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如何让上海更有年味③多一些见面沟通、少一些虚拟问候,年味本质是人情味
分享至:
 (3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宝花 2020-01-16 16:09
摘要:人们对年味的追寻,更多是一种情感的追求和寄托。

这几天,正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2020首届国潮文创年货节”,吸引了90后青年小杨的驻足。与普通人印象中传统的年货不同,这一年货节上的红包、春联、日历、食品包装等等,在美学和趣味上都颇有新意:写着“富家公子”和“千金小姐”字样的红包,分别加上了“Son of rich”“Daughter of money”这样Chinglish又不失幽默的翻译;原本贴在门上的春联,被做成1/2张A4纸大小,可以贴在笔记本或手账本上做装饰……

在不少人喊着年味淡了的同时,年轻人眼中的年味,又是怎样的光景?


【多个文化场馆举办年俗展】

90后小杨坦言,自己对年味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收压岁钱,二是本命年将至,长辈们帮着置办的一批红色衣服和配饰该穿戴起来了。至于贴春联、吃美食这些,家里大人都会准备好,自己跟着玩玩吃吃就行。

倒是世博博物馆的这场国潮文创年货节,让小杨对年味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国潮文创年货节策展人阮红杰看来,上海每到过年时,都会有很多外乡人回老家过年,城里容易显得比较冷清;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也没有把家里布置得更有年味的习惯。他希望借这个展览让观众看到,传统的年货还可以设计得这么有趣,年味还可以有更多不一样的表达。

印上了俏皮话的新式红包  杨可欣 摄

无独有偶,这些天正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承古萌新 瑞霭迎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年画展”,则为市民游客呈现出两大博物馆过去数十年前收集的各地年画。这些涵盖了五子登科、麒麟送子,以及大量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演义小说等题材的年画,既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变化变迁,也透露出各地鲜明的文化个性。内容策划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邵文菁告诉记者,年画展的初衷,是让市民游客在春节期间可以享受一份“年味大餐”。在没有门票门槛的博物馆举办这类展览,也是可以普及到更多公众的方式之一。


【为何今天的“年味”不够味】

一新潮一怀旧的两场展览,展示出上海的文化场馆对年味、年俗文化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商家们对鼠年春节的各种借势营销更是随处可见。

这些天,在文创领域收获颇丰的故宫就推出了春联礼盒、福禄寿杯、紫禁城祥瑞·蟠龙等年味十足的文创商品。从故宫微店的销售记录看,标价88元的春联已售出2600份以上,标价110元的福禄寿杯也已售出730多件。邵文菁说,自己家族里的90后就是购买了故宫春联的消费者之一。“传统的春联他们不愿意贴,一些娃娃年画也大同小异,但年轻人会买故宫的春联,可见只要把传统的东西用好,一样可以吸引到年轻人。”

一些大牌奢侈品也不甘落后,近些天在微信朋友圈轮番展开广告轰炸:蒂芙尼出了新春限定款的红玉髓项链,卡地亚推出了红色系为主的中国新年特别版礼盒及一系列配饰,古琦与迪士尼合作推出了米奇图案的水桶包、衣服等,以呼应鼠年生肖主题……只不过,这样的“年味”,透出的更多是“钱味”,与人们怀想中的年味相去甚远。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祥瑞·蟠龙 图片来自故宫微店

怎样才能让过年的温馨感回到更多人心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认为,要让真正的年味回归,首先要明白年味的本质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去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年味的的需求。

在蔡丰明看来,传统的年味涵盖了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其中春节仪式最核心的一项内容就是祭祀。这一环节中,无论是有关宗教信仰还是对先祖的怀念,都对应着人们有关“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精神层面的追问和寄托,少了这些仪式,年味会减淡很多。此外,传统年味中有关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很多围绕美食、新衣展开,在全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水磨汤圆和自制八宝饭等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增多,强化了家庭功能。而今天的年夜饭、汤圆、新衣等都可以由商业化、社会化的分工来实现,无形中削弱了一部分家庭功能。

另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今天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活动更多,智能手机上可随时沟通、发吉利话、发红包,虚拟的交流越来越模式化,无法真正替代人们心灵中最渴求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过年方式,很难将大家真正凝聚到一起,又部分消解了春节所承载的社交功能。如此“年味”,自然不够味。


【上海怎样才能更有年味】

上海史专家、风俗史研究者薛理勇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令年味出现了很多的演化。今天的人们会旅行过年,在旅途中吃年夜饭;可以选择看春节联欢晚会,也可以看其他的现场表演;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更无需依赖于单位在过年前组织的看电影、发年货等活动。因此,今天的年味既少不了商业机构的参与,也需要更多的文化机构加入其中,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延续。

蔡丰明则认为,要让今天的上海年味更浓,应从春节的四大功能入手,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他说,现在城市里大多数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祭祀活动可以发挥的空间较小,可以考虑由一些公司或者社会化的机构组织一些集体祭祖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参与其中,并在仪式感中追寻自己的来处,释放精神需求。在家庭功能上,今天的都市人很多都是一家三口的小家庭,缺少以往几代同堂、共同协作的热闹劲,可以几个家庭以联盟的形式组合过年,期间安排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年味之余,从中得到更多社交和受教育的机会。

新式年画  杨可欣 摄

对于文化机构举办的年俗展,蔡丰明认为这固然是好现象,但总的来说,这些展览更多偏静态和学理性,少了些互动和热闹。而人们在春节中追寻的是仪式感,是情感的交流,早年春节放烟花爆竹更像是一场狂欢和情感的集体宣泄。现在,当这些热闹场景退出舞台后,人们的情感需求还在,就需要有相应的替代品出现,需要综合文化、经济、政府和社会组织各方力量共同营造氛围,将更多人吸引到年俗氛围中来。

蔡丰明建议,广泛分布的社区文化中心,就可以承担起一定的组织功能,在春节期间举办一些公共文化活动,如游园活动、年俗表演、展览展示等,这些离社区居民更近的活动,将惠及更多普通民众,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年味。

题图绘制:曹俊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