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气候“暖湿化”,大西北会变成俏江南?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刘毅 2019-11-15 16:23
摘要: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大西北会变成俏江南吗?西北地区“变暖变湿”,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应对?

已干涸约300年的湖泊,再漾碧波!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了甘肃敦煌湖泊“哈拉齐”的巨变。

哈拉齐是河西走廊重要内陆河疏勒河的终端湖,前两年偶现水面,今年随着水流持续补充和降雨增多,哈拉齐累计5个月出现水面,周边发现20余种野生动物。

哈拉齐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在西北地区不少地方,干涸多年的湖泊“起死回生”,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甚至出现洪涝灾害,曾经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绿色满眼……原本干旱少雨的西北很多地区,在气温上升的同时出现“变湿”趋势,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重大信号,中国大西北正在变暖变湿,影响不容小觑!”有人表示:“这真是一个让人喜大普奔的好消息!”

很让人激动是吧?但这已经被专家判定为“谣言”。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大西北会变成俏江南吗?西北地区“变暖变湿”,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应对?……经社君最近专访多位气象、生态、防灾减灾领域的“大咖”,请看看他们怎么说——


西北地区气候发生了哪些改变?

●西北地区西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东部近10多年有一定波动增加

●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西北地区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南靠高原,大多处于非季风区,长年降雨较少,形成了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

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长期研究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张强介绍,自工业革命以来的100多年间,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一直在波动上升,而且升温幅度明显比全球其他地区及我国东部地区更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升温显著加速。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西北地区1961年—2018年气温增加率,为平均每10年增温0.333摄氏度。

降水方面,张强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个转折点,此前约100年间,西北地区降水量持续变少;此后直到现在,大致以黄河为界,西北的西部区域,降水呈现波动增加趋势,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约10毫米。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降水变化趋势不同,东部降水最近10多年有一定的波动增加趋势,这之前一直持续减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张太西介绍,新疆2011年—2018年年均降水量,比上世纪60年代年均降水量增多了43.5毫米,增幅为30%。

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变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冰川融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气候变暖后冰川消融和冰冻圈衰退的结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

其实,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的现象,科学家早已作出推断。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施雅风院士等专家,根据此前十几年西北大部分地区出现的“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植被有所改善”等现象,提出了西北地区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了研究这个问题,经社君特意从网上淘来了这本2003年出版的书。

知情人告诉经社君,施雅风院士等专家提出这一推断后,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那时,全球气候变暖初露端倪,很多人对此还表示怀疑,对西北地区的“暖湿化”趋势并不相信。如今,大量监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施雅风院士等专家当年的判断是具有一定先见性的。

“西北地区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趋势的原因,科学界还在继续分析和探讨。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西北‘暖湿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陆面蒸散发加强,导致水循环加快及降水增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姜彤说。

不过,魏科指出,气候的干旱和湿润两个状态间有着“万里之遥”,从干旱向湿润的方向迈出几步,并不表明一定可以到达湿润状态。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可能让干旱和湿润间的距离变得更遥远。

专家认为,西北一些地区目前降水量增加,只是量上的变化,还算不上是质的改变,还不足以改变基本气候状态。西北地区总体上仍将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怎样抓住机遇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美丽大西北

●植树造林种草要利用本地物种,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施雅风院士等专家当年曾提出建议:要利用西北地区气候转型的趋势,加大种草绿化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西北风沙。近些年来,西北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诗句,现在变成了现实。自1999年起,延安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截至去年底,延安退耕还林近1100万亩,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入黄河泥沙比20年前降低88%。曾经遍布纵横沟壑、秃岭荒山的黄土高原,绿色不断增多。

专家强调,要继续抓住气候有所改善的历史机遇,努力建设美丽大西北。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已经有20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保护作用是很多地方变绿的主要原因。新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超过100亿元,对于塔里木河的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植被的恢复来源于治理工程的效果。”魏科说,“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应继续坚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蒋高明提醒:“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种草,要利用本地物种,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最近几年我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区域、山西临汾地区等黄土高原地区考察,发现那里的植被明显变好,很多变化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自然恢复发挥的作用更重要。人类不砍伐,不放牧,不打柴,各种植物就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自然生长。植被越好,水土保持的功能越明显,涵养水源的能力也能发挥出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蒋高明说。


怎样趋利避害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谋划长期水安全战略

●增温突破阈值会导致气候风险,减缓气候变化势在必行

冰川底部,冰川融化后的潺潺流水,顺着河谷蜿蜒而下。在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老虎沟12号冰川前,经社君看到,这条壮观、洁白的冰川已明显后退萎缩。

冰川融水给下游河西走廊的人们带去了极其宝贵的水资源。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总体呈现持续加速退缩状态。1958年至今的监测数据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这个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退缩了300多米,平均每年消融退缩6米以上。

“目前来看,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对当地而言是‘利弊兼有’,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风险会越来越高。”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毛炜峄说,长期来看,变暖造成冰川加速消融并引起河流径流量增加,这具有不可持续性,冰川完全消融后,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会面临新的巨大风险。

西北地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是把双刃剑,并非有利无弊。除了冰川加速消融甚至消失,其他各种不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干旱区河流洪水期提前,改变了河川水文情势,冰川溃坝洪水导致的灾害增多。再如,近年来,甘肃、新疆等西北多地曾遭遇暴雨灾害。

张太西表示:“近些年来新疆地区降水日数并未显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单场降水变得更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极端降水的概率加大,造成一些气象灾害。”

“要增强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气候极端化加剧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尤其是对抗旱和防汛要两手抓。同时,要增强气候风险意识,针对气候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未雨绸缪,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风险防控。”张强提醒说。

西北地区降水量、河流径流量的增多,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认为,西北地区降水2040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变化,由增多变为减少趋势,水资源将如何变化,应予以关注。姜彤等专家的研究认为,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2050年至2070年左右可能不再增加。

“气候地理格局决定了西北地区不会变成江南,西北地区需要继续大力节水、全民节水、精细化用水,不能大手大脚用水。同时,要尽早谋划长期水安全战略,研究如果以后降水和径流减少了怎么办。”姜彤指出。

张强等专家强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干扰变得越来越显著,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已经明显超过了气候的自然变化。虽然西北地区目前的温度,还没有超过历史上的西周、汉唐时期,但当前的增温速度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得多,也剧烈得多。这可能使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十分仓促,对人类适应能力的挑战更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增温突破某个阈值,气候产生突变,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其后果难以预料。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来说势在必行。”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