若虫,没有翅、不会飞,只能爬行和跳跃,活动范围较小,便于集中消灭,3万“鸭兵”消灭的也主要是“未起飞”的蝗虫若虫。

栏目主编:毛锦伟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