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的一面思想旗帜?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奚洁人 2020-01-06 06:31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理论品格,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理论品格,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的历史贡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和未来社会的理想境界,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道路,找到了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物质力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其理论逻辑的首要含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反映。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经产生,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又必须回到现实中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所以,理论逻辑的第二层意思,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与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符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和人民的历史命运,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顽强奋斗。他们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真理,这个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观念层面的艰难历程,但各种努力都失败了。历史昭示我们,必须寻找和遵循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发展的逻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人“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所以,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和必然选择。

所谓实践逻辑,就是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寻找富民强国之路,“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这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个实践逻辑进程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相一致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理论和历史高度用三大逻辑的统一性,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坚持党性原则,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多次强调,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是坚持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国人民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基本理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四是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们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群众路线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是两者的统一。当我们天天讲群众工作方法,但群众路线仍然贯彻不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我们的价值立场、思想感情和对群众的态度问题了。而当确定我们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态度是诚恳的,但还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很可能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有待提高和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不断开辟联系群众的新途径,“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坚持深化拓展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战略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实践与战略的结合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合一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人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强调的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他结合时代要求和党的战略任务,在治国理政领导实践中传承、创新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知行合一论,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他反复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再三叮咛,“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强调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其实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践是丰富的、生动的,充满着创造活力的,理论唯其来源于实践,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推进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接受检验,才真正实现它的全部价值。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理论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认为实践性同人民性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格。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意味着,理论本身无法改变世界,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通过改变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状态,让群众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能改变世界,并实现他们的自身利益,完成从精神力量到物质力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激发和凝聚起人民群众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而奋斗的磅礴力量。

战略,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纽带和桥梁,既有理论的指导性,又有实践的操作性。从理论上看,总战略、基本方略、重大战略,同时具有理论的品格和实践的品格。因为战略,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性、创新性的战略理念、价值取向和思想方法论,也有战略蓝图、实施规划和运作机制,以及制度性的规范要求等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相关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强调战略及其运筹的意义和功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内涵极大的丰富发展和重大的原创性贡献。

坚持勇立时代潮头,推动全方位开放,创造性地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们“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开放、创新、包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品格。

首先,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眼界,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观察时代,就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时代新篇章;解读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战略安排、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世界担当等方面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引领时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立时代之潮流,发思想之先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做到洞察时代风云,回答时代问题,奉献时代智慧,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

其次,站在时代高度坚持文化自信,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从中国5000年文明中传承文化基因。二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旺盛生命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三是着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最后,适应时代需要,在开放中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滋养自己。一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强调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生搬硬套,不把它们当成“唯一准则”,不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三是在开放中接受世界文化的滋养,但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