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在发展方向上为何找到这个突破口?|“新中国70周年”研究⑧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忻平 陶雪松 2019-11-25 06:21
摘要:卫星城的建设使得上海由集中单一结构的城市发展成为群体组合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发展之路。

【编者按】2017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启动实施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三大系列研究专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化,充分展示上海社科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知识体系进程,“思想汇”栏目与上海市社联合作推出“新中国70周年”研究专栏。


城市建设与工业布局的演变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反映一个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战略,甚至可以管窥一个国家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如何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成为新政权的主要任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学习苏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新中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深深影响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对于这一时期的上海而言,在服从国家战略的大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与目标,建设了一批卫星城与新兴工业区,在发展方向上寻找到了突破口。卫星城和新工业区建设为上海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以机电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体系,推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与向“高、精、尖”迈进,使得上海产业链日趋完整,同时也勾勒了上海城市建设的基本轮廓,对此后上海城市建设与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坚决服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全局之中,摒弃狭隘的地区主义。这一时期国际环境严峻,国内经济基础薄弱,从“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再到三线建设,中央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经济社会条件相对雄厚,本应是优先发展的对象,但从国家层面来讲,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从国家整体工业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制定发展战略,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在这一时期服从国家发展战略,在得不到国家更多投资的情况下,利用自身条件,深入挖潜,积极支援全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至1958年间,上海赴外地劳动者达150万人以上,支援全国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17.7万余人,培养艺徒13万人,支援机器设备、工业制品更是难以计数

2.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国家战略因势而定,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更应因时而变。1956年国家提出发展沿海工业,上海抓住机遇,提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搞活了上海的经济。在“大跃进”的浪潮中上海更是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的发展思路,短短数年,打开了僵局,奠定上海工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轮廓。

卫星城的建设不仅仅是上海抓住机遇的表现,更是建立在上海自身优越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上。上海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种类齐全,科学技术力量较强,产业链协作便利,各个技术领域和各个工种完整雄厚的技术人才和多元的科技人才集聚,尤其是历史悠久、深入骨髓的创新基因和创新动力,这是上海的优势所在、自信所在。

3.错位发展,积极转型升级,迈向“高、精、尖”发展。上海经济社会条件优越,但是在原材料和能源方面需要全国支援,如何与国内其他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错位发展,积极转型升级,成为上海工业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国家要优化东西部工业布局,又要充分利用上海老工业基地,这就要求上海必须在产业结构上做出改变。为此,1956年至1965年间,上海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改组。三次工业改组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合小为大”,“梳辫子”,即:裁并、重组众多小厂为骨干大厂,按照行业梳理成专业公司,这为重工业产品协作成套生产提供了条件,优化了上海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一大批技术含量低、需要大量原材料的轻纺工业外迁至中西部棉花等主产区,一大批技术先进、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化工企业得以落地。

上海要建设的不仅仅是全国的先进工业基地与科学技术基地,更是中国赶超国外先进工业技术水平的领头羊。1963年上海市第三届党代会提出有计划、有重点地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要以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中心,着重抓新型金属材料、石油化工和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电子器件和电子设备、精密机械、精密仪器仪表等6个重点新兴工业和18项新技术。

此时西方对新中国的禁运并未解除,在上海转型升级、迈向“高、精、尖”的道路中,上海的“创新基因”得到充分激发,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得以问世,如:人工合成胰岛素、万吨水压机、1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等。

4.上海以卫星城和新兴工业区建设为切入口,以工建城,以城促工,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融合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上海在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与工业布局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融合发展。

卫星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先生产、后生活”的普遍理念,比如“闵行一条街”,就坚持“边生产、边生活”,虽然后期由于资金原因,“生活”方面建设有所落下,但这种“边生产、边生活”的理念对调整生产与生活关系,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无疑是一种创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是全国的工业与经济中心,在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卫星城的建设使得上海由集中单一结构的城市发展成为群体组合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发展之路。

当前,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回首上海这段卫星城建设与工业布局调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勇挑重担的志气、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基因和自我加压、目标高远,对于上海发展至关重要,这对当下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为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了借鉴。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