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冬日夜上海系列 | 别误会!“城市夜猫子”,要的不只是“买买买”
分享至:
 (186)
 (2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19-12-08 14:55
摘要:未来的城市,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年轻人又是“城市夜猫”。

在各地发展“夜间经济”的热潮中,上海备受瞩目。一系列举措,如分时段的安义夜巷、新天地活力街区等,吸引了众多市民纷至沓来。

而下一步,在寒冬来临之际,上海的夜晚,除了“买买买”,还有哪些常态化的设计可以为夜间经济持续发挥作用?

为此,我们推出“冬日夜上海”系列。首篇展开多个角度的截面,分别对标国际案例,探讨提升和优化上海之夜的新可能。


景观灯光:取舍中见文化

如今,灯光秀已成为各大城市、古镇、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撒手锏”。你亮我更亮,竞争之下,一场场灯光大秀、亮化工程粉墨登场。

接踵而来的是各种争议,如“耗费高”“浪费能源”“辣眼睛”等质疑,还触及光污染、有害健康等生态议题。

为什么国外很多灯光秀办了几十年,作为城市名片仍旧经久不衰?夜间经济不可缺少的景观灯光,究竟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

西班牙马拉加,人们参加圣诞亮灯仪式 新华社

上海的照明理念在全国一直较为领先。世纪之交,光污染的概念已在上海引起重视。近几年,上海明确提出高层建筑限制使用LED媒体屏。取舍中如何设计出亮点,有几个案例值得分析。

比如外滩夜景,在近30年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套既有经验和特定美学。

黄浦区灯光景观管理所所长陶震有一番概述:

1989年开始的“亮化工程”,点亮了外滩和南京路;

1995年至2000年的“量化工程”,使得城市灯景大规模铺开;

最近几年的“靓化工程”,已抛弃“越亮越好”的理念,强调设计和审美,以及文化内涵。今年国庆期间的动态灯光秀,做法不同于以往,背后也是一种创新摸索。

又比如虹口滨江段的景观灯光,获评第十四届中照照明奖一等奖、2019上海白玉兰照明奖金奖等。

虹口滨江灯景 杨赟提供

其中,既有对现存资源的整合利用,又有因地制宜的创新,而其最终效果,不仅仅赋予滨江点睛之笔,也把一段原本清冷昏暗的沿江道路,激活为周边市民每晚前来散步休闲的魅力空间。

点亮常态化的城市生活,对“不夜城”更有意义。

但同时,一座大都市黑色的天际线,和蓝天白云一样同样需要保护。如何在防止光污染、炫光扰民的同时创造城市的魅力夜色,未来的上海可以进一步创新探索。

(具体内容敬请关注本系列报道第二篇)

【国际案例】

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圣彼得堡冬宫灯光秀,节选了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灯光秀就是一部城市的史诗剧。

圣彼得堡上演灯光秀 新华社

巴黎荣军院军事博物馆,声光秀表演讲述着巴黎的历史变迁 新华社

在以色列,旅游宣传的金名片———耶路撒冷老城灯光秀,在古城墙上流动展现犹太民族几千年的血雨腥风。灯光秀宛如一部3D超级大屏幕纪录片,让人不禁感慨于犹太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

阿姆斯特丹灯光秀则是世界灯光秀艺术创意的典范。每年围绕不同的艺术主题,灯光艺术装置沿着城市运河两岸铺开。比如2017年以“存在主义”为主题,有雕塑家把灯饰做成了细菌造型,挂在运河边的树上,引发人们思考:智慧的定义是什么?当代结构大师塞西尔·巴尔蒙德创造了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艺术装置,希望人们思考: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吗?还是有更宏大的存在潜藏于表面之下?

自2012年以来,阿姆斯特丹灯光秀收集了200多件艺术作品,成为欧洲主要的轻型艺术节之一,不仅成为艺术大师的秀场,同时也是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器,更为城市挖掘和留住艺术人才、创意人才提供了平台。


夜间文化:拥抱更多新可能

深夜书店、深夜博物馆、深夜剧场……文化设施和场馆开放“夜场”,已是一种必然。

都市人白天忙于工作,文化娱乐往往只能选择夜晚。更重要的是,每当夜幕降临,公共道路归于寂静,内心超脱于琐碎的日常,此时与文化对话,刚好。

新华社 图

但是对文化场馆的运营者来说,延时意味着加大夜间的设备成本、人力成本,它们与零星的消费收入形成巨大落差

有人总结说,但凡成功的深夜书店卖的一定不是书,可能是“床板”,可能是“讲座”,可能是其他。

夜场文化如何活下去,唯有创新

而在上海,一些深夜的脱口秀演出、新样式的音乐演出,渐渐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群体。

上海的自然博物馆“科学之夜·百鸟汇”吸引了300多位市民披星戴月而来 赖鑫琳摄

与此同时,角色扮演、密室逃脱、侦探解谜、室内主题游乐场、临时市集等,成为新的深夜文娱活动。沉浸式演出和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体验,有别于白天的静态观赏。

其实这一轮夜间经济的发展,为博物馆、文化馆、书店带来新的发展驱动力。

如何让本就不是暴利行业的文化商业在夜间繁荣,并不仅仅涉及延长消费时间、保障配套设施的问题,更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研究青年文化。

这是挑战,也是重新挖掘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呈现上海这座“不夜城”另一面魅力的新机遇。

(具体内容敬请关注本系列报道第三篇)

【国际案例】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国立档案博物馆等针对儿童的“博物馆夜游”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比如与艺术同眠、与恐龙共宿等,穿插一系列动手体验。夜宿后的孩子们第二天还会领到装有玩具的福袋。

博物馆想在夜间创收,必须抓住自己的“粉丝”群体,为他们定制高匹配度、有强烈心理溢价的“专业深度体验”。比如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夜间活动,迎合军事粉丝,为他们定制约800元/夜的“间谍之夜”,体验优秀特种兵养成计划。其实内容就是一个真实版的“密室逃脱”。粉丝被领进一个房间,熟记角色信息后便可参与身份核验、间谍培训、收集情报、破解密码、执行任务等体验。


深夜食堂:城市的温情记忆点

午夜时分,都市安静的小巷中,有盏灯的光亮透过窗口洒在路面,点亮了人心中的暖意。这就是深夜食堂。

但是对城市建设和管理者而言,有几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过去,上海作为制造业的重镇,大量工人作息需要“三班倒”,寒冷的冬日,上夜班的工人们下班后喜欢在公交站附近找一家餐馆,吃上一碗馄饨。汤水温暖了肠胃,也洗去了一天的疲劳后,再坐上公交车,安然踏上归家的路

彼时,许多深夜食堂围绕公交枢纽、工厂附近布局。集中了多个剧场的人民广场片区也催生了云南路美食一条街的热闹。

但随着城市空间腾笼换鸟、人口迁移,深夜食堂的分布结构改变了。

比如说,文化场馆往往与深夜食堂不在一起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荟萃了全球顶级的演出剧目,但每当演出散场后,剧迷们想去“撮一顿”,边吃夜宵边释放观剧的情绪和心得时,却发现周边空空荡荡,只好匆匆回家。这样一个本应相聚、交友,碰撞创意和激发活力的契机就此消失

东方艺术中心 蒋迪雯摄

都市的文博区,其实比商业区更加需要深夜食堂。两者相加,能起到1+1>2的作用,彼此引流,相互补益,营造一个真正有活力、有社交、有生活的文化片区。但目前大多深夜食堂并未有意围绕文博场馆进行布局

另一个让人纠结的是公交枢纽。如今大多数的枢纽站与商业综合体合二为一,商场出于成本考虑,营业时间一般不会太晚。规模较大的品牌餐饮店,深夜营业的成本很高。如今,深夜食堂的主力军还得靠街边小店

在比利时,大型购物中心和购物街在晚上闭店较早,街头巷尾的小店成了消遣的好去处 新华社

那么,怎么解决和管理街边店铺的扰民问题呢?

北京的尝试是把商户分区,按不同功能、定位,安置到相应区域。简单说,让深夜食堂尽量远离居民区。

但做起来并不简单,意味着需要对街区类型做进一步精细研究,对夜生活各种主体场所之间的协调配套想得十分周到。

(具体内容敬请关注本系列报道第四篇)

【国际案例】

悉尼的《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规划,在繁华的市中心———从达令港、海德公园到中央火车站之间,打造一个24小时营业的片区。这里的商店、餐馆、咖啡馆、小酒吧、音乐和表演场所,经批准后可营业到清晨5点。

把“夜猫子”聚集在市中心,能降低他们对居民的打扰。更长远的是,某些商业场所的营业时间可以错峰调整,减缓潮汐式的钟摆交通。与这项政策配套的是,市中心的地铁将每天运营21个小时。

而在区级中心,对住宅区影响较小的商户,交易时间可延长至凌晨2点。如果是穿过小巷或住宅区才能进出的营业场所,新的延时条例则不适用。

 (国际案例选自华高莱斯研究材料)

【专家对话】


给上海的夜间经济“出主意”


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华高莱斯董事长李忠,长期关注夜间经济这个话题,时常在出国考察时搜集各种国际案例,并且组织和编写了一系列关于夜间经济的国际案例分析文章。

在他眼里,夜间经济对上海的独有价值是什么?上海有哪些独特的夜间品牌和举措,可以吸引五湖四海的人近悦远来?记者为此专访了李忠。

问:您为什么会关注夜间经济这个话题?

答:每次出国考察,我发现其他城市也在发展夜间经济,比如伦敦、奥斯汀、里昂等,伦敦也有夜间市长制度,这拨全球城市的共同探索,想必不是偶然。

我发现,夜间经济是术,不是道;是手段,不是目的,尤其不是为了拉动那么一点消费。试想一下,网购时代,即便不出门,人们宅在家里同样可以消费。所以消费不是夜间经济的最终目的,至少不是唯一目的。

问:您觉得夜间经济最终可以为城市带来什么?

答:从伦敦到奥斯汀,夜间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年轻人多

未来的城市,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科技创新带动经济,而科技人才大多是年轻群体。《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35.9岁。年轻人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主力。

而现在的年轻人又是“城市夜猫”。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生活刚刚开始。白天的辛苦需要夜晚来拯救。所以年轻人越多的地方,“夜”往往越突出。根据2018年《城市之夜报告》,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恰是“最不眠的城市”。

由此可见,一座科技友好的城市,必须做到青春友好。而要青春友好,创意蓬勃,那就必须做好夜间经济

美国一所植物园近日举办节日灯光秀 新华社

纽约深谙其中之道,近几年,它把曼哈顿岛的落后地区改造一新,整个片区像一座大型夜市,如今已成为夜生活丰富、聚集大量年轻精英的地方。

年轻人越多,产业活力越大,创新动力越大,消费劲头越足。

上海以科技创新作为目标,这或许是夜间经济之于上海的独特价值

问:国外推动夜间经济的举措,哪些比较容易借鉴?哪些可能会水土不服?

答:我认为有3个方向可以借鉴。

第一个可借鉴的是酒吧街。奥斯汀第六街,就像一个没有顶棚的大迪厅,夜晚喧嚣,活力四射。

当然有人会问,扰民问题怎么解决?这条街附近大多住两种人:逛酒吧的人,开酒吧的人。他们说住在这里很嗨。这条街原本并非如此,随着酒吧的发展,附近喜欢安静的居民渐渐搬走或者把房屋出租,喜欢酒吧的年轻人渐渐进来。

有问题没关系,在做好应有保障的前提下,给一个产业一定的发展时间很重要。

第二个可借鉴的是让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延时。对上班的年轻人、读书的孩子、外来的游客来说,晚上逛博物馆其实是更适宜其作息的选择。比如,我们旅游时,白天更喜欢逛阳光明媚的户外景点,博物馆、书店等室内文化场所,留在夜晚逛也挺好。

延时对文化场馆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机电设备检修都在晚上;延时也需要社会各部门配合,如更晚的公共交通,更便利的餐饮和打车服务,也需要环卫、公安、城管等各方一起协作。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细节。比如交通,不能只管游客,不管文化场馆的工作人员。我们往往保障最后一批游客回家后,交通就结束了,员工能否有车回家反而被忽视。但是如果晚归的员工得不到通勤保障,夜间活动是难以为继的。

第三个可借鉴的方向是深夜食堂。即城市里无论多晚都有一个亮着灯、吃得到热乎乎东西的地方。首尔、东京给我印象极好,加分的地方就是深夜食堂。这是一座城市的“暖房”。

曼谷的拉差达火车夜市 新华社

而水土不服、难以学习的案例,我认为是国外流浪歌手的演出。流浪艺人是国外夜间经济的亮点,但是这一点在中国未必适用。

问:当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发展夜间经济时,您觉得上海如何打造独有的、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夜间引力?

答:上海独有的夜间品牌有这么几块:

其一,浦江夜景。不是每一座有水的城市都漂亮,黄浦江间距刚刚好。浦江夜景,尤其景观灯光如何做得恰到好处,上海已有领先探索,仍可继续深入。钱塘江两岸、珠江两岸、浦江两岸不能同质化。日本有几大夜色城市,如函馆、神户等,游客专为夜色灯光而来,可供借鉴。

其二,有一首老歌就叫《夜上海》。没有夜广州、夜北京这种提法,但是夜上海已经成为共识,这是上海独有的IP品牌,可以据此打造一系列夜游活动。

我去英国城市约克的斜角巷时,每天晚上有人提着灯笼,像《哈利·波特》中的场景那样,带着游客走来走去,领略夜晚的斜角巷。武汉夜游有一个项目,在一艘船上,穿着旗袍和长衫的人可供游客拍出好看的照片。

上海可以打造自己的“夜上海”品牌。入夜后,城市的历史感与白天看到的现代都市很不一样。上海有很多类似的资源。比如红色文化,可以找一批老上海人,夜晚带着小朋友和游客转转这座城市的红色建筑、场馆、名人故居,一边转一边讲故事。

这也是上海独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资源,比静物参观体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我父亲是一名退役的空军飞行员,他定期会去航空博物馆讲故事。他说300多个小朋友管自己叫爷爷,他很乐意。上海不缺有故事的老人,想做一定能做好。

其三,可以利用的多样性优势。中国很少有城市像上海这样,有这样大的体量却又兼具丰富的多样性。夜间经济可以多展开试点。

比如尝试一个做法的时候,不急于全面推开,拿出几条街做美食、几个场地做穿越体验、几个场馆做延时文化、几条街做酒吧,各种不同风格、内容都先试一试,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因为试点难免会对传统的管理规定、条例做出调整,需要政府高度参与,由此积累试点经验,最终以一个个点带动一批批城市管理制度升级和细化。

总而言之,夜间经济对政府部门来说,需有容乃大,勇于担当。新事物必然会出现新问题,让子弹飞一会儿,有问题没关系,不急着一刀切,给予时间去解决。对企业、机构、商家来说,需要耐心,不急于模仿,挖掘城市本土文化,注重差异化竞争,避免趋同。

题图来源:柏林夜晚的灯景 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