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几十年前的《数鸭子》现在还在唱!不如开发好上海这个大IP
分享至:
 (129)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邬林桦 2020-01-19 13:53
摘要: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不仅要让上海成为全球精品竞相登陆的“码头”,也要成为原创内容的“源头”。

“我小时候就是唱这首《数鸭歌》,现在的小朋友还在唱这首歌。这么多年,我们的原创去哪儿了?”今年两会会场上,市政协委员沈莹一些话让不少代表委员深有同感。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是展现标识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文艺工作者打造更多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原创精品”,让不少代表委员们深感提出这一目标“恰逢其时”: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不仅要让上海成为全球精品竞相登陆的“码头”,也要成为原创内容的“源头”。 

花大力气建好“源头”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本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是重要部分。”沈莹结合自身从事儿童教育的经历说,现在很多大班的孩子唱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儿歌,或是最新的“抖音神曲”,他们看的儿童剧音乐剧大多是舶来品,本土原创的内容稀缺。“优秀的文化是一点一滴浸润的,最好的时间点就是在孩子的童年。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要让更多孩子了解本土文化。”在她看来,现在正是发展优质原创文化产品的时候:“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儿童文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就算从经济角度考虑,文艺创作者也不应忽视这块‘蛋糕’。”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在日本演出时,发现一种古老的乐器“尺八”在日本青少年中极受欢迎,后来才知道日本知名动漫使用了这一乐器,让青少年认为演奏尺八是一件“很热血很酷的事”。“好的内容产品在推广中也要特别注重方式。”

“源头”重在原创力。一些代表委员直言,目前上海部分原创产品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突出,缺乏生活的丰富性、独特个性和生命活力。还有些原创作品模仿痕迹浓重,虽然是“上海制造”,却有着浓郁的西方、日韩风格。

原创文化产品,关键在人才。市政协委员、演员王景春谈到,过去很多影视人才愿意来上海,上海也提供了优渥的土壤让他们“开花结果”,但近年来很多上海本土人才却被其他地方吸引去了。“不仅要吸引人才,还要留住人才。”他建议,要培育上海本土人才,他们更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可以创作出更深厚的作品。同时,相关政策扶持力度还可以再大些。

用好上海这个大“IP”

飘荡在马路、弄堂的沪语歌谣,曾是沈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社会人文,这些都能作为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

“近年上海推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和沪剧《一号机密》,被业界和观众称为‘红色三部曲’,这三部剧的内容都根植于上海这座城市。”俞亦纲委员认为,成功的原创作品必然根植于本土生活和本土文化。

“大家知道南社吗?”市人大代表杨昕巍在审议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曾长期活跃在上海,宋教仁、沈钧儒、李叔同等知名人士都曾是南社成员。“都说上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有丰富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但我们的发掘力度还远远不够。”

“上海很有优势!”市人大代表、网络文学作家刘炜很看好上海的文化发展前景:“以文学IP转化为例,上海很有优势,目前最成功的网文IP培育平台就在上海。”为什么是上海?刘炜认为上海有先行性:别的城市还在拨号上网,上海有了光纤接入;别的网站还在邮局汇款支付稿酬,上海的网站就有依附点卡充值的稿酬系统。他建议,上海可以建立文学IP培育转化的全产业链。

在黄罗维代表看来,发展“上海文化品牌”有着多重优势:横向,上海与长三角、沪港、沪澳及中西文化互动频繁,海派文化有包容和开放的特色;纵向,上海的发展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深入挖掘和再造能提升城市文化的深刻内涵。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