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编辑手记 | 谁在看米开朗琪罗?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来芙萍 2019-11-23 11:49
摘要:作为21世纪的观众,我们何其幸运,拥有诸多途径感知巨匠们的艺术世界。

对于国人来说,米开朗琪罗是颇有国民认知度的文艺复兴巨匠,和他有关的以普罗大众为主要读者的通俗传记、画册、画传已有不少。东方出版社新近引进出版的《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是其中一本视角颇为独特的传记,堪称米开朗琪罗代表作的“纸上博物馆”。

作为本书的策划人兼编辑,我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本书出版的全部流程,从选题引进落地到最终以成熟的产品形态呈现出来,也经历了数易其稿的过程,获得了不可多得的职业体验。

找寻“差异”

“与本书所处细分门类的其他同类书相比,这本讲述米开朗琪罗的著作有什么不同?”

“这一点不同能否打动读者?”

在选题引进落地阶段,这是我脑海中时不时浮现的几个问题。在审读了样章和选题有关信息、参考了市面上其他同类书、请教了诸多前辈之后,上述谜团得以消解。

作者伯纳丁·巴恩斯是该领域专家级人士:她是美国常春藤盟校、“南哈佛”——维克森林大学文艺复兴艺术史教授,荣任该校艺术学院主席;巴恩斯的长期研究方向聚焦在文艺复兴艺术史、巴洛克艺术史方面。

与市面上其他米开朗琪罗传记类著作相比,本书主要采用的文献和研究思路是最新的,写法上也有一些创新。

巴恩斯在《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的导言中指出:“为了尽量少地引用文献,我将重点放在了最近的文献上。”她细腻还原了米开朗琪罗代表作最初的创作氛围和摆放环境,比如米开朗琪罗在创作代表作《大卫》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大胆且不同寻常,需要有能力在心中想象出整尊雕像并慢慢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就好像这雕像之前就藏在这石块中一样”。雕像完工后,开始打算安置在大教堂北面后殿的一个角落里。1504年初,大教堂委员会曾开会决定雕像安放的最佳位置,该委员会包括达·芬奇、波提切利。根据会议记录,米开朗琪罗最关注雕像的结构支撑问题。根据本次会议的最终结果,巨像大卫被放在了领主宫前面,很快成为佛罗伦萨政治权力的象征。如今的观众如果想一睹大卫真迹,需要亲赴佛罗伦萨学院美术博物馆。

大卫

与此同时,巴恩斯也严格引用了较早的学术研究,比如首次出版于1550年的由乔尔乔·瓦萨里撰写的传记,以及阿斯卡尼奥·康迪维撰写的传记(出版于1553年)。瓦萨里和康迪维的传记是研究米开朗琪罗和文艺复兴绕不开的文献。他们有幸成为前几批见证米开朗琪罗作品的观众,他们的评述代表了15、16世纪的观众对艺术的领悟和感知。比如瓦萨里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技艺描述为“从一个正在排水的浴缸中逐渐显现出来”。康迪维将他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设计的墓碑方案描述为“独立式的纪念碑,有18只手臂那么高,12只手臂那么宽”。

这些基于细腻视角的独特细节遍布全书,的确能为今天的读者欣赏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感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提供充沛的精神养分。

在其他艺术史著作中,有关米开朗琪罗的内容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与这类书相比,聚焦单个巨匠本人的著作,自有其魅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本书对标的几本同类书长销不衰的主要原因。

与精美的画传类、画册类作品相比,从图片体量来说,本书70幅图片稍显单薄;但是,这些图片是经过巴恩斯精心挑选的,更好地服务了本书主题,与内容契合得更加完美。

找寻“观众”

选题的亮点和内容特色是锁定主要受众的关键因素,也是产品面世后营销思路的重要立足点。初步审读工作完成后,引进选题阶段需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来了——再次确定该选题的出版价值,评估市场定位和受众定位。

15至16世纪,艺术家们的主要使命是为赞助人服务,“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也不例外。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美第奇家族等赞助人的关系,历来是诸多著作着力刻画的部分。

米开朗琪罗无疑是幸运的,他的主要“观众”们——教皇、执政者、贵族们不仅热爱艺术,还着力于复兴古典传统,他们给了他极大的创作自由。巴恩斯认为:“他(米开朗琪罗)与观众之间的确存在着冲突,但从一开始,米开朗琪罗就很重视观众对他作品的看法,在他职业生涯早期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从观众立场做了一些调整来平衡。”

至于他后期作品受到的负面评价,巴恩斯认为“与其说是米开朗琪罗背离了他的观众,还不如说是由于观众对他作品的反应与他自己设想的已经完全不同”。

对于如今的普通观众来说,高清摄像、摄影设备让我们拥有了足不出户看世界的技术条件,先进的印刷技术也让高清图册的观感无限接近欣赏原作。但是对于有一定艺术鉴赏功底、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着浓厚钻研兴趣的成熟观众来说,领悟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浮光掠影地看过,他们需要深入巨匠代表作的精神内核中,汲取艺术带来的精神滋养。对于这样的读者来说,单纯剖析一些主要代表作的主题和创作技法的著作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本书抽丝剥茧一般的写作思路和别具匠心的研究、观察视角,将为上述核心读者群体带来不一样的精神体验。

1512年,米开朗琪罗37岁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揭幕。康迪维和瓦萨里都说,“当时罗马万人空巷”。拉斐尔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向这幅大作致敬。当时年轻的威尼斯画家提香,在该壁画尚未完成时就已开始模仿拱顶上的某些人物。他甚至在一幅湿壁画中仿现了《亚当与夏娃的堕落》里的夏娃。

西斯廷教堂是罗马教廷三座教皇礼拜堂中最大的一个,是教皇、其他教会和城市领袖出席的重要仪式的举办地。对当时的公众来说,上述仪式他们虽然也可以观看,但是公众参观者的身份和数量会受到限制。据推测,当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揭幕时,西斯廷教堂会对所有公众开放,但是会对公众的参观时间做出严格规定,对于计划一睹巨匠新作真容细节的观众来说,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可想而知。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在教堂东侧入口处的尺寸会相对较小,越往后尺寸会逐渐增大,为的是让靠近祭坛场景中的上帝形象填满整个画面。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渐次加强”的设计是从一开始就被计划好的,如此,才能在礼拜堂的入口处就能看到整个天花板上的画作。这样的前缩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观众眼中力量或权力的象征。

在巴恩斯看来:“今天的观众,如果有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关掉人造光源观赏这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那么他们看到的就是当年这些壁画第一次揭幕时被看到的样子。”但要完全重现礼拜堂内的光线是不可能的。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作为21世纪的观众,我们何其幸运,拥有诸多途径感知巨匠们的艺术世界。但是,当我们走入西斯廷教堂,像16世纪第一批观众那样,从教堂东侧进入,感受米开朗琪罗构图时“渐次加强”的巧思,亲眼感知他处理色彩的功力,这样的体验绝对是毕生难忘的。这也正是本书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

16世纪60年代前期,孤独了近九十载的巨匠米开朗琪罗确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教皇们创作了《摩西》(现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陵墓雕塑、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他打算为自己留下点什么。他拿起自己的凿子,创作出两座雕塑《圣殇》。

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想象,近90岁高龄的米开朗琪罗拿着凿子,为自己的墓创作雕塑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起伏。在他死后,他亲手为自己的墓创作的雕塑并没有放置在他的墓上。“终其一生,从梵蒂冈的《圣殇》开始一直持续到晚年的素描,米开朗琪罗回归到了呈现基督身体的主题上。”

本书也对诸如他的《圣殇》这样饱受争议的晚年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是引领读者走近巨匠精神世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找寻“艺术”

在完成选题引进之后,稿件如何翻译、打磨,产品以何种形态呈现,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

《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原书以英文写就,作者巴恩斯的写法细腻动人,视角独特、颇具匠心。如何通过翻译的语言转化,将作者的写作意图流畅地传达给中文语境下的读者?确实是编辑和翻译需要一同面对的命题。本书的译者谭宇墨凡兴趣广泛,艺术功底和语言水准上佳,通过他的翻译,本书得以呈现出适合国内读者阅读的面貌。

《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外版原书在英国印刷,内文纸选用了铜版纸。铜版纸绝佳的色彩还原度,让书中70张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高清大图得以呈现出最好的面貌。在翻动书页间,经历五百余年风霜的雕塑,经过岁月侵蚀和无数观众之手摩挲后显现出特殊的光泽和纹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等湿壁画也呈现出了最佳的观赏角度。

与负责生产印务的同事沟通用纸时,他表示英国选用的铜版纸和国内的铜版纸有较大的差异。的确,从目前国内铜版纸印制的成品来看,国内选用的铜版纸大多光亮有余、沉稳细腻不足。

对于本书这样十万来字文字量加上70幅高清大图的作品来说,我们亟须一种既能完美呈现雕塑、湿壁画、建筑等大型艺术佳作,又能让读者徜徉在文字与图的世界中、自如阅读的内文印刷用纸。为了精准确定内文用纸,我们挑选了六七种纸样进行了印前打样。最终选用了来自日本的82克康嵩图文,在印厂印前盯样时发现,这种内文纸优势很鲜明:纸质细腻,色彩还原度高;表面涂布色调微黄,相比铜版纸不易引发阅读时的视觉疲劳;克重虽有82克,但是成品并不显重,翻阅和携带也非常便利。

《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

[美]伯纳丁·巴恩斯 著

谭宇墨凡 译

东方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