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为什么“一床难求”?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楚悦 2020-02-25 09:56
摘要:我们的医疗系统到底怎么了?

新冠病毒疫情从农历新年前爆发,持续至今尚未结束。目前,湖北特别是武汉到了“攻坚决战”的阶段,其他地区也有不少省市持续保持0新增病例报告,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当我们经历了早期的恐慌、焦虑,在悲情故事里伤心,在暖心帮扶中感动,为错误的决策和安排愤怒也为一线的付出与牺牲落泪,或许是时候放下情绪,追问一下,为什么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会“一床难求”?我们的医疗系统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大医院不堪重负

令许多人至今痛心的是,疫情爆发早期,许多病患面临着求医困境,在与求助者共情的同时,大家都想知道的是,武汉的医院为什么不能收治病人?

不妨先来看看医院做了什么,根据武汉市卫健委官方网站的公布的信息,大致可以梳理出疫情爆发后,定点医院的安排情况。

在1月中旬之前,疫情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最开始只有金银潭和肺科医院2家是定点医院。很快,疫情大规模爆发。1月20日,武汉设置了61个发热门诊,并且分别对口到了7家定点医院,但显然这些并不够。于是武汉市卫健委分三批增加了定点医院,截止到1月27日,一共部署了26家定点医院。

此刻,因为早期滞留病患得不到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大量病患也没有有效得到确诊信息。于是,2月2日,又增加了第四批、第五批定点医院。此刻,定点医院已经达到了36家,另有17家用于收治疑似病例。但似乎依然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疫情突如其来,在恐慌的心态之下,大量的人群,其中不乏普通发热病人、疑似病人与家属一时间蜂拥至医院,出现了大规模的医疗挤兑现象。在就医期间的交叉感染,以及因为无法及时收治而不得不居家隔离产生的家庭传染带来了持续至今的诊疗压力。

随着疫情的发展,定点医院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截至2月23日,算上雷火二山,确诊定点医院增加至48家,轻症患者也大都能进入临时改建的方舱医院。但很多人依然困惑,既然床位需求量这么大,为什么不能再多增加一些定点医院呢?比如,近些年迅速壮大的民营医院,它们去哪儿了?

民营医院去哪儿了

回答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盘一下武汉市整体的医疗资源情况。

2017年,武汉全市共有354家医院,从总量上看作为武汉医疗资源并不薄弱,一线城市上海同期数据也只有363家。但武汉这354家医院中,公立医院96家,民营医院258家,民营医院占比高达72.88% ,同期全国民营医院占比的数据为63.55%,武汉的民营医院数量远超全国水平。


数据来源:武汉市卫健委官网

单看这一数据,或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如果查阅前文中定点医院的名单,会发现48家中只有4家是民营医院。显然,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民营医院,在抗疫大战中并没出太多力。


数据来源:武汉市卫健委官网

我们知道,医院按照医疗资源和水平划分等级,顶级的医院被评定为三甲医院。目前,武汉市27家三甲医院中,公立医院占据绝大多数,仅有的两家民营医院中,有一家是眼科专科医院。不难理解,民营医院在专科上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以此实现营利。而公立医院的身份决定了其主要服务于公共卫生健康,承担公共职能,所以必须具备覆盖各个科室的能力。

数据来源:武汉市卫健委官网

再来看另一个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根据武汉市卫健委公布的名单,全市177家综合医院中,公立医院共78家,占44%。但全市61308张床位中,公立医院提供了84%的床位。也就是说,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公立医院,提供了绝对多数的床位资源。

民营医院本身定位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性存在,以营利为目的民营医院,其服务区间在于基本医疗保障和高端疑难杂症之外的部分,以专科医院或低级资质的综合医院为主。所以,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疫情,很少具备提供住院床位的条件和能力。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对“一床难求”的原因有了部分答案。固然存在前期判断失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带来的病例突增问题,但盘点一下医疗资源就能发现,关键时刻能够顶上的公立医疗资源是如此匮乏,而数量庞大的民营医院,在能力上无法担当重任。

社区医院能做些什么

那么,在医疗体系内部资源失衡的当下,疫情突如其来,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吗?

或许目前看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纾解困难,操作上更高效的空间还是有一些。比如,倡导多年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本可以作为高效分诊系统,来缓解本就匮乏的公共医疗资源的压力。但以目前社区和基层医院的资源和能力,在此次疫情中,也没能有效承担起托底和分级安排的功能。


图表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相比于大幅增长的医院数量,近年来社区、乡镇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长缓慢,甚至有所减少。而比数量更令人担忧的是,基层医疗机构但诊断能力。目前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有限,设备和人力资源均不足,显然很难博得患者信任。

在这样资源不平衡的系统里,公立医院不堪重负,基层医疗机构则处于部分失能的状态。对应到此次疫情,尽管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并不能承担诊疗新冠肺炎这样的任务,但其如果有健全畅通的机制,可以承担起筛查工作,进一步安置不同类型病患,合理分配确诊病患这一非常关键的环节。从而避免大医院出现医疗挤兑,使其能真正集中精力救治危重病人。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这些工作,在岁月静好的平时并不足以引起关注,但一旦疫情爆发,系统的优势将在控制局面产生效果。虽然其或许确实无法从源头上解决“一床难求”的困境,然而在大量病人等待新医院建成,新床位准备的这段时间里,至少可以做到的是及时隔离,避免家庭社区内传染,保持沟通,有序安排,给病人多一份慰藉。


图表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事实上,基层分级诊疗体系欠缺所反映的,也是目前防疫系统里“重治疗轻预防”现象的一个切面。清华大学教授王绍光在疫情发生之后指出,“兜底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淡化了其预防保健职能。如重建该网络,据估算,需按3-6人/万人作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力配置标准。这样一来,全国基层需要42-84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人力,才能实现全覆盖。”对照2018年的数据,显然,基层的医疗人才队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不难发现,公立医院、基层分诊、防疫系统等所共同构建起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是一个相互影响、彼此勾连且具有强公共属性的结构,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失衡,带来的是系统性的问题。目前,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缺口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担负起守卫人民健康的重大职责。疫情滔滔,我们感慨于逆行医者的高尚与伟大,将他们奉为战士与英雄,这样的伟大值得珍视,更需要反思,需要以完善的系统来避免牺牲,减少付出。

理性地看,疫情既是对我国现有医疗体系的一次考验,也可以成为深化医改的一次契机。大疫当前,如果能够认真复盘审视,解决方向性、系统性的问题,在保障医疗体系公共性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全有可能在推进医改、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等方面有所进步与成长。

我们期待着,坚实高效、始终服务于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期待着终有一日,在病毒面前,医者和病人都不必恐惧慌张,不再“一床难求”。


参考资料:

1.《2017年武汉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

http://wjw.wuhan.gov.cn/upload/file/20190326/1553571903811091142.pdf

2.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1905/9b8d52727cf346049de8acce25ffcbd0.shtml

3. 《2018年武汉市综合医院一览表》

http://wjw.wuhan.gov.cn/front/web/showDetail/2019040207173

4. 《关注疫情|王绍光:预防必须为主——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 》

https://mp.weixin.qq.com/s/x9Fm_8qZlPmCLta32674ew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