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人人都能发评论的时代,还需要“党报评论员”吗?
分享至:
 (1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9-11-12 21:58
摘要:“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价值的‘主心骨’。”

11月12日,由人民日报社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让评论与时代共生长——重大主题宣传的评论革新”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平台的代表共聚一堂,分享经验、激荡智慧、共谋良策。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党报评论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与时代共生长,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对照新时代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守正创新、奋发有为,进一步促进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做大做强,让主流声音、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越来越大”,成为此次论坛与会嘉宾广泛认同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主旋律自信”

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思考的深度、强度,决定作品的质量和分量,决定着评论能否行之久远。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主流媒体不断通过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出了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评论精品力作,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互联网上做大做强正面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价值的‘主心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在致辞时表示,对于党报评论来说,内容优势最根本的就是思想优势。无论渠道怎么改变、平台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创新,党报评论都应该是“有思想力的评论”。

解放日报历来注重言论引领,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评论作品。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芸说,党报评论要发出的声音,绝不是自娱自乐的声音,而是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喧嚣中,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来拨云见雾、重塑主流,让“主流观点”讲出深度、讲出思想。

人民网常务副总编辑赵强认为,好评论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包括:找准针对性,尊重合理性,提出建设性,增强可读性。“写一篇好评论有很多先决条件,而写好党报评论,最重要的是‘主旋律自信’”,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常务副主任齐东向认为,舆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党报评论越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把旗帜高高地举起来。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代表一家媒体的观点和立场,也标注一家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党报仍然握有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这就是时政新闻和时政评论。”江西日报社副社长衷淑英认为,不管媒体形态、舆论格局怎样变,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仍是社会刚需。

正能量言说也能成“爆款”

在扑面而来的全媒时代,评论面临的形势有何异同?在巨大的舆论场中该如何定位自身?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变化带来的挑战,党报评论如何更好占领舆论阵地,在观点竞逐中高出一筹?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抛出的这几个问题引发现场嘉宾的思考。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处于从“相加”向“相融”加速奔跑的关键阶段。大家都认为,全国党报评论工作要主动适应变革,大力推动变革,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担当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对于评论员队伍来说,就要以自我革命的姿态适应时代发展,用好手中的评论“金话筒”,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好评论。

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董郁玉指出,最近几年的传播实践表明,能够曲高和众、夺人耳目的评论,还是那些坚持讲理、善于讲理、会讲理、讲好理的文章。

“党报评论也有爆款产品。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的点击量就有超1500万次的纪录。”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陈家兴的发言引来很多共鸣。

当前,“说不出来”“说得不够”“传不到位”,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大背景下,党报评论面临的突出问题。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认为,通过变革内容生产关系,立足“做精内容、做宽渠道、做强平台”,就能在融合化生存中觅得机遇。

湖南日报社总编辑龚政文认为,党报评论要征服人心,一靠说理,拥有真理的力量;二靠表达,给人阅读的快感。为此,需要着力在“五度”上下功夫,即高度、深度、锐度、鲜度、温度。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在进行外宣报道评论时,一定要面对一个现实,即两个舆论场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墙。两个舆论场各有不同的话语体系,我们自己说的话很难穿透这道墙。胡锡进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享了自己的“穿墙”的方法:设置争论、注重受众的利益视角、表达我们的真实态度。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助理姜明分享了川报在全媒体时代增强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做法:反应要快一点,站位要高一点,说理要透一点,“牌子”要多一点,渗透要深一点。

观点生产者更要强“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做好党的新闻评论工作关键在人,根本在内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从新闻教育角度建议,在学界和业界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更多契合点,打通学界和业界的藩篱,共同打造以党报主流媒体和高校新闻教育共同参与的新闻评论联动、联合、联盟机制,发挥评论队伍的整体力量。

面对新的舆论格局,增强“四力”,不仅是做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写评论的必修课。没有评论工作者增强“四力”、创作精品力作,探索融媒体格局中的新闻评论发展路径就无从谈起。反过来,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体和舆论生态新格局,媒体融合的力度越深、脚步越快,新闻评论工作者就越要有不断增强“四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优秀作品举旗定向、凝心聚力,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评论是要说服人、引导人,做的是“人心工作”。怎样增强党报评论的针对性,如何让党报评论征服人心?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多一些发现创新,多一些真知灼见,多一些“一针见血”,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留住读者的注意力,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巨霖认为,要坚持策划常态化、调研常态化、创新常态化,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评论。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晓明则认为,评论员队伍要发挥“脚板底下出力作”的优良传统,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多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酥油糌粑味”的新闻评论作品。

安徽日报社副总编辑计永超指出,技术可以决定传播“线上”的速度,但只有饱含思想价值的内容才能决定融合传播“面上”的广度。无论传播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恒量”。

重庆日报社编委、评论部主任单士兵认为,评论工作发扬“四力”要有“闭环思维”——内容生产要有传播力,说得有理,说了能传;传播的内容要有引导力,能够举旗定向,树正纠偏;传播和引导带来影响力,形成潜移默化、成风化人的效应;由此,形成公信力,即发出的声音才能言而有信,因信而立。而这“四力”,又必须要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力量最大化。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内文图: 海沙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