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上海这个镇有一群“土记者”,30年来骑坏了十多辆“老坦克”,用一支笔记录家乡巨变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志彦 陈军贤 2019-11-24 21:01
摘要:上世纪 80 年代,一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响应“群众办报”的号召,成为报社电台的通讯员。

在上海浦东周浦镇,有一群“土记者”,30年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向工厂车间,走进乡村田头,走向街道里弄,采写改革开放中的新人新事。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成为上海各新闻媒体重要的通讯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日前,这群“土记者”迎来了自己的生日——周浦新闻学会成立满30年的纪念日。30年来,新闻学会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全国首例毁容案的受害人林琳来到周浦驻军医院治疗。周浦学校破例吸纳林琳就学,在周浦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使林琳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并考上了大学,最后又在周浦找到了工作。对此,周浦新闻学会在全国和上海十几家媒体坚持作了十八年之久的连续报道。林琳期间被评为全国好儿童、上海市十佳少年、解放日报双休刊百期之星等。

本镇个体小商户徐秀英,在周浦医院住院时,见到18岁的贵州山里妹生命奄奄,因无钱做手术,其家人准备放弃生命时,徐秀英连忙为其送上二万元救命钱,使山里妹转危为安。周浦新闻学会在九家市、区级媒体作连续报道。徐秀英的事迹在上海一时成为热点新闻,其新闻作品被解放日报、东方城乡报评为好稿一等奖。徐秀英的事迹被评为原南汇区十佳好事之一。

“土记者”蕴含一个“土”字。上世纪 80 年代,一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响应“群众办报”的号召,成为报社电台的通讯员。一支笔,记录家乡历史变化;一辆自行车,踏遍村镇的小巷田野,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土记者”。

30年来,周浦新闻学会“土记者”队伍不仅不散,而且还在壮大。他们笔耕不止。会员陈志强每年有超过200篇的新闻作品刊登在市区级报纸上。曾被评为上海唯一的基层“爬格子”的市劳模、连续三届被评为原南汇区10佳新闻通讯员。今年70多岁的唐品璋在病中还要坚持写稿。他说,写新闻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写新闻的他们又成了新闻人物,他们辛勤“爬格子”的事迹又登在了市区级报纸上。该会在市区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突破15000篇。有不少新闻作品上了市级报纸的头版头条,有的新闻作品还被市区级报纸评为好稿一、二、三等奖等。

“土记者”们30年如一日,用朴实的视角和笔触,采写周浦新事。唐品璋、陈志强、赵展兴等“土记者”,30年里更换了十多辆“老坦克”,踏遍了远远近近的乡镇和企业。他们虽然只是“编外”记者,但同样是时代和历史的记录者。

周浦新闻学会是上海唯一的一个群众性业余新闻爱好者团体。该会还于2005年大年初一创立了周浦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逢年过节总要举行精采的民俗文化活动,游客们总是纷之沓来。14年来坚持至今已举办了50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重在挖掘失传或即将失传的民俗前来展演,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使一批老艺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又吸引了一批热心于民俗活动的志愿者前来服务,丰富活跃了节假日群众文化生活。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